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佛语禅心的文案,写得真不错!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禅语感悟】 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给我们最基本 的生活技能,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样高,如海水一样深,这种恩情,是 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孝敬父母,以报答父母的 养育之恩。

【第2句】: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大般若经》卷四一二,乘大乘品

【第3句】:如果一个人鼠目寸光,其成就将是有限的。只有高瞻远瞩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千秋的事业。

【第4句】:【禅语感悟】 许多人难以取得成功,往往是过于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所蕴藏的巨 大潜力。就像那位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际 上佛祖与众生并没有区别。佛祖之所以能成为佛祖,是因为他相信自身普 度众生的能力,承认自己是佛祖。

【第5句】:因为诱惑而迷失了自己的人,说到底是因为意志不够坚定,或者只贪恋眼前的享受,而看不到长远的目标。

【第6句】:“红灯的爱”,是不合乎伦理道德、不合乎规律,不为社会所认同的爱。例如,没有获得对方同意,用各种手段一相情愿地追求,甚至逼迫对方顺从。这种红灯的爱,还有重婚、骗婚等行为,因为违反了法律,前途必定充满危险。

【第7句】:【八大经典佛语】1一切皆为虚幻。2不可说。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4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6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第8句】:以有空义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第9句】: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关、休戚与共,自我生命的价值仅存在于为他人、为群体的无私奉献中。

【第10句】:人,皆有体温。体温之温,不仅是生命的标志,引申而去,也为人性的本色。人有了这个本色,人生可出彩,人际可和谐。从这个本色概括而言:做人当有温。

【第11句】:【禅语感悟】 和商人的名字“不识恩”一样,他的噩运就来自不会知恩图报,反而 忘恩负义,损人利己,因此他们这样的下场正是咎由自取的结果。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应当知恩图报,从内心深处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第12句】:【觉悟自己和觉悟他人】 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 别人做错了事,我们可能会批评指正别人;别人走错了路,我们往往 会提醒别人;但在我们提醒别人的时候别忘了提醒自己,在批评指正别人 时也要批评指正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觉悟自我和觉悟他人。

【第13句】:中国古代有言,“人生识字忧患始”,没文化反而没烦恼,羡慕这种不想 事的“无知”;认为“少年不识愁滋味”,最好终生没有忧愁思虑,那将是 一种幸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生活中你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不免也 会产生同那匹过河小马一样的犹豫,很多人就因此失去了前进的勇气。

【第14句】:人只要能回归落实到生活的本身,接纳自己,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就 可以生活得安然自得。安适的情怀不是追求来的,不安的心也不是外面能强 加给我们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关键是自己能否维持一个纯真的心态。

【第15句】:人生生活的禅法是一种得失的超越,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它是心地的一种自如与安详,更是内心的一份天真与愉悦,放眼对烦恼,是一种启发与感悟,也是一种心灵的心领神会,随它闲云任舒卷,活自己内心的清凉与明澈,也可以理解为内心的佛光普照。

【第16句】:居静是快乐,知法是快乐,无瞋是快乐,悯生是快乐,无欲是快乐,于世无贪着;调伏我慢者,是为最上乐。《即兴自说·目真邻陀经》

【第17句】:轻躁难持,唯欲是从,制意为善,自调则宁。意微难见,随欲而行,慧常自护,能守即安。是意自造,非父母为,可勉向正,为福勿回。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法句经》卷上,心意品

【第18句】:为什么有的人被大家喜欢着、呵护着,而自己不招人待见?佛日: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法句经·尘垢品》佛说:恶念萌生于心,反倒会毁坏自己的形象,就像铁生锈一样,吞食的只是自己。

【第19句】:对世间善行、恶迹,以自然的眼光看待,不要形成偏见。例如,有人看了“小悦悦事件”的新闻报道,便惊呼“中国人道德滑坡”,分明是偏见,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有人看了美国某青年跳下河中救起落水者,便赞叹说:美国人的素质真高。这也是毫无意义的偏见。

【第20句】:佛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学习的人,宛如老牛,肉虽多,却没有智慧.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还可以优化人的,心理素质.学以立身,习以养德,学习能够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和人格。

【第21句】:【天天禅语】如果自己的心清净,世界就变得完美;如果自己的世界就变得肮脏,无论我们的心安定、稳同还是发挥功用,修行的成长都是阶梯式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在时间的打磨下,不断地成就与完善自己。只要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引导,依教奉行,并持之以恒地勇往直前,大器晚成又何妨?

【第22句】:峻的挑战,能不能按自己的真实意愿走下去,往往取决于能否把握好这关键的“五分钟”。

【第23句】:【最有禅意的文案】有时,我们因为脸上的斑点痘痘而起烦恼,为了使它们尽快消失而想尽方法。但请想想路边或失明或肢体残缺的乞丐吧,这时我们是否会白然生起一颗怜悯之心呢?此时我们还会为脸上的斑点痘痘而烦恼吗?由此及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适用这个道理。我们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啊!036

【第24句】: 枣树挂果了,枣农喜出望外,接着又开始蹙眉:这枣树怎么在 不该掉叶子的时候老掉叶子呢?于是合作社赶紧请来专家把脉。专家 在枣园现场的一番解惑,又令枣农转忧为喜。枣农们因此感慨:要是 身边就有这样的农民专家多好!农村很需要专家型农民。可他们的后 代要么跳出了农门,要么务工进了城。

【第25句】:财物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且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执。放下对物质的贪执,才是真正的财物布施。噶举祖师冈波巴大师说:“不执一物,比供施所有财物殊胜。”

【第26句】:人间佛教决非同于世间的慈善事业,是从究竟的佛乘中,来看我们人类,应怎样的从人而向于佛道。(当代)印顺《妙云集·佛在人间》

【第27句】:为什么说想法全不可信呢?《持世经》说:“一切诸见皆名为邪,一切思维皆为是邪。”“一切念皆是邪念,有所念处皆是邪念。”任何见解、任何想法,都是邪思邪见,心念一动,邪思便冒出了头,根本不可信。

【第28句】:一阿那波那门,二不净观门,三慈心门,四因缘门,五念佛三昧门。此五法门,通摄一切诸禅。(隋)智额《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

【第29句】:又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既生山河大地,如何得复清净本然?既复清净本然,云何却见山河大地?大众,如何即是?”良久,日:“水自竹边流去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舒州龙门佛眼和尚文案》

【第30句】: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经集》第青树林,第八章《仁慈经》

【第31句】:夫豪杰者,圣贤之基也;圣贤者,佛祖之阶梯也。(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第32句】: 有这样一位经营食品企业的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立了一条 “军规”,所有员工包括他本人在内都必须吃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他 的理论是:食品企业的老板和员工要敢于吃自己生产的食品,如果自 己都不敢吃自己做的食品,谁能相信你的食品质量和卫生安全呢?

【第33句】: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狮子吼菩萨品

【第34句】: 能力有限不要紧,努力将有限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利益他 人、利益社会,生命便有意义,人生也不失精彩。

【第35句】:牢。——《佛陀的格言》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海涛法师

【第36句】:【发心】人要发心,发大心,发心为大众,为法门,为一切众生,彻底利他。“只要你好,我就好。”此话可对一切人说。发心很轻松,很安乐,既不费力,也不费钱。没有什么能障碍发心,唯一的障碍就是自私自利。

【第37句】:为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的困扰,最终无法摆脱怨恨。——《佛陀的格言》

【第38句】:生活的禅法就在于调服内心的烦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生活的日常中感受生活的喜悦,去淘洗那些烦恼的伤痛,去凝聚那些幸福的因素,完成这一场改造命运的生命过程,明白内心真正的需要,包容生活不拘任何外在形式的历练,不渲染生活的悲情与障碍,活生命的运用,活生命的承担。

【第39句】: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皈?言却成妄。——《坛经-忏悔第六》

【第40句】: 观点可以不同,朋友还要照做。如果观点是正确的,你的朋 友迟早会认同;如果观点是错误的,你的朋友会帮你早日纠正。一言 不合就分道扬镳的朋友,要么是假朋友,要么是气量狭窄的朋友,这 种朋友即使观点的大方向一致,迟早也会成为陌路。

【第41句】:有时候,我们的爱心就像一枚小小的火柴,能够照亮别人,也能温暖自己。爱心能积少成多,汇聚到足够的能量,便能照亮整个地球,普照人间大地。

【第42句】:长江澄澈印蟾华,满目清光未是家。借问渔舟何处去?夜深依旧宿芦花。——《从容录》

【第43句】:世上的人,永远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怜、可笑、可悲、可厌、可憎、可恨,当一个人表现出可怜、可笑、可悲、可厌、可憎、可恨的行为,一定在经历难以想象的困难;而且,在那些现象的背后,一定有着别样的风景。如果你用智慧去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你眼里的世界也会变得可爱多了!

【第44句】:等闲行处步步皆如,虽居声色宁滞有无?一心靡异万法非殊,休分体用莫择精粗。临机不碍应物无拘,是非情尽凡圣皆除。——《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第45句】:佛陀像太阳,善知识就像放大镜,自己则像燃料。如果没有放大镜聚集太阳的光芒,燃料是无法自行燃烧的。我们想要得到佛陀的加持,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的指导,j宝的加持之光就不可能聚集到我们的身上,我们就无法燃烧掉相续巾的我执、烦恼、习气等罪业的燃料。

【第46句】:世间之法都是如此,既顺其自然,又存在悖谬。比如快乐不是大笑不止,恰恰相反,快乐到极点的时候是热泪盈眶。当人性自然的清净面即所谓本性、本来面目呈现的时候,会有无比的欢喜,但是找不到欢喜的痕迹,反而会很自然地哭起来。这种哭泣并非伤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

【第47句】:【禅语感悟】 有人因言而招祸,有人因言而成就,有人舌灿莲花,有人口出恶言。

【第48句】: 不要与黑暗纠缠,学会摒弃它!当你精疲力尽 地回过头来,朝霞正对你微笑。没有不能战胜的黑暗, 只要你心中还有阳光;没有不能战胜的邪恶,只要你心 中还有善良;没有不能战胜的绝望,只要你心中还有希 望。在这个凉风习习的夏日清晨,请你记住,一次勇敢 的摒弃,抵得上对黑暗的无数次诅咒。

【第49句】:(四)念佛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观无量寿佛经》

【第50句】: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唐)慧寂《袁州仰山慧寂禅师文案》

【第51句】:问:“人人若离开恶人,究竟恶人要望谁救度他去归正路呢?”答:“此分菩萨非菩萨,有正知见无正知见而言,菩萨有大慈悲,一例普度,自于恶人而不远离。有正知见者,纵不能化度恶人,亦不致被恶人转变,离与不离,无益亦无害也。若非菩萨,又无正知见,试问亲近恶人,果何取乎?”——牵炳南居士

【第52句】:修身必先修心。当你将一颗心修炼好了,就获得了强大的心理能量,当你用心理能量驱动自己的行动时,如同安装了大功率发动机的跑车一样,跑得又快又稳,可以快速地奔向人生目标。

【第53句】: 面前的路有很多条,最适合我们的可能只有一条。如果我 们非要多试几条也未尝不可,但生命的时光有限,留给我们的时间 和机会并不多。多数时候,选择了一条路,另一条就可能与我们无 缘。无需因此遗憾,重要是走好我们已经选择的路,哪怕它的途中 充满荆棘。

【第54句】:佛在心中,佛之道,是烦恼及苦的止息。人生之苦,生,老,病,死。欲望不止,苦海不尽。佛之道行于人间,只为普度众生。众生有苦,佛道不灭。佛,乃一念。焚香叩拜,我跪的不是佛像,而是迷茫的自己;万里修禅,我找的不是路,而是迷失的自己。双手合十,六根清净万苦灭。

【第55句】:要普度众生,就要从爱护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苗、每一寸土地开始。

【第56句】:人应该从自身出发,找到自己的优势。我们要时刻坚信一点,即最优秀的人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才能一步步突破自我的界限,进而掌控自己的命运。

【第57句】:的境界,所以满心纷乱,又生惭愧。其实,世界再繁华,不过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就像月亮再美,也是冰凉的,无法化作拯救世人的慈悲。因而,与其为了追求物质而摸爬滚打,还不如从外物的牵绊中挣脱出来,以闲看清风白云的心境快乐生活。

【第58句】:时间,是距离,是宽恕,让一些东西更清晰,让一些感情更明白,让一切都趋于平静。打开一扇心窗,拥有一份温而不沸的情怀,拥有一颗淡然的心,懂得接受生命中的遗憾,学会珍惜生命中的感动,让心溢满宁静与阳光,一种幸福的感觉,即使不完美,也是最美!

【第59句】:佛言:吾无数劫时,本为凡人,初求佛道以来,受形五道,生死无量。计吾故身,不能以数。《太子瑞应本起经》

【第60句】:快乐在于找到内在的纯粹和自由,心胸空灵,身处欲望之中,心离欲望之外,便能达到不受拘束的境界。荣枯无意,生命本是自然,无心而求才能达到真正的自在之境。

【第61句】:宽容是一种幸福,饶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尊敬,使自己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第62句】:【佛心佛语】【第1句】: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第2句】: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第3句】: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第4句】: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第63句】:(五)善养生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法句经》卷下,泥洹品有食有命,有命有身,有身有道。无食无命,无命无身,无身无道。《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上

【第64句】:尝观世之百工技艺之精,而造乎妙者,不可以言传。效之者,亦不可以言得。况大道之妙,可以口耳授受,语言文字而致哉?盖在心悟之妙耳。——《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第65句】:生活的禅法,是一种心地回归自然的生活体验,不要固执的认为生活是多么的复杂,而用一种自我的固执去描述生命的过程,从而误读了生活。生活需要一种宽容慈悲的人文情怀,去活出生命的历程,与对生命积极的影响,每一个念头都是一段生命向前的历程,简单而深刻。

【第66句】:人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所以,胡闹也是一种依赖。当你总在某一个人面前随意发脾气时,你不妨考虑他或她可能是你一生要托付的人!当然,这个决定会长久些,最初你都不会去留意,他或她是在你阅人无数、身心俱疲之后你才会去想结婚的人。

【第67句】: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的过生活。——海涛法师

【第68句】: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竞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第69句】:人天生是对自己满意的。看看婴儿,他们那种安详、沉稳的神态,就是自我满足到了极致的表现。他们也有资格对自己满意:作为造物主最杰出的产品,对自己不满意实在是对造物主的不敬。

【第70句】: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耕云先生

【第71句】:【禅语感悟】 在佛家看来,懂得舍弃,行布施之道,才能修得福报;在现实中的人 看来,懂得舍弃,才能抓住更重要的东西。

【第72句】:时势造英雄,最高温的火炉才能制造出最纯的黄金,最狂暴的风雨才有最明亮的闪电。——海涛法师

【第73句】:哲学家对于幸福的定义是:肉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快乐与财富无 关,与灵魂有关。

【第74句】:实义者,所谓不虚妄,即真如也。此法自内所证,非有文字能施设之。《大乘宝雨经》卷五

【第75句】:古刹中伫立的我,眸若清泉,叹息脉脉。碧水神光里,无尽感慨在心头。多希望你能感知我泪光里的那股暖意。恍然间,闲云高飞,繁华散尽。唯有古刹之外,清风摇曳,我依然如故,禅茶依然如故,菊影依然如故,经卷依然如故,暗香依然如故。

【第76句】:禅,人人本具;禅心如宝藏,要好好开发。参禅不是要你成佛,但要你开悟。悟道后的人间,山水才是真正的山水,花木才是真正的花木,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第77句】: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变得处处充满温暖与活力,而同时也会给我们自身带来累累硕果。

【第78句】:假如你想化敌为友,就得迈出第一步。否则,不会有任何进展。当你和 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主动示好,采取寻求和解的行动,这样才能赢得和 谐的人际关系,享受幸福的人生。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 个,就是舍弃一切,而舍弃了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

【第79句】:【好部下,六、好丈夫,七、好妻子,八、好子女,九、好朋友,十、 好老师。

【第80句】:常欲求多闻,诸佛所称叹,能得定实义,是故如大海。《大宝积经》卷七十七,富楼那会

【第81句】: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微密品第八

【第82句】: 健康是通往艺术圣殿的门票,健康是攀登学问之山的云梯,朋友,请 珍惜这张门票,请守护这架云梯。

【第83句】:佛家的慈悲要靠智慧来烛照,才能切实地普度众生。现实生活中,我们发善心、行善行也是如此,要有做事的方法和智慧,才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人,就像照顾花草也要依据花草的不同生长特性区别对待一样。

【第84句】: 一手拿海盗小说,一手拿普希金诗歌,我就这样踏上流浪征途。抽 烟、喝酒、打架、写诗,在异乡的暮色里彷徨、忧郁、思念、疯狂。

【第85句】: 不要放大自己的缺点,也不要掩藏自己的优点,这样你会自 信一些。不要害怕面对内心的龌龊,也不要忽视对内心美好的赞美, 这样你会对自己客观一些。拥有自信,做到客观,人生就已经像模像 样,若有余力再稍事打磨,成为精品绝品,或许并不是一种奢望。

【第86句】:拥有并不一定都是好事,不论是感情,还是美好的事物,保持距离去欣赏,也许更能够看得周全、看得清楚。远远地欣赏,是一种知足,是一种远见,更是一种温暖平和的慈悲心。

【第87句】: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尽,二善性,三实,四真,五常,六乐,七我,八净。是名涅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品

【第88句】:不要蔑视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出于忿怒和仇恨而互相制造痛苦。《经集》第青树林,第八章《仁慈经》

【第89句】: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也必须懂得谦虚和礼让。因为每个人在世间,绝对无法一手撑天。

【第90句】:出离需要的不是勇气与决心,而是所有的善意与清醒。我们每日所看到川流熙攘,凡尘荣辱,其实都不过是一场戏。一个修行者要有足够的禅定,才可以走出人生逼仄的路径,看云林绿野,落雁平沙。

【第91句】: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第92句】: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第93句】:若有人问:佛教的真理如此的殊胜、有价值,且珍贵,那为何多数人却追逐感官享受和眼前利益,而不追求真理呢?南于我们欲望之故,抵挡不住世间的诱惑;由于无明之故,体认不到佛法的真理。所以只追逐世间的快乐,而不追求真理。我们的思想迷惑颠倒,行为舍本逐末啊!这与买椟还珠的故事没有什么两样。

【第94句】: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

【第95句】: 两块不相干的石头,各自被岁月雕琢千年。一千年的沧桑打 磨,一千年的雷霆淬火,一千年的静默守候,一千年的孤芳自赏。是 什么样的奇缘,让两块不相干的石头邂逅,相互展露、彼此领略各自 不同的风骚?世上多少不相干的人也是如此,因为一次相遇成就一生 传奇。大干众生,相遇是缘,请君惜缘。

【第96句】: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知羞耻。

【第97句】:对各种麻烦劳苦的事,安然接纳,常常感到满足。事情越麻烦、越辛苦,越能体现你的价值,没必要厌恶排斥,安然接纳就可以了。

【第98句】:佛说:有所执著,故而要行禅定。凡有我见便化解它,即是禅定。“禅定”是一种奇妙的灵觉状态,一旦得了“禅乐”,才知世间之乐,不过是糟粕,不及“禅乐”之万一。

【第99句】:今生只想拥有一种能力:对生命心存感激,对生活心满意足。感激和满足,是一种不管事情大小都感到高兴的能力。知足常乐。

3792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