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谚语俗语文案让人一看就哭!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歇)滚:本指西瓜滚动,转指人翻滚。爬:本指王八爬行,转指人乱爬。形容狼狈败退,抱头鼠窜的样子。 也作“王八啃西瓜——连滚带爬”。

【第2句】:【把吐出来的苦水再喝进去】(惯)比喻重新受苦受难。

【第3句】:【借大树乘风凉】(惯)比喻凭借别人的势力得到好处。 也作“借着大树躲阴凉”。

【第4句】:【八字没一撒】“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还差得远哩!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它源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段话。 南宋大儒朱熹,一生著述很多,是理学之集大成者,后人辑有《朱子大全》一书。在他写的《与刘子澄书》一文中说:“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这段话的意思是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打开了,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门,反而朝外走。 “八字”形似两扇门,朱熹在这里以“八”喻门,无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没一撇,即没有门。现在我们常说的“没门儿”(意思是不可能),若追根考源,大概也源于此。“八字没一撇”原指没门儿,现在演变成没办法、没眉目、没头绪、不沾边的同义语了。

【第5句】:【把钱看得比铜盆还大】(惯)形容人吝啬贪财,把钱看得过重。

【第6句】:【泰斗】人们常用“泰斗”来比喻那些众人所敬仰的人。如说鲁迅是中国文坛泰斗,牛顿是美国科学泰斗。“泰斗”原意是泰山和北斗。 “泰”即泰山,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曾多次到这里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更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斗”即北斗星。它属大熊座七颗明亮的星,都排列在北天,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古人把它们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北斗七星常用来辨别方向,定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泰山,古人认为是高山的代表;北斗星能用来辨别方向,在众星中又是最亮的。因此,古人把两者联系起来,用来比喻为众人所尊崇的伟大人物。 那么,此比喻源自何处?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也就是说韩愈是被称为“泰斗”的第一个人,他当之无愧,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见,只有学问和威望极高的人才能被称为“泰斗”。

【第7句】:【钱眼里翻筋斗】(惯)钱眼:铜钱当中的方孔。筋斗:跟头。比喻人贪财好利,专在钱上动脑筋、打主意。

【第8句】:【死猪不怕开水烫】 释义:比喻反正已经到了最坏境地,干脆横下一条心,任人摆布。 例句:我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大不了管制起来,再不就蹲监狱;你可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第9句】:【吃惯的嘴,跑惯的腿】(谚)常吃养成了惯性,就总想去吃;常玩养成了惯性,就总想去玩。指贪吃贪玩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由自主。

【第10句】:【名堂】人们对搞花样、名目或故弄玄虚的人,喜欢说他们搞名堂。那么,“名堂”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名堂”由“明堂”演化而来。 原来,上古帝王举行盛典的场所称“明堂”。汉武帝、武则天都提出要造选明堂。据说,武则天建成了明堂,被她的一个男宠一把火烧了。 河北农村也有“立明堂”的习俗,不过用途与皇帝所建的明堂截然不同。 遇到亲人客死异乡,尸骨无存,其亲属就在坟地内建一假坟,内埋死者牌位,叫“立明堂”。不论是建造假坟头,还是掩埋死者牌位,都有一套迷信程序,都会有神秘色彩,故俗语常说:“搞什么鬼名堂!”即由此而来。“明”、“名”同音,如今便演化为“名堂”了。

【第11句】:【赔了夫人又折兵】(惯)《三国演义》描写,东吴为了要回荆州,设下一计,假借提亲,把刘备骗到东吴逼他归还荆州;刘备按诸葛亮计谋,成婚后带着孙夫人逃走,周瑜带兵追赶又遭埋伏,结果大败而归。比喻本想暗算别人,结果自己反受打击,损失惨重。

【第12句】:【记吃不记打】(惯)斥责人不接受教训,只记得好处而忘了受罪的时候。

【第13句】:【活到老,学到老】(谚)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活到什么时候,就要学习到什么时候。指学习没有止境。

【第14句】:【破鞋,提不起来】 释义:比喻事情十分棘手,或事态非常糟糕,没法说起。也指事情不要再提。 例句:(老山头)怔了一刻,把手在膝盖上一拍,叹了口气说:“咳!破鞋,提不起来了!”冯贵堂问:“怎么?拉不过李霜泗来?”老山头摇摇头说:“他不来。”

【第15句】:【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释义:沉溺于男女私情,英雄的壮志就会消磨掉。 例句:这平生的大志,都被这娇妻美妾消磨尽了。常言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第16句】:【天不收,地不留】(惯)指无人收留,无处容身。

【第17句】:【棋高一着,缚手缚脚】(谚)指和比自己棋艺高明的人下棋,总觉得放不开手,处处受制。也比喻在战斗中遇到比自己智谋、武艺高强的对手,总觉得难以施展本领。 也作“棋高一着,束手束脚”。

【第18句】:【碰杯】饮酒时碰杯的由来有两说。一说来自古希腊。据传说古希腊人认为:人们喝酒时,鼻子能闻到香味,眼睛能看到酒色,舌头能尝到酒味,唯有耳朵例外。于是他们想出个好办法,即在饮酒前先互相碰一下杯子,让这种清脆的响声传人耳中,以满足“五官”之所需。 二说来自中国古代。在古代,并非只有喜庆或亲朋好友间饮酒,还有会盟、生意场合、招待使者等,都需要饮酒。古人为防不测,约定俗成以碰杯溶酒表示诚信。这些场合的规矩,慢慢演变成一种礼仪,形成了饮酒的礼俗。

【第19句】:【八月十五大过年】 释义:指中秋节比过年还重要。 例句:至于姑娘们,这一天则是无论穷富,外表上看来总是比平时快活的,其原因是她们都忙着拜月。有句俗话:“八月十五大过年。”

【第20句】:【拉不出屎怨茅房】(惯)茅房:厕所。比喻自己不能干,却埋怨客观条件差。 也作拉不出屎来怨毛厕。 拉不出屎来,怪马桶不好。

【第21句】:【假戏真做】(谚)戏文是假的,但演员却要像真的一样去表演。借指明知是假,却要真做,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也作假戏还得真唱。 假戏只好真做。

【第22句】:【两姑之间难为妇】(谚)两姑:婆婆和小姑(丈夫的妹妹)。指媳妇夹在婆婆和小姑之间,左右为难。 比喻夹在两个地位相当的上司或辈分高的人之间,关系不好处理。

【第23句】:【狮子上山龙下海】(惯)比喻各人去寻找自己的出路。

【第24句】:【狗肉上不了筵席】(谚)指狗肉虽然好吃,但档次不高,上不得酒席。 常比喻素质差的人经受不起别人的抬举,或见不得世面。 也作狗肉上不了大席面。 狗肉上不了茶盘。

【第25句】:【天打五雷轰】 释义:赌咒发誓要遭到应有的报应。 例句:我们是结拜兄弟,我要是做对不起你的事,那就天打五雷轰。

【第26句】:身体锻炼好,八十不服老。

【第27句】:【人强命不强】(惯)指人很要强,命运却不好。

【第28句】:【生在蜜罐里】见“落在蜜缸里”。

【第29句】:【人无刚骨,安身不牢】(谚)人如果没有刚强的骨气,就很难在社会上安身。指人要想自立,必须保持阳刚之气。 也作“人无刚强,安身不长”。

【第30句】:【交人交心,浇树浇根】 释义:交朋友要真诚。 例句:“交人交心,浇树浇根,人不能不讲良心,也不能不识抬举。”

【第31句】:【头顶高梁花,脚踩浆泥瓣】(惯)比喻身为农民,生活在农村。

【第32句】:【矮子群里拨不出将军】(谚)指从平庸或素质低劣的群体中难以选出优秀的人才。

【第33句】:【挨闷棍】(惯)闷棍:在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狠狠打出的一棍。比喻突然遭到沉重打击。 也作“挨闷棒”。

【第34句】:【借野猪还愿】(惯)还愿:求神佛保佑的人如愿后兑现对神佛许下的酬谢。比喻拿着别人的东西当礼品、作人情。

【第35句】:【狼吃幞头——心儿里自忍】(歇)幞头:古代男子戴的旁有两翅的一种巾冠。狼吃了幞头,咽不下吐不出,难受也只好在心里忍着。 指有苦说不出,只能暗忍。

【第36句】:【砸明火】(惯)明火:点着火把。 指公然抢劫。

【第37句】:【好了疮疤忘了疼】(惯)比喻生活状况或境遇刚好转就忘了本或忘了教训。 也作好了疮疤忘了伤。 好了伤疤忘了痛。

【第38句】:【掌印把子】(惯)比喻掌握政权。

【第39句】:【死要面子活受罪】(惯)指人太顾及自己的面子,为了脸面而宁愿承受痛苦的折磨。

【第40句】:【墙上画的饼——好看不中吃】(歇)指空有好看的外表而无实际作用。

【第41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谚)鼾睡:呼呼大睡。在自己的卧床旁边,哪容得别人呼呼大睡。比喻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不容许有异己的力量存在。 也作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第42句】:【扶得东来西又倒】(惯)形容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也指事情多,忙了这头,那头又出了问题。

【第43句】: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第44句】:【宁穿朋友衣,不戏朋友妻】(谚)指朋友的东西不妨借用,但对朋友的妻子不能轻浮随便。 也作“宁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

【第45句】:【拉住状元喊姐夫】 释义:比喻攀附权贵。 例句:只要他认为是用得着的人,即是“拉住状元喊姐夫”,也决不怕人笑他攀高结贵。

【第46句】:【好汉一言,快马一鞭】(谚)指好男儿一诺千金,说到做到;这和快马只需一扬鞭就上道奔驰,不需再催促是一个理。 也作好汉一言,驷马难追。驷马:古时四匹马共驾一辆车。 好人一言,好马一鞭。

【第47句】:【大闺女上花轿——半推半就】(歇)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假装推辞。

【第48句】:【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嘴里】 释义:比喻好东西被糟蹋了,或好姑娘嫁给一个不好的丈夫,太可惜了。 例句:那武大是个懦弱本分人,被这一班人不时间在门前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因此,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每日仍旧挑卖烧饼。

【第49句】:【老要颠狂少要稳】(谚)老年人贵在活泼欢快,性格开朗;年轻人贵在庄重踏实,行为稳健。指老年人不可死板,年轻人不可轻浮。

【第50句】:【孔夫子面前背书文】(惯)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

【第51句】:【一根筷子吃莲菜——挑眼儿】(歇)挑:本读tia。,指一根筷子不能夹,只能挑莲藕的眼儿,转读tia。,指挑剔。眼儿:本指莲莱里的小孔,转指缺点。指故意挑毛病。 也作一根筷子吃莲菜——专门挑眼。 一根筷子吃藕——专挑眼。

【第52句】:【欺软不欺硬】(惯)指欺负软弱的,不敢惹厉害的。

【第53句】: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第54句】:【围着锅台转】(惯)指烧火做饭,忙家务事。

【第55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释义:鸿儒:学问渊博的人。白丁:普通百姓。形容交往的都是上层人物。 例句:九妈道:“我家美儿,往来都是王孙公子,富室豪家,真个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第56句】:【年关】过年是中国民间最为喜庆浓重的传统节日,可古人为什么把年说成“年关”呢?它源自于对“年”的一个传说。 其实,最早过年是为了防备一个叫“年”的怪兽的攻击。当时的人们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把这可怕的一夜当做关口来熬,所以称为“年关”。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提前备好晚饭(提前到黄昏时分吃饭,所以有“黄昏饺子”之说),熄火净灶,把鸡圈牛栏拴牢,前后封锁后,全家人聚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吉凶未卜,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到“年”的袭击,所以置办得十分丰盛,全家老小不仅要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而且在吃饭前还要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吃过晚饭后,大家都不敢睡觉,便挤在一起闲聊壮胆,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过年关的习惯。 之所以称新年前后为“年关”,更实际的原因恐怕是一个“钱”字。旧时讲究不论是借钱还是借东西,一般年前都要归还,这是一种民俗。所以,债务人年前要忙着筹钱还账,债权人(债主)年前要讨债。还不起债的穷苦百姓,只好出去躲过年再回来。往哪里躲,按年俗亲戚家不能去,只好到破庙寒穿去躲着。所以视年根儿为关口,过年像过关一样难熬。经典歌剧《白毛女》杨白劳被逼喝卤一场便是对“年关”一词的最好的注释。因此,过年对穷人来讲,无异于过关。

【第57句】:【百货店】现在的百货公司、百货商场货架上摆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品种之多,数以万计。那么,为什么非叫“百货店”呢? 相传,清朝年间南方有一家杂货铺,生意兴隆,铺里的货物样样都有,掌柜的便为自家的店铺起了个“万货全”的字号。 一日乾隆帝南下私访,一见“万货全”的牌子,就想,这口气也太大了。 当下,乾隆把伙计叫来,开口说道:“我买把粪钗子。”小伙计赶紧递过来几把。乾隆一看说:“我不要铁的,要金的。”小伙计一看来头不对,急忙把掌柜找过来。掌柜说:“小店确实没有金粪钗子。”乾隆说:“你这里不是万货全吗?”掌柜为了求得太平,忍住气,叫伙计把招牌摘下来,然后说:“小店备货有限,今后不敢吹‘万货全’了,客官如看得起小店,就请给起个字号吧。”乾隆随口说道:“就叫‘百货全’吧。”后来,店主听说此人是乾隆皇帝,喜不自胜,赶紧把“万货全”改成“百货店”了。自此生意做得更兴隆了,发了大财。这事传开后,其他店铺纷纷效仿。从那时起,“百货店”的名称被正式固定下来了。 可叹,当下这“百货店”老字号牌子被“购物中心”、“超市”所取代,很少能见到“百货店”、“百货公司”的牌匾了。

【第58句】:【贫不学俭,卑不学恭】(谚)贫穷的人,不学俭省自然俭省;卑贱的人,不学谦恭自然谦恭。指人的习性受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制约。

【第59句】:【如入无人之境】(惯)形容就像到了没有人的地方,毫无阻挡。 也作如践无人之境。 如入无人之地。

【第60句】:【九牛拉不转】(惯)比喻拿定了主意,谁也无法使之动摇。 也作九条牛都拉不回头。 九牛二虎也拉不回头。

【第61句】:【同心结】“同心结”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意为永结同心。那么,“同心结”源于何时呢? “同心结”源于《诗源》里的一个故事:文胄与相邻的女子姜氏相爱,文胄送给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定情的信物。姜氏打开箱子,用双针穿上连理线,织成同心结回赠文胄。缕缕丝线织进无限情思,从此“同心结”成为男女定情的最好信物。“同心结”是用两股彩绳或彩带,绾成连环回文样式再抽紧而成,因其形态是两股彩绳交相盘于“结”的中心,代表着男女爱情的心心相印,而被看做“永结同心”之意。 “同心结”有真实记载的首见于南北朝。南齐歌妓苏小小作《西陵歌》说到了“同心结”:“妾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南朝梁武帝在《有所思》诗中也有“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记述,可见,从歌妓到最高统治者,都知道这种表示爱情的信物了。 如今,男女青年仍旧对“同心结”情由所钟,一旦成为定情之物,则永久珍藏,以作纪念。现代人还把它作为一种装饰品带在身上,作为束发的带饰、腰带的结饰、身上的佩饰,此形影不离。

【第62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释义:形容实现了渴望已久的事或不期而遇的欢乐。 例句:骆宏勋听得,举目一观,正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第63句】:【六月债儿热——还得快】(歇)本指农历六月离秋收很近,借了债很快就能归还;转指报应或报复来得很快。 也作“六月债——还得快”。

【第64句】:【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 释义:同乡人亲切,好说话,好办事。 例句:“俗话说,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都是邻家邻舍,一出门就见面,胳膊肘折了总要袖子盖,事情已经做到了这步田地,大家商量着办吧,怎么着好怎么着来。”

【第65句】:【一渊不两蛟】(谚)渊:深潭。 蛟:蛟龙。一潭深水中,不能同时容得两条蛟龙。比喻在同一处地域里,不能同时并立两个实力相当的人物或集团。

【第66句】:【拿柳条当棒槌】(惯)比喻轻信别人,把别人随便文案的话当成真的。

【第67句】:【将猫儿尾拌猫儿饭】见“割猫儿尾拌猫儿饭”。

【第68句】:【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释义:跟知心好友一起喝酒。喝一干杯也嫌少;跟见解不同的人说话,半句也嫌多。 例句:想起刚才进门时他们对饮欢杯的景象,看看现在这种令人难堪的冷场,正应上了“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句老话。

【第69句】:【山上没有不吃人的老虎】 释义:比喻同处一样不良环境中,人也都一样不好,无例外。 例句:腰包都装满了,又说出这种冠冕堂皇的话来,真叫人听不下去。山上没有不吃人的老虎,黄河里舀不出一碗清水来。

【第70句】:【端谁的碗,受谁管】 释义:吃谁的饭,给谁干活,就得受谁管。 例句:张枫林欲擒先纵,故意拿捏着说:“端谁的碗受谁管。人家跷起腿来比咱们脑袋都高,不斗意气,不生闲气,闭着眼睛活着吧。”

【第71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谚)千里长的堤坝,会因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泛指小小的隐患如不及早防治,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大患。 也作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千里长堤,溃于一穴。

【第72句】:【满肚子墨汁】(惯)形容人书读得多,非常有学问。

【第73句】:【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谚)要知山下路的难易走向,还得问问过往的行人。比喻要了解真实情况,还应向实践着的人请教。

【第74句】:【树怕皮薄,人怕体弱】(谚)指树凭的是皮的脉络向上输送养料,树皮薄了养料供应就会不足;人凭的是身体强壮长精神,体质衰弱就会百病缠身,无所作为。

【第75句】:【大火开锅,小火焖饭】(谚)指要开锅就得用大火,要焖饭就得用小火。比喻做事不能一个劲儿,该快时就得快,该慢时就得慢。

【第76句】:【穷人无灾即是福】 释义:穷人不遇上灾害便是福气。 例句:我们有什么好呢,穷人无灾即是福,托庇草草平安。

【第77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释义:形容疾病发作得快,好得慢。 例句:麝月笑劝他道:“你太性急了,俗语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又不是老君的仙丹,哪有这样灵药!你只静养几天,自然好了。”

【第78句】:【行不愧影,寝不愧衾】(惯)衾:被子。走路没有对不起影子,睡觉没有对不起被子。指做任何事情都问心无愧。

【第79句】:【打狗看主面】(谚)指要打狗,还得顾及主人的脸面。比喻惩处下人,必须看在主子的面上,手下留情。

【第80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谚)风、俗:民俗风情。指各地民俗风情不同。

【第81句】:【严将出强兵,严婆出巧媳】(谚)将领严了,就能带出强兵;婆婆严了,就能带出巧媳妇。指严格的要求能出有用的人才。

【第82句】:【挽歌】现在,人死后在追悼会上放哀乐,古人怎么表达哀悼之情呢?当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汉初齐王田横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丧歌,这便是挽歌的源头。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 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到汉武帝时,在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调,其歌词分别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生一去何时归! 《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从此以后,《薤露》歌就适用于王公贵族,《蒿里》歌就适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着歌之,亦呼为挽歌”。 但据研究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们唱挽歌的记录。比如《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吴国伐齐国“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也。公孙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颖达疏说:“盖以启殡将虞之歌谓之‘虞殡’。歌者,乐也;丧者,哀也。旧说,挽歌汉初田横之臣为之,据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见,杜预认为《虞殡》是送葬歌曲,博学的孔颖达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横之死。只不过到了汉代,国家正式规定挽歌成为丧礼内容,汉武帝时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纪念田横的《薤露》、《蒿里》。 尽管后世挽歌的内容在不断变换,但挽歌这种形式却流传至今。

【第83句】:【推完磨,杀老驴】(惯)比喻事成之后,铲除有功劳的人。

【第84句】:【屎壳郎戴花——臭美】(歇)本指又臭又美,转指人故作姿态显示自己漂亮,惹人厌恶。常含讥讽意味。

【第85句】:【好俏不穿棉,冻死不可怜】(谚)俏:俊俏。一心追求外观俊俏,严冬也不穿棉衣,这种人冻死也不必可怜。指为求外表美而不顾健康是不可取的。

【第86句】:【谷雨前后,栽瓜种豆】 释义: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I【第9句】:20或2旧。谷雨前后是栽瓜种豆的时候。 例句:农谚说:“谷雨前后,裁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

【第87句】:【一辈子不出马,总是个小驹】(谚)马不出阵打仗,到老也只能算个驹子,成不了战马。比喻年轻人不出家门,不经见世面,永远也不会有大出息。

【第88句】:【起头容易结梢难】(谚)结梢:结尾,做到底。指做事开始时容易,有头有尾一直做到底却很不容易。 也作“起头易,到底难”。

【第89句】:【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谚)指做生意要根据自己的资本实力行事。也借指人有多大本领,傲多大事情。

【第90句】:【瓜从瓤里烂】 释义:比喻从内部开始瓦解。 例句:沉住气!老子什么关口没闯过?管你文来武打,有这口气,老子就要招兵买马,教你瓜从瓤里烂!

【第91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释义:民间传说姜太公曾在渭水河边用无饵的直钩在离水面三尺的水上钓鱼,说:“负命者上钩来!”比喻心甘情愿上圈套,受骗上当。 例句:再说她一脸正经和自己谈话,并没有轻浮举动。至于那几个碟子酒菜,那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姓冷的不用说动筷子,连屋也不进。

【第92句】:【百姓】“百姓”现在指军人和官员以外的人民群众。但在古代百姓的含义正好和现在相反,是指上层社会的官宦。源自《尚书》。 据载,在远古时代,各氏族部落经常发生冲突,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败了由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蛮族。因为炎、黄、夷部落联盟约有一百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一个表示区别的姓,这个代表氏族的“姓”当然是头领。所以黄、炎、夷部落联盟的氏族就称作“百姓”。他们在打败了九黎蛮族后,“百姓”强大起来,就成为贵族、奴隶主了。 到商初,“百姓”的主体仍是奴隶主贵族。以后,各氏族内部逐渐分化,一部分人变成了穷人,成为“庶民”,即自由民。战国时,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百姓”的特权丧失了,而原来处于奴隶主地位的“百姓”成为平民的同义语。 “百姓”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郑玄注:“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郑玄的注解明白无误,百姓为官。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见,尧舜禹时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学者俞正燮,他在《癸巳类稿》一书中,直截了当地阐明了“百姓”一词的真正含义,其云:“百姓,专以仕宦言之。” 可见,“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战国以后,伴随着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才逐渐演变为平民的通称。平民百姓,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

【第93句】:【孩子哭了,抱给他娘】(惯)比喻出了问题或有了矛盾交给上级处理。 也作“孩子哭了抱给他妈”。

【第94句】:【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 |释义:意指要讲情面,不要揭发别人的短处。 例句:“大奶,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我是你家小老婆,谁人不知?也不该为一个使女子,便无情无义地骂我!”

【第95句】:【推顺水船儿】(惯)指顺着情势说话做事。

【第96句】:【你一言,我一语】(惯)指两人或众人交谈、讨论或争辩。 也作你一言,我一句。 你一句,我一句。 你一舌,我一嘴。

【第97句】:【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见“大家齐了心,黄土变成金”。

【第98句】:【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谚)更(geng):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个更次,每更两小时。人在欢快中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在寂寞无聊中会觉得时间过得慢。指时间过得快慢和人的情绪有关。 也作欢乐嫌夜短,愁苦恨更长。 寂寞恨更长,欢娱嫌夜短。

【第99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成语用以讽刺一人做官得势,七大姑、八大姨跟着一起沾光的官场坏风气。这个俗语来自汉朝。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引起了道家的不满。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笃信道教,与门客苏非、李尚等一起商量对策,写了一部20万字的鸿著《淮南子》。他们用不少秦汉间的轶事和神话故事来极力推崇道家思想。这无异是与汉武帝政策抗衡。武帝大怒,于是派人前去捉拿刘安等人。 刘安听到汉武帝来兴师问罪的事,心中焦急,于是,急匆匆赶到他的老道师傅那里,讨教求生的方法。老道对他说:“现在你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也无妨,只要吞下炉中的仙丹,你即可以升仙了。”刘安大喜,马上又问:“我能不能把至亲好友也带上天呢?”老道说:“可以。”于是,刘安和他的亲属好友一起吃了仙丹上了天。他们临上天的时候,不忍心把心爱的宠物丢下不管,便把吃剩下的丹药撤在庭院内,鸡犬吃了也一同升人了仙界。后来,人们就根据上述传说,创造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俗语。 实际上这是一场悲剧,老道和刘安知道活不成了,是被汉武帝所逼自杀的。

17197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