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穿越火线最新摘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惯)比喻既要人好或事情做得好,又不愿付出相应的代价。

【第2句】:【打铁看火候,做事看时机】(谚)火候:适度的火力。时机:恰到好处的机会。指做事要抓住好的时机,就像打铁要定好火候一样。

【第3句】:【低头不见抬头见】 释义:形容经常见面。常用来指办事、说话要看情面。 例句:老妈劝他去,说道:“一个村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有求到谁身上的时候,别把路走窄巴了。”

【第4句】:【肚里虫子不好捉】(谚)比喻隐藏在内部的邪恶分子不容易被发现,更不容易清除。

【第5句】:【黄金有价,信誉无价】(谚)信誉:信用和声誉。黄金再贵重,总有个价钱;信用和声誉却是不能估价的。指良好的信誉是无价之宝。

【第6句】:【做贼遇上打劫的】(惯)指遇上了对手。 也作“做贼的遇上截路的”。

【第7句】:【开弓没有回头箭】(谚)比喻事情既然已经启动,就要一直做下去,绝不能反悔停顿。 也作“开弓难收回头箭”。难收:无法收住。

【第8句】:【狗瘦主人羞】(谚)指狗要是饿得精瘦,主人的脸上就很不光彩。也比喻下人的穷酸寒碜,会使主子大失体面。

【第9句】:【杏林】在医院常常看到病人送给医生的锦旗或匾额上,除了“妙手回春”一类题词外,还有“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赞语。那么,“杏林”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源起何处? 据说,董奉是三国东吴的名医,他与北方魏国的华佗几乎齐名。董奉医术精湛,行善乐施,治愈无数疑难病症,口碑甚好。董奉到了老年,移居江西庐山。他身处山林,却心系患者,仍旧热心为百姓看病。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求医,他看到求医者大多是贫苦的乡民,决定不收任何报酬,甚至连药费也由自己倒贴。只要求病人一旦康复痊愈,要种植杏树,小病种一棵,大病种四五棵。病人感恩戴德,争相种树。数年后,董奉居住的院落周围杏林叠翠,蔚然成林。“杏林”承载了董奉行医的佳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他不仅是医术医德的楷模,也是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模范。“杏林”也成了夸赞医生的美称了,医药行业也称为“杏坛”。

【第10句】:【猫不急不上树,兔不急不咬人】 释义:急:急迫,发急。比喻人在紧急的情况下会做出冒险的事来。参见“人急悬梁,狗急跳墙”。 例句:他也有点底虚,白斌是个无赖,猫不急不上树,兔不急不咬人。真要是捅火了他,也是不好招架的。

【第11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释义:鸿儒:学问渊博的人。白丁:普通百姓。形容交往的都是上层人物。 例句:九妈道:“我家美儿,往来都是王孙公子,富室豪家,真个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第12句】:【士为知己者死】此语的意思是好男儿可以替知己的朋友去死,可用它形容人品刚直无私;也可形容为人有侠肝义胆,勇于为朋友赴汤蹈火,即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此典出自《说苑·复恩》,讲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来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与管仲是好朋友,鲍叔牙死的时候管仲扎上衣襟,失声痛哭,泪如雨下。侍从问道:“他不是你的父亲,也不是你的儿子,您这样伤心或许有什么原因吧?”管仲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我曾与鲍叔牙到南阳(齐国的城邑,在今山东邹县)做生意,那时我在市场上多次受到羞辱,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怯懦,却说我将有扬名于世的时候。鲍叔牙曾与我一起游说君主,但君主不愿接纳我,而鲍叔牙也不认为我无能,却说是因为我没有遇到英明君主。鲍叔牙曾与我分取钱财,我自己经常多拿一份,鲍叔牙也不认为我贪心,而是知道因为我经济拮据。生养我的是父母,理解我的是鲍叔牙。士为知己者死,何况为他尽哀呢?” 为此,人们总结出一个成语“鲍管之交”,成为后世结交的榜样。

【第13句】:【缠麻头,续麻尾】(惯)麻:这里指麻类植物的纤维,是纺织麻类织物的原料。比喻说话东拉西扯绕弯子,不直截了当。

【第14句】:【属蚂蚱的——不按着不屙屎】(歇)蚂蚱:蝗虫。比喻不采取强硬手段就不接受指令。常含责骂意。

【第15句】:【不怕明处枪和棍,只怕阴阳两面刀】(谚)指面对面的较量并不可怕,只要在明处就好招架;最怕的是阴一套阳一套,搞阴谋诡计,使人难以防范。

【第16句】:互相信任才算好伙伴,互相关心才算幸福的家庭。

【第17句】:【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义: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例句:对我这一代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你们年轻一代应该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18句】:【猫儿狗儿识温存】(谚)温存:温和体贴。指猫和狗也懂得人对它的温存关爱。比喻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温情与关照。

【第19句】:【囤底上省不如囤尖上省】 释义:说明节俭应从一开始做起。 例句:囤底上省不如囤尖上省。严班长对这两大垛喷香的新稻草管得很紧,谁抽动一小把,他立刻能看出来。

【第20句】:【嘉年华】“嘉年华”这个词现在使用频率很高,什么汽车嘉年华、房产嘉年华,还有以“嘉年华”命名的大型娱乐场所和活动等等。那么,“嘉年华”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嘉年华”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魔鬼把耶稣困在旷野里,四十天没给耶稣吃东西。耶稣虽然饥饿,却没有接受魔鬼的诱惑。后来,为了纪念耶稣在这四十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们就把每年复活节前的四十天时问作为斋戒及忏悔的日子。这四十天中,人们不能食肉,不能娱乐。所以在斋戒期开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内,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等联欢活动,纵情欢乐,以应付抵消即将来临的沉闷。这就是传统的狂欢节,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节日。 嘉年华最初译名是“狂欢节”,“狂欢节”这个意译,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后来,狂欢节传到香港,有人又将它改译为“嘉年华”。但是,相对于“狂欢节”而言,“嘉年华”无论听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显得优雅文气,似乎与热烈狂放的气氛不符。不过,事实也如此,狂欢节到香港后,已经变得比较文雅温和,与巴西式的狂欢节殊途异趣,大不相同了。 “嘉年华”是西风东渐的产物。

【第21句】:【撇在脑背后】(惯)指认为人或事情无关紧要,放在一边或丢弃不管。

【第22句】:【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谚)哄:骗。哄地皮:种地懒耕作,不投入。 哄肚皮:土地不产粮,没吃食。指种庄稼必须勤快,才能多收获。

【第23句】:【泰山压顶不弯腰】 释义:比喻在极大困难面前顶得住。 例句: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严峻地考验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人民公社社员!

【第24句】: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第25句】:【人情大如天】俗语“人情大如天”,一般作贬义,其含义多为办事不讲原则,只讲私人关系。这句俗语的来源有一段故事。 清代有一童生,天资聪慧,但累试不中,因为他家境贫寒,没有礼物送给主考官。又一年童生本来考试成绩优异,主考大人见他又是两手空空,便将他的考卷扔在一边,并手批一联奚落他:上钩为老,下钩可考。 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童生想:只因我没钱送礼,就屡试不中,还出联嘲讽我,实在欺人太甚,当即对了下联:二人成天,一人成大。 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 童生书完,弃笔返回故里,从此闭门读书,再不应试。 古今仕途上,有多少英才因人情不到受阻。

【第26句】:【先生讲书,屠夫讲猪】(谚)先生:教书先生。屠夫:以宰杀猪羊为专业的人。教书的先生说起话来总离不了书,杀猪的屠夫说起话来总离不了猪。指人们在谈话中总离不了本行的话题。

【第27句】:【恨不得生出一百张口来】(惯)形容被人怀疑,急切想分辩清楚。 也作“恨不得长出一百张嘴来”。

【第28句】:【千年文字会说话】(谚)文字:文据、契约。年代久远的文字,像活人一样能发言作证。指文据、契约作为证据,是非常有力的。 也作千年文约会说话。 千年纸墨会说话。

【第29句】:即使自己的祖国贫穷,也不要嫌弃。

【第30句】:【嘴是嘴,眼是眼】(惯)比喻分清谁是谁非,毫不含糊。

【第31句】:【师范】中国历来重视教育,而“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殿堂。那么,“师范”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代就有了,而“师”的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春秋时期,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西汉末年,杨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个将“师”和“范”联系起来,明确强调了教师所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后汉书-赵壹传》报皇甫规定:“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师范”第一次作为一个完整的词出现了。后世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说法,也是强调德才兼备的为师。

【第32句】:【容得虎挡道,不是好猎手】(谚)比喻容许恶人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而不闻不问,绝不是热血男儿应有的风格。

【第33句】:【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这一俗语比喻即使是强有力者,也难以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此典出自《西游记》第四十五回。 孙悟空、沙僧、猪八戒一行,历经千辛万苦,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天,路过车迟国,本要进见国王倒换关文,却与国王的假国师发生了冲突。 正当国王疑惑的时候,忽然殿前来了三四十名乡佬,朝上磕头道:“万岁,今年整个春夏都无雨,庄稼受旱,特来启奏,请哪位国师爷爷祈一场甘雨,普济黎民。”国王应允,并对悟空说:“你今远来,冒犯国师,如你敢与国师赌胜求雨,胜了,饶你罪名,倒换关文,放你西去;不胜,就将汝等沙场典刑。”悟空笑着答应了。 那位假国师原是虎力大仙,准备登坛求雨。孙悟空说道:“你也太自以为是了,对我这个远方僧人一点也不谦让,不过也难怪,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虎力大仙抢先一步,祈雨去了。孙悟空随后施展威力,让虎力大仙一败涂地。而他自己倒是祈来了瓢泼大雨,为当地老百姓解除了燃眉之急。 “强龙不压地头蛇”,话虽那么说,只要正义在手,神龙没有斗不过地头蛇的。

【第34句】:【好汉无钱到处难】(谚)指钱财重要,任何人都离不了。

【第35句】:【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见“六耳不通谋”。

【第36句】:【高鸟尽,良弓藏】(谚)指高飞的鸟射尽,良弓就收藏起来不用了。 比喻功臣良将出生入死打天下,及至政权稳固,最高统治者便会排斥残杀他们。 也作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第37句】:【九族】在古代,重大犯罪特别是重大谋逆罪,要诛灭九族,一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二是杀鸡给猴看,敲山震虎。那么,什么是九族,历来说法并不一致,早在汉代就有古文今文两种说法。 古文说代表人物孔安国、马融等认为:九族只限于父宗,即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根据是《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孔国安解释说:“以睦高祖、玄孙之亲。”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说在国家法律中获得正式确认,其中明清两代的律令规定,九族专指父宗。明代人程登吉编纂的蒙学读物《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篇介绍说:“何为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可见,九族专指父宗一脉在明代已成定论。 今文说代表人物许慎认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此种提法受到统治者的欣赏,因为这满足了帝王们利用血缘姻亲关系进行统治的需要。他们在赏赐、惩罚、屠杀时是以今文说的“九族”为界限。 “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封建社会的刑罚制度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以增大犯罪成本获得国家平安,往往事与愿违。株连最广的是明代的方孝孺,他被明永乐帝朱棣诛其“十族”,九族之外又加上“师族”,包括方的老师和学生,都连带着遭了殃。

【第38句】:【不到黄河心不死】(惯)比喻不到走投无路时不死心。也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第39句】:【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见“藏了和尚藏不了寺”。

【第40句】:【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谚)垂堂:靠近堂屋的檐下。拥有千金家财的人,不肯坐在屋檐下,以防屋瓦掉下砸伤身体。指财富多的人懂得自我保重。

【第41句】:【散烟雾】见“放烟幕”。

【第42句】:【掉下个树叶也怕砸死】(惯)形容人非常胆小怕事。

【第43句】:【靠山山崩,靠水水流】 释义:比喻依靠什么,什么靠不住。 例句:再加上这些年来,眼里看的、身上挨的、手上千的,“靠山山崩,靠水水流”。唉,这么一折腾,心劲没啦。

【第44句】:一缕棉丝难织布,一粒大米难做饭。

【第45句】:【喝惯了的水,说惯了的嘴】(惯)比喻人太爱说话,管不住自己的嘴。

【第46句】:【阎王也怕拼命鬼】(谚)比喻世间的强人恶人,也都害怕不要命的人。

【第47句】:【老板】“老板”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私营企业主的代称,“大老板”就是资本家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告”,实现了公有制,自然也就失去了老板存在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又有了大发展,出现了“老板”遍地都是的现象,具有亿万资产大买卖的富豪称“老板”,小吃店的店主、摆地摊的摊主也称老板,反正见怪不怪,人们也都习惯了。那么,“老板”是怎么来的呢? “老板”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这里只选择一种,“老板”源于“拍板”。“老板”最早是用于称戏班班主的。如梅兰芳在旧时称梅老板。清代张涛《津门杂记》云:“优伶美其名‘相公’,即‘像姑’之讹音,言其男而像女也。向居候家后,其寓所日‘下处’,主人日‘老板’;多半亦梨园子弟出身,积有资金,遂畜雏伶,自立堂门。”这里再明白不过地说明,戏班班主称为“老板”,他们多是梨园子弟出身。 戏班班主被称为“老板”,是从唱曲中的“拍板”来的。要节奏鲜明,就得有指挥棒,指挥戏曲演唱的指挥棒,就是“拍板”,即打拍子的长条板子。明代曲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说的“盖凡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制。”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曾说:“惟腔与板两工者,乃为上乘。”这就是说,演唱者要唱得腔纯板正,才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老板”之“板”是源于“拍板”之“板”的端倪来。正因为曲坛领袖或戏班班主多是“腔纯板正”的梨园杰出人物,正因为他们老于板眼纯正而歌,所以把他们称为“老板”是再形象不过了。

【第48句】:【斧头再锋利,剖不开头发丝】 释义:比喻本事再大,也有对付不了的难题。 例句:真是斧头再锋利,剖不开头发丝;共产党再厉害,也改变不了千年万代的老规矩!

【第49句】:【枣不济俭】(谚)俭:谷物歉收。 枣不能接济歉收年。指枣一旦歉收,当年粮食也必然歉收;枣丰收,当年粮食也丰收。

【第50句】:【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谚)腋(ye):狐腋下的一小片细绒毛。 一千张羊皮,也抵不上一狐腋下的绒毛有价值。比喻庸人再多,也抵不上一个识见高远的人才。

【第51句】:【熬过冬,就是夏】(谚)指熬过了冬天的严寒,夏天就必定到来。比喻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必焦躁忧虑,耐心等待,定有转机。

【第52句】:【丑话说在前头】(惯)丑话:不顺耳、不中听的话。指事先把需要提出的条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等向对方讲明白。 也作丑话说在前边。 丑话说在前面。 丑话说在头里。

【第53句】:【初三月下有横云,初四日里雨倾盆】 释义:初三晚上月亮下有云带,初四白天就有倾盆大雨。 例句:新月下,有黑云横截,主来日雨。谚云:“初三月下有横云,初四日里雨倾盆。”

【第54句】:【十个指头咬着都疼】(谚)比喻骨肉情深,无论伤着哪一个,都一样心疼。 也作十个指头咬咬哪个都疼。 十个指头扎了哪一个都是一样疼。

【第55句】:【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女】(谚)平地里常会开出好看的鲜花,高山上常会有俊秀的女子。指僻野的山村往往有美丽的女子。

【第56句】:【要长寿,多走路】(谚)在各种身体活动中,走路最适于各种年龄层面的人。指多走路是健康长寿的要诀。

【第57句】:【屎壳郎跟着屁轰轰】(惯)斥责人跟着坏人瞎起哄。 也作“屎壳螂跟着屁嗡嗡”。

【第58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语比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语出宋代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足赤:足金、纯金。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也没有白璧无瑕的美玉。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和错误。 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十足之赤的金子。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普遍规律。

【第59句】:【一个将军一道令,一个和尚一套经】(谚)每个将军都有自己一套指挥的号令,每个和尚都有自己一套常念的经文。比喻谁掌权谁说的话就算数。也比喻多层领导,各自发号施令。 也作一个将军一个令,一个和尚一个磬。 一个和尚一本经,一个将军一道令。

【第60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释义:项庄:项羽部下的武将。沛公: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和刘邦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让项庄舞剑助兴,企图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臣张良见事危急,就对樊哙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比喻某种言论行动表面上正当好听,其实别有用心,另有企图。 例句:照我看,打郭批方不是终了,恐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第61句】:【门神】门神画像多为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恭。传说唐太宗即位后身体很差,夜间多做噩梦,常见群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凄厉呼叫。群臣建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果然,太宗不再梦见闹鬼。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效果依然。后流传民间,人们在画像两边添加一副对联“昔为开国将,今作镇宅神”,与画像一起贴于门上,镇守宅门。 门神的形象很多,还有钟馗、穆桂英、四大天王等。 与其他神祗相比,门神所受礼遇较差。每逢新年,户主买一张新画像,把旧的撕掉,然后贴上就算完事,所谓“旧桃换新符”,没有供品也没有鞭炮迎送。难怪有一剧本写门神满腹委屈请玉帝另选高明,要撂挑子不干了。

【第62句】:【你一言,我一语】(惯)指两人或众人交谈、讨论或争辩。 也作你一言,我一句。 你一句,我一句。 你一舌,我一嘴。

【第63句】:【城隍庙里的菩萨——人造的】(歇)造:本指塑造,转指捏造、编造。指某些话语或事情是人编造出来的。

【第64句】:【张天师着鬼迷——无法可使】(歇)法:本指法术,转指办法。指毫无办法。

【第65句】:【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惯)打头风:逆风。比喻境遇本来就不好,偏又遭到更大的打击或不幸,处境越发艰难。 也作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撞打头风。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被打头风。被:遭遇。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第66句】:【出洋相】(惯)1指在人前出丑,闹笑话。2指故意做出丑态,引人发笑。

【第67句】:【刮地皮】见“卷地皮”。

【第68句】:【百货中百客】(谚)指商店中的货物必须品种繁多,才能满足各方面顾客的需求。也泛指社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物类,都有各自不同的专门用项。

【第69句】:【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谚)指旧时女儿一出嫁,就如同泼出去的水再也不能收回来一样,从此不能再算是娘家的人了。 也作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 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 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

【第70句】:【怕狼怕虎别在山上住】 释义:比喻既然怕这怕那就不要硬充好汉。 例句:怕狼怕虎别在山上住,怕死别活着。

【第71句】:【打偏手】(惯)1指替人办事做手脚,从中捞取好处。2指独占好处或多占便宜。

【第72句】:【儿不嫌母丑】(谚)孩儿不会嫌弃娘的长相丑陋。指孩儿对生身母亲的爱是最纯真的,任何外力都无法改变这种天赋的感情。 也作儿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 孩儿不嫌娘丑。

【第73句】:【卖狗皮膏药】(惯)狗皮膏药:药涂在小块狗皮上的膏药,疗效较好,旧时常有卖假冒的狗皮膏药以骗人钱财的,故常用来比喻骗人的假货。比喻说假话骗人或耍贫嘴说漂亮话。 也作“卖膏药”。

【第74句】:【军礼】“军礼”即军人的礼节气,通常包括举手礼、注目礼、举枪礼等。军礼潇洒英姿,整齐划一,甚是好看。 军礼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当年,英国海军在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凯旋的将士们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在大会上,女王亲自为有功将士颁发奖章。当时,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特规定参加授奖将士不得平视女王,要用手背遮住眼部。这个动作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各国军队的军礼。

【第75句】:【拣高枝儿飞】(惯)比喻巴结攀附有权势、有地位的人。

【第76句】:【端人家的饭碗】 释义:指给人家干活,吃人家饭。 例句:这不,紧赶慢赶,一看你已早到,我咋能不急,端人家的饭碗呀。

【第77句】:【五体投地】现在比喻对某人、某些人佩服到极点。那么“五体投地”中的“五体”是指什么呢?它源自何处? 原来,“五体投地”是古印度的一种表示虔诚的行礼方式,后被佛教所沿用。“五体”又称“五轮”,指两膝、两手掌、头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的意思。其具体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佛教认为,行礼时,“五处皆须至地,虔诚作礼。”因“常以此五处至地礼敬三宝,当将来成佛之时,五处皆有千辐轮相显现。”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通常是佛和菩萨,以表示皈依的虔诚。很多佛教信徒在前往寺庙礼佛时,都行五体投地大礼。

【第78句】:【揭债还债,窟窿常在】(谚)揭:借债。窟窿:原指洞,借指经济上的亏空。借来新债,归还旧债,这债务是永远归还不清的。指“揭债还债”的办法不可取。

【第79句】:【一扇篱笆——两面倒的货】(歇)一扇篱笆立不稳。比喻没有主见,左右摇摆的人。

【第80句】:【绿色军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是草绿色的,老百姓称之为“军绿”。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背景下,军绿是绝对流行色,特别是学生。那么,绿色军装是怎么形成的呢? 发明绿军装的是19世纪南非的布尔人。1899年,英国军队大举入侵南非,与荷兰移民的后裔布尔人爆发了英布战争。当时,布尔人兵力很少,与英军人数比例仅为1:5,在与拥有优势兵力兵器的英军初战中,布尔人损失惨重。 后来布尔人发现,在其作战区域地面植被多为绿色,行军打仗穿绿色衣服不易暴露目标。而英军穿的是红色军装,目标特别明显,极易成为被打击的活靶子。于是,布尔人便马上将自己的军装改为草绿色,甚至把武器也涂成绿色。这样一来,布尔人利用绿色伪装常常神出鬼没地接近英军,并突然发起进攻,使英军防不胜防,损失极为惨重。当时在南非作战的15万英军中,先后就有9万多人死于布尔人的突袭战和狙击手的射杀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英军在南非战场的惨痛失败震惊了世界,战后大多数国家的军队纷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将军装颜色改为绿色或偏绿色,并一直延续至今。

【第81句】:【找出路】(惯)比喻寻找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第82句】:【属啄木鸟的——嘴硬屎稀】(歇)啄木鸟:一种益鸟,嘴尖而直,能啄开木头。嘴:本指啄木鸟的嘴,转指说话。指人说话的口气很强硬,行动却松懈、无能。含讥讽意味。

【第83句】:【山杏核——苦仁儿】(歇)山杏核里的仁味苦。仁:谐“人”。指穷苦人或苦命人。 也作“杏核子——仁儿苦”。

【第84句】:【女大自巧,狗大自咬】(谚)指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心灵手巧,就和狗长大自然会吠叫一样。

【第85句】:人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最珍贵。

【第86句】:【死诸葛骇走了生仲达】 释义:诸葛:指诸葛亮。仲达: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曹魏政权的掌握军权的大臣。死人吓跑了活人。形容威名大,让人听了就害怕。 例句:这是北伐当年的旧官衔,就和“死诸葛”骇走了“生仲达”一样,这旧官衔却骇走了防护团。

【第87句】:【酒后吐真言】(谚)人在酒后,常常吐露出真情实话。指人酒喝多了,思想失去控制,平时不愿说或不敢说的话都能说出。 也作酒后吐真情。 醉汉嘴里出真言。

【第88句】:【彭祖活了八百八,见过黄河一澄清】 释义:彭祖: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姓筏(jian)名铿,夏殷时代人,黄河也曾有过澄清的时候。 例句:小五问:“人常说,彭祖活了八百八,见过黄河一澄清。就是那个黄河哇?”

【第89句】:【站干岸儿】(惯)比喻冷眼旁观或站在一旁不介入。

【第90句】:【抠人碗底】(惯)碗底:剩饭。指靠给人干活为生。 也作抠人家饭碗底。 抠人家碗底。

【第91句】:【君知我则报君,友知我则报友】(谚)君王器重我,我就为君王效命;朋友赏识我,我就为朋友卖力。 指谁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就甘愿尽力报答谁。

【第92句】:【放空炮】(惯)比喻光说空话,不做实事。

【第93句】:【入山不怕伤人虎,就怕人情两面刀】 释义:不怕公开较量,就怕两面三刀地暗算。 例句:“身处不公平的天地,识人可要识个透哇!俗话说得对,入山不怕伤人虎,就怕人情两面刀。”

【第94句】:【种大烟的多,抽大烟的多,种高梁的多,吃高梁的多】 释义:大烟:鸦片。比喻提倡什么,什么就多。 例句:俗语说:“种大烟的多,抽大烟的多,种高梁的多,吃高梁的多。”共产党提倡人人当好人,所以好人就多。

【第95句】:【人怯鬼蝎虎,人勇鬼缩头】(谚)蝎虎:放肆猖狂的样子。人要是胆怯软弱,邪恶鬼物就会猖狂;人要是勇猛刚强,邪恶鬼物就会退缩。 指对邪恶势力只能强硬,不能软弱。

【第96句】:【在家靠娘,出门靠墙】(谚)指在家睡觉靠娘和出外住宿靠墙,都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第97句】:【人不保心,木不保寸】(谚)人不能担保谁的心都是好的,树也不能担保它寸寸都是好木材。指人心隔肚皮,最难猜测。

【第98句】:【树上十鸟,不如手握一只】见“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第99句】:【小孩儿口没遮拦】(谚)指小孩子的嘴巴无禁无忌,想到就说,不懂人情世故,也不计说话后果。

10318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