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融四岁能让梨二年级学生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孝亲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故事.很多家长都用此故事来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谦让.

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

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小到家庭、企事业单位、社区,大到城市、国家),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就北京而言,最现实的是迎接2008年奥运会。

怎样体现北京人以及中国人的有礼、有节,体现礼仪之邦的文明、友好,无疑成了北京这几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

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

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是行人的时候,往往是怎么就近就怎么走路,管他有没有红灯,管他有没有人行道,讨厌那些没按规章开车的人;当我们开车的时候,总是抢车道、夹塞儿、占非机动车道,讨厌那些在马路上乱闯的行人。

当我们是消费者的时候,经常把个人的怨气往服务人员身上撒,还总说他们态度不好;当我们是服务人员的时候,又总是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上来,却总怨顾客太挑刺。

当我们和同事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事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总是不愿意耐心地和父母交流,总是大方地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总是大声地把父母的问话送上天,对于父母的生日,天才晓得;当我们身为父母的时候,从没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做心灵上的交流,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还说已经给他们的关爱太多,就是他们自己不争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

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

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

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

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走进国学,亲近孔子,家长感言怎么写

国学的深刻和广泛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

国学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涉及诸子百家的典籍,是一门心性之学。

让我感到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而对于教学方面呢,孩子们能从中学到的益处也很多,包括孩子为人处事的导正,知识的积累等等。

一、借“国学”知识的教学,教孩子学礼、懂孝。

《三字经》运用了大量历史典故,言语简练,意义深刻——“昔孟母,择邻处……”“养不教,父之过……”当我们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顾此失彼,茫然失措时,这些古老的语言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相信一个从小就能对“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耳熟能详的孩子,一定能讲礼貌 ,尊敬长辈的。

在今后的岁月中不会对亲人、对社会冷漠无情,会有着美好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弟子规》中“孝则弟”更是以“孝”的意义为主题,教给孩子们如何为人子,为人女。

这不禁让我想起那年六一,学校为六年级毕业生组织的一次活动。

活动之前那些孩子还淘气顽皮不遵守纪律,当听到耳边响起《懂你》这首歌时,操场上慢慢沉静了下来,所有人各自思考,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孩子们不再调皮的笑了,抽泣哽咽充满了整个校园。

在操场上观礼的我,感同身受,并思绪万千……为人师的我也是仅仅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而已,至于他们二老爱吃什么

爱做什么

烦恼又是什么

爸妈养了我几十年了,我却从未主动去关心过。

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自己是一个多么不孝顺的孩子啊……虽然这只是一群纯洁无瑕的孩子,但那次活动对他们的触动却并不比我们成年人少。

父母的生养之恩,我们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孝”这个字的真正意义需要用行动和心灵去体现。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会让我们心里充实、愉悦。

二、借“古典诗词”的教学,引孩子感悟文学。

古典的诗词,国学中的一朵奇葩。

她引领着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后动人的历史画卷。

我们读着这些文字,与文字同喜、同悲……诗词中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感情。

比如:友情、亲情、思乡情……只不过,诗比人的感情多了一份惆怅,少了一份悲切。

李白写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意思是说桃花潭水数千尺深,但还不及汪伦送给我情谊那么深。

你看,诗句恰如其分的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和汪伦深厚的友情,是不是很妙

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在遥远异乡的我,知道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都插戴着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王维很容易就将思念亲人的心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呢

而思乡之情,我们从小就开始背诵它了。

“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从圆月联想到故乡,真是妙不可言

三、借“国学”知识的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手捧一卷古籍,凝神静气,神交古人,心飘万里,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何等的心神俱醉

每读一本,自己的知识库里又补充了新的血液。

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又多了一份了解、少了一份无知,如若在和学生交流时被学生问到相关知识,更少了一份面红耳赤的尴尬。

老师为了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把课讲好,达到较好的效果,一定得多花时间静下心来读经典。

潜心的阅读和刻意的积累,会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和智慧,还能有利于我们在课上、课下,有意、无意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教育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

老师自身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自己的谈吐间流露出的文化气息会自然地辐射到学生身上,使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此时,老是在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经典书目,带领学生阅读、领会,那么,低智的动画卡通片或无聊的电视剧将不会再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重点。

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达到一定时间后,孩子们在口语表述中的词汇量,语言的驾驭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这对孩子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人际情感沟通与交流的丰富性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它让我们拥有渊博的知识,让我们足够坚强,使我们树立起清晰的人生目标。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更要传承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让我们一起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开启我们智慧的人生

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为我们的人生指引正确的方向,使自己的平凡人生积极而充实

孝亲敬老诗朗诵

孝体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有三点,最重要的是要敬重父母,下来不能做使他们感到羞耻的事情,再下来是要能尽赡 养义务。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之事,是百姓基本行为准则。

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说明社会规范混乱,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清。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挂在心上,一是为父母添寿而高兴,一是为父母衰老而担忧,父母的事时时刻刻放在心上。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用敬爱自己父母的感情来对待别的人,要与人为善。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对于统治者,首先要有孝敬父母之心,才能治理天下。

哀哀父母,生我劬qu劳:要时时想到父母,感念他们的辛勤养育之恩。

同上欲报之德,昊天无极:父母的养育之恩如天之大,子女怎样也无法报答。

同上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时时刻刻保持美德,祖宗常赐你们善心。

诗经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也是对他们的尽孝。

要尽可能使他们生活充实愉快,心里时时想到他们的需要。

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对于父母,一是要充分尊重他们,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还要向他们讲清一些道理。

生则敬养,死则敬享:对于父母,生前要尽心赡养,死后要永远追念他们的养育之恩《礼记》孝: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对待父母时刻听从他们的吩咐而不感到不快,态度和缓地劝解他们而不感到厌烦,很辛苦地为他们做事而没有怨报,这就称得上是孝了,对父母不仅仅满足他们的衣食之需。

《礼记》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儿媳妇侍奉公婆,就要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

舅姑指公婆《礼记》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对父母公婆这些长辈,要有礼貌,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

《礼记》子妇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

:儿子媳妇对长辈的孝敬,要体现在对长辈的态度上,不能顶撞不能冷淡。

《礼记》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乃下气怡声:去父母公婆往处,说话要低声和气,注意行为举止,不要冲撞他们。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夫妻关系融洽,就是家庭中悦耳的乐章丈夫公正,妻子依从;长者仁爱,幼者顺服。

说明和谐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对于异性的长辈,也要时时挂在心上。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兄弟关系手足,互相关爱不要疏远。

同上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宗族兄弟的关系,也要依赖种种礼节来加以维护。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要依赖规范多处人际关系。

《礼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懂得礼仪,就能使自己谦虚谨慎,就能够注意尊重他人。

《礼记》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奉师老师,不懂礼仪就不能亲密师生关系。

《礼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父亲慈爱,子女孝敬;兄长善良,弟弟友爱; 闺门之内,戏而不叹:家庭里需要欢乐,不要把哀伤的情绪带进家庭。

《礼记》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悌立根基;读书有读书的根本,做人有做人的根本。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良好的特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在少年时形成的,需要有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影响。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东汉黄香九岁,就能为父亲暖席,对双亲孝顺,要把他们的冷暖时时放在心上。

《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东汉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兄长,兄弟友爱,要早早懂得这个道理。

《三字经》首孝弟,次见闻。

父子亲,夫妇顺;首要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

父子要亲爱,夫妻要和顺。

《三字经》

5966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