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抖音短视频优选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千粒米,不成滴;千粒麦,不成白】(谚)酿酒是用米做原料的,一千粒米也难酿出一滴酒;磨面是用麦做原料的,一千粒麦也磨不出一撮面。指酿酒、磨面要用很多粮食。

【第2句】:【哪根指头也是自己的肉】 释义:都是自己的儿女,都一样心疼。 例句:“哪一根指头也是自己的肉,当老人的自然用不着偏谁为谁!”

【第3句】:【已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见“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第4句】:【大家齐了心,黄土变成金】(谚)众人只要齐心合力,黄土也能变成黄金。指团结起来力量无穷,自然就能创造奇迹。 也作大伙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人心同一起,黄土变成金。

【第5句】:【身上有屎狗跟踪】(谚)狗爱吃屎,只要人身上沾了屎,狗就会跟着来。比喻人自身行为不正,就会招来邪恶分子。

【第6句】:【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还有一个一字之差的反版:“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截然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看看它的来龙去脉、发展变化就清楚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源自元代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无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 那么,它是怎样由“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变成“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的呢? 儒家认为,谦谦君子应该“温良恭俭让”,应该“己所不欲,先施于人”。而“无毒不丈夫”这一俗语显然与儒家的君子标准相抵触。产生这样反叛儒家道德准则的俗语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基础的,而元代平民社会中便具有这种基础,因此“无毒不丈夫”这个俗语能够得以生存并被广泛使用。 后来人们用正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去改造这个俗语,结果是“毒”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被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恨”被换作“量”,“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由于“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生命力太强大,影响太深,结果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有肚量,有志气有作为的人该狠毒时就要狠毒,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唱的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 经过改造的“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境界虽高,使用率却远不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因是高处不胜寒。

【第7句】:【耗子拉木锨——大头在后】见“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

【第8句】:【漏风信】见“露风声”。

【第9句】:【不知天高地厚】(惯)语本《韩诗外传》卷八“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 1形容人狂妄无知,盲目自大。 2比喻人不谙世事,没有处世经验。 也作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不晓得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第10句】:【进门欲问荣枯事,观察容颜便得知】 释义:只要观察对方的面容,就能知道对方的处境和心情。 例句:俗话说:进门欲问荣枯事,观察容颜便得知。姐姐是个疼兄怜弟的人,平时对待宝三恰似半个母亲,衣食冷暖全部操心;若有个天灾病痛的,她更是守着弟弟寸步不离。

【第11句】:【乡里姑子乡里样】(谚)姑子:姑娘。指乡下姑娘自有乡下姑娘的气度神态,不同于城里姑娘。

【第12句】:下棋不语,落子不悔。

【第13句】:【锥子剃头——一个师傅一个做法】(歇)剃头不能用锥子。指各人有各人的不同做法。

【第14句】:【落一叶而知秋】 释义:比喻从某些细微迹象,可以看出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 例句:事情虽然发生在个别人的身上,但是俗话说:“落一叶而知秋”,他深知这不是个别战士的事情,赵铁牛想离队的行为,王永祥和肖应良同意黄国信的错误主张,说明在部队中有一种错误思想在发展着、散布着。

【第15句】:【当着和尚骂秃子】(惯)比喻表面上骂那个人,实际上是骂眼前这个人。 也作“当着和尚骂贼秃”。

【第16句】:【滴水成河,积少成多】(谚)比喻注重积累,就可变少为多。

【第17句】:【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见“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第18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谚)行军打仗,没有固定的阵势,就像水的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指打仗要随机应变,不能死守教条。

【第19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俗语启示人们只要目标专注,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头,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语出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日:‘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棒。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你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棒这么粗,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棒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到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成就了诗仙之名。

【第20句】:【不显山,不露水】 释义:比喻守口如瓶,不露声色。 例句:“吵什么呢?背人的事,不显山不露水呗!”

【第21句】:【放隔山炮】(惯)比喻所采取的行动威力很大,在这个地方行动,其他地方也受到影响。

【第22句】:【上山虎遇见下山虎】(惯)比喻两个强者遇到了一起。

【第23句】:【快牛门前卧,蔫牛不下套】见“蔫牛不下磨,快牛门前卧”。

【第24句】:【捉刀】“捉刀”,现在指代替别人做文章。源出南朝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容止》,而发明捉刀的人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灭掉袁绍平定北方后,声威大振,晋封魏王,许多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附,匈奴也派使者拜见曹操。但在高大的匈奴使者面前,曹操觉得自己长得有些呵碜,“不足雄远国”,弄不好会损害国家形象。 决定找大臣崔琰做自己的替身。崔琰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身材高大。曹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崔琰,崔琰也满口答应了。 于是,曹操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使者,而他自己却“捉刀”扮成护卫站在崔琰旁边。等朝见完毕,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听他对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看起来很有威严,但是站在座榻旁边的那个拿着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看来这个使者真是慧眼识英雄,崔琰虽然帅气,但还是敌不过曹操的霸气。其实,曹操是多虑了,据《魏氏春秋》记载:“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曹操的“捉刀”演变成代人写文章或顶替别人做事的意思了。现在,“捉刀”的含义又有所发展,“枪手”是不是从“捉刀”变化来的呢?

【第25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释义:文:指周文王。武:指周武王。张:拉紧弓弦,比喻严。弛:放松弓弦,比喻宽。原指周代的文王和武王的治国之道是宽严结合。后比喻工作和生活要适当调节,合理安排,劳逸结合。 例句:那是要你们训练中抓紧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刚才下命令要你们休息,你没听到?

【第26句】:【千虚不抵一实】(谚)指最有说服力的,无过于真实。 也作“干虚不如一实”。

【第27句】:【铁公鸡】“铁公鸡”形容人极其吝啬小气,一毛不拔。 铁公鸡的来历,与一毛不拔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了很多哲学流派。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意即要兼相爱交相利。可是当时另一位哲学家杨朱却讲究“贵己”,他的主张强调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的生存与利益,人人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对杨朱学说颇不赞同,《孟子·尽心上》记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说如果从杨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杨朱也不会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将杨朱利己学说揭示得淋漓尽致,“一毛不拔”这一成语就源于此。 一毛不拔的行为,被后人形象地喻为“铁公鸡”。因为铁铸的公鸡,可拔不出一根毛来。清代小说《七侠五义》中就描述了一个铁公鸡的故事。有一个人叫卞龙,他自称是铁公鸡,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饿死,连饭也是不吃的。他的儿子也是如此,真是家传的吝啬。这一词语在清代已经较为流行,人们争相传诵,很多作品都反复提及铁公鸡。“铁公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它形象生动,至今使用频率颇高。

【第28句】:【久闻大名,如雷灌耳】(惯)旧时见面的寒暄语。指对方名气很大,让人仰慕。 也作久闻高名,如雷灌耳。 久闻大名,如雷轰耳。

【第29句】:【活人眼里伸拳头】(惯)比喻太欺负人了。

【第30句】:【钉是钉,铆是铆】(惯)“丁是丁,卯是卯”。

【第31句】:【拉牛皮糖】(惯)牛皮糖:一种粘牙而嚼不动的糖。比喻事情很难办。

【第32句】:【孩子嘴里讨实话】(谚)从小孩嘴里能讨出真情实话。指小孩天真无邪,不会藏真,不会弄假。 也作孩子嘴里无瞎话。 小孩嘴里掏实话。

【第33句】:【中流失船,一壶千金】(谚)中流:河流的中心处。壶:葫芦,浮水的救命工具。船行到河中间失了事,此时的一个葫芦就有千金的价值。指物品的价值不固定,急用时价值就高。

【第34句】:【名字有叫错的,绰号没有起错的】(谚)绰号:也叫外号,根据人的行为特征起的另名。指人有什么行为,就起什么绰号,往往名副其实。

【第35句】:【竹篮打水一场空】 释义:比喻愿望落空,一无所获。“打水”又作“提水”。 例句:这主席团落在好人手里,人们分房分地,有好日子过了。要是落在坏人手里,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第36句】:【惜衣有衣,惜食有食】(谚)爱惜衣服,就不会缺衣服穿;爱惜粮食,就不会缺粮食吃。指对财物能爱惜就会有积蓄,有积蓄就不会受困。 也作惜衣得衣,惜食得食。 惜衣有衣穿,惜食有食吃。

【第37句】: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第38句】:【孙猴子头上的金箍——戴上去容易取下来难】(歇)金箍:金属制成的箍。指参与某事容易脱身难。

【第39句】:【神不知,鬼不觉】见“人不知,鬼不觉”。

【第40句】:【鼓不打不响,钟不撞不鸣】 释义:比喻心里有话不说,别人不会明白。 例句:何不早说?天色将明,郡公老爷将次升帐,引你进见这个。正是:鼓不打不响,钟不撞不鸣。

【第41句】:【香饽饽】“香饽饽”一词现在使用频率很高,指受重视、受人待见、受欢迎的人或事物。那么,“香饽饽”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香饽饽”源自满族对面食的称呼。满族早期以渔猎经济为主,但农业经济所占比重是逐渐上升的,满族早期种植的粮食以杂粮为主,包括小米(谷子)、黄豆、高粱、玉米、稷等,满族的发祥地东北现仍种植这些庄稼。这些粮食磨成面做成各种面食,满族人把用面粉做成的馒头、包子、饺子等面食统称为“饽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饽饽有:豆面饽饽、苏子叶饽饽、搓条饽饽、黏米饽饽、萨其玛(又称油炸条饽饽)、哎吉格饽饽、菠萝叶饽饽、酸饽饽、牛舌饽饽等等。 可以看出满族人做的饽饽种类繁多,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体现了满族饮食文化的特色。 饽饽之所以香,从满族的习俗可知其意。满族祭祀时要用各种饽饽,在《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对祭祀时所用祭品有明确规定:每岁春秋二季祭,以搓条饽饽供献,五月以椴叶饽饽供献,六月以苏子叶饽饽供献……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满族祭祀所用的祭品以饽饽为主。另外,结婚时要吃“子孙饽饽”(即饺子),以示早生贵子。办理丧事也吃多种饽饽。从这些风俗当中可以看到饽饽在满族民间习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很吃香了。在今天,以瘦为美,减肥成为时尚,杂粮面食当然更是“香饽饽”了。

【第42句】:【望雨看天光,望雪看天黄】(谚)望:盼望。指盼望下雨,要看天色显出光亮才有希望;盼望下雪,要看天色显出灰黄才有希望。

【第43句】:【不是冤家不聚头】(谚)冤家:仇人,又作反语,用于昵称似恨实爱的人。指仇人或不愿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也作“不是仇人不见面,不是冤家不碰头”。

【第44句】:【鸟为食死,人为财亡】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第45句】:【好话说上千千万,不如实事办一件】(谚)好听的话说得再多.也不如切切实实地做上一件好事管用。 指光说不起作用,贵在拿出实际行动。 也作“好话千句,不及好事一桩”。

【第46句】:【冤杀旁人笑杀贼】(惯)杀:表示程度深。指冤枉了无辜的人,让坏人高兴。

【第47句】:【现官不如现管】(谚)现官:现任的官员。现管:直接管辖自己的顶头上司。指不怕现任官员职位多高,就怕直接管辖自己的顶头上司。

【第48句】:【粥锅里照影子】(惯)粥稀得可以照见人的影子。比喻粮食将尽,几乎断炊。

【第49句】:【曾被卖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谚)指受过甜言蜜语哄骗的人,对于甜言蜜语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与警惕。

【第50句】:【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谚)有车在前边行,后边就会有碾出的车辙;有树长得高大,下面自会有树影。比喻再秘密的事也隐瞒不住别人。

【第51句】:【过河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歇)卒子:象棋棋子之一,过河后,按规则能向前或横着走一步,但不能退。指某事只能继续做下去,不能退缩走回头路。 也作过河的卒子——只能进,无法退。 过河的卒子——没法退。

【第52句】:【恶有恶报】(谚)指作恶的终究会有坏的报应。原为佛家劝诫世人改恶从善的禅语,后传为警世语。 也作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恶善到头总有报。

【第53句】:【蛇大窟窿粗】(谚)窟窿:指蛇藏身的洞。蛇要是大了,它藏身的洞自然就粗。比喻家大业大收入多的人家,经济开销自然就大。 也作蛇粗窟窿大。 蛇大眼儿大。眼儿:指蛇洞。

【第54句】:【百姓斗不过官,凡人斗不过仙】(谚)官员有权有势,仙人有法有术,一般人不是对手。旧指普通百姓地位低下,招惹不起有钱有势的人家。

【第55句】:【大姑娘裁尿布——闲时做下忙时用】见“小大姐儿裁褯子——闲时置下忙时用”。

【第56句】:【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谚)指年景是旱还是涝,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就见了分晓;农业是丰收还是歉收,在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有了定局。

【第57句】:【以貌取人,失之千里】(谚)从人的外表上选取人材,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失错。指选取人材,重在德才与实践,不在外貌。

【第58句】: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第59句】:【不是省油的灯】(惯)比喻不是省事的人或不是好对付的人。

【第60句】:【戴高帽】“戴高帽”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那么,“戴高帽”从何而来呢? 先从“高帽”说起。古代皇帝、高官们戴的帽子叫冠。太子、王侯戴七寸高的远游冠;宫廷儒生们戴前面七寸后面三寸的进贤冠。可见帽子代表了人们的身份和等级。后来,虽各朝代规定不同,但帽子的高低大小尺寸,装饰华丽与否,多与等级相关。 那么,“戴高帽”又是怎么回事呢?据《北史》记载:宗道晖喜好戴高帽,穿大木屐。州官来上任时,他戴高帽穿大木屐去拜见,自言学识可与三公比。后来,人们对妄自尊大或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叫做“好戴高帽”;而以吹捧、恭维别人叫做“给人戴高帽”。 清代俞樾写过一段笑话:一位京都小官到外地做官,出任前他去向他的老师告别。老师嘱咐说:“外地的官不好当,要处处当心啊!”此人说:“不怕,我已备了百顶高帽,逢人赠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意见不合而闹矛盾吧?” 老师生气地说:“吾等之人以正直之理待人,怎能用这种庸俗手段?”此人赶忙进言道:“天下如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屈指有几?”老师听后,点头赞同道:“你的话,确也不无道理。你还是有些见识。”此人告别出门,叹道:“高帽只剩九十九顶了。”

【第61句】:【打虎先掰牙】 释义:比喻首先打击要害,挫伤敌人的锐气。 例句:“这叫打虎先掰牙。”邓培武说了一句。“坛子里捉乌龟,跑不了的。”陶大伯乐呵呵地说。

【第62句】:【能叫挣死牛,不叫打住车】(谚)在坎坷的坡路上,宁可把牛累死,也不能让车打住不前进。比喻人宁可心力交瘁,付出生命,也不能使事业中途而废。

【第63句】:【吊死鬼搽胭脂——死要脸】(歇)吊死鬼:自缢身亡的人。责骂人不知羞耻。

【第64句】:【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 释义:比喻打击坏人或敌人要先打击为首的。 例句:常言说: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只要将山大王拿住,一切就好办了!

【第65句】:【落地的秋蝉——哑了】(歇)本指秋蝉不再发出叫声,转指人不能说话或无话可说。 也作“秋蝉落地——哑了”。

【第66句】:【人不出门,不长见识】(谚)指人要想见识广,必须走出家门。

【第67句】:【晌午吃晚饭——早些哩】(歇)晌午:中午。指时间或事情还早得很。

【第68句】:【幡杆灯笼,照远不照近】 释义:幡杆:垂直悬挂一种窄长旗子的旗杆。比喻做事照顾远客,不照顾近亲近邻。 例句:他心里倒是挺高兴的,可是还有点埋怨侄儿不照顾他,就叽叽咕咕道:“阿坚这孩子真是个幡杆灯笼,照远不照近!”

【第69句】:【江河横流凭鱼跃,天空地阔任鸟飞】 释义:比喻不受任何限制,到处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发挥自己的才能。 例句:你们现在走有去处,路有奔头儿,江河横流凭鱼跃,天空地阔任鸟飞,只要一步一步向前走,总可以做一点事情,好男儿志在四方嘛。

【第70句】:【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谚)彪:小虎中最凶猛残暴的。指母虎一胎所生的几只小虎中,必有一只是最凶猛残暴的。

【第71句】:【跟着龙王会凫水,跟着猫儿会上树】 释义:凫水:泅水。比喻跟什么人学什么本事。 例句:李氏说:“俗话说:跟着龙王会凫水,跟着猫儿会上树,一点不假。库玛丹本是汉人家闺女,可外路人谁能说她不是赫哲人?”

【第72句】:【贫贱夫妻百事哀】 释义:[唐]元稹诗句,指贫贱夫妻事事困难。 例句:虽然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倒也还能不断地“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73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谚)记忆力再强,也不如用笔把事记下来可靠。指笔记胜过记忆。 也作好记性当不得烂笔头。 好脑瓜子不如烂笔头子。

【第74句】:【庙门口的狮子——是石】(歇)石:谐“实”。指事情属实。

【第75句】:【打网也有晒网时】(谚)指撒网捕鱼的人,总有晒网不能捕鱼的时候。比喻手头宽裕时要注意积攒,以备急用。

【第76句】:【时来顽铁也生光】(谚)人在走红的时候,事事如意,明明是一块顽铁,也会发出光辉。旧指人总是受着命运的支配。 也作时来顽铁皆光彩,运去良金不发明。发明:闪耀着明亮的光泽。 时来铁也生光,运退黄金失色。

【第77句】:【外头赶兔,屋里失獐】(惯)獐:獐子,哺乳动物,像鹿而比鹿小,头小而尖,毛较粗,没有角,皮可制革。外头赶着捉兔子,家里却丢了獐子。比喻贪小而失大。

【第78句】:【狗咬包子——露了馅儿】(歇)指泄露了机密,或暴露了真相。

【第79句】:【添粮不如减口】(谚)过日子增添粮食,不如减少吃饭的人口合算。 指减少闲散的吃饭人口,是俭省节约最有效的措施。

【第80句】:【娼不笑人娼,盗不骂人盗】(谚)娼:妓女。比喻从事低贱行业的人,不会鄙视同行者。

【第81句】:【脑门上长瘤子——额外负担】(歇)额外:本指额头外面,转指超出规定的数量或范围。指规定数额以外的负担。

【第82句】:【生处好寻钱,熟处好过年】(谚)寻钱:寻找赚钱的门路。指在人生的地方容易赚钱,在人熟的地方方便借钱借物,容易过年。

【第83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谚)士人为赏识自己的人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女子为钟情于自己的人装饰打扮。指人生难逢知己,所以会竭诚报效。

【第84句】:【猫儿见了鱼鲜饭】(惯)猫儿喜欢吃鱼,见鱼就要吃。比喻见了所爱的人或物,一心想得到、占有。 也作“猫儿闻到鱼腥味”。

【第85句】:【豆芽子长一房高,也是嫩菜】 释义:讥讽人的话,表示对人轻蔑,看不起。“嫩菜”又作“菜货”。 例句:你这个人虽高,豆芽子长一房高。也是嫩菜;这个人虽小,她去站岗放哨也起点作用。

【第86句】:【落个树叶怕把脑袋砸碎】见“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

【第87句】:【人嘴两张皮】(谚)人的嘴不过是两张皮,怎样说都由你。指话是由人说的,只要讲出道理就行。也指无论什么话,都能从嘴里说出,不能当真。 也作人嘴两张皮,反正都是理。 人嘴两片皮,各说各的理。

【第88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惯)指不作任何反抗。

【第89句】:【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释义:如果八月初一下场雨,就要旱到来年五月底。 例句:雨:夏忌甲子雨。“五月连阴雨阴月旱,七月八月口乞饱反。”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占验也。

【第90句】:【在劫难逃】“在劫难逃”形容遇到不可解决或无法挽救的灾难。这个词语的中心词是“劫”,“劫”是佛教用语,表示时间极长,同“一刹那”相反。 古印度传说认为,世界经过若干万年就要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就叫做“劫”,也叫“劫波”。关于劫的长短,各佛经说法不一,但总的说来,一劫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叫做“四劫”。到“坏劫”时,将会有水、火、风三灾出现,最后世界归于毁灭。也有说法认为,劫分为大劫、中劫、小劫。一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一中劫包括两小劫,而每小劫则为一增(人寿自f一岁开始,每百岁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或一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岁减一岁,减至十岁)的时间。这样看来,将永远恢复不了的东西比喻为万劫不复还真是恰当。如果遇到“四劫”当中的“坏劫”,当然是“在劫难逃”了。

【第91句】:【两袖清风】“两袖清风”比喻为官清正廉洁。此词确实源自清官。 明朝时候,在外居官的臣子如果有机会奉旨进京朝见皇帝,都要带上许多当地的“土仪”(即土特产)去献给皇帝和朝中权贵。当时有位著名的清官叫于谦,在外省当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有一次,于谦也奉命进京面见圣上,但他既不张罗礼物,也不采办“土仪”,而是准备空手前去。有人问他什么缘故,于谦作了一首诗回答:“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诗中“绢帕”、“蘑菇”、“线香”借指土特产,“阊阎”借指老百姓。为了避免老百姓议论,黎民指斥,于谦做到了“为官不扰民”。后来,人们就把居官清正、一尘不染赞颂为“两袖清风”。

【第92句】:【受人滴水之恩,应以涌泉相报】见“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第93句】:【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歇)底子:本指花纹图案的衬托面,转指基础。指基础太差或品质太次。 也作“破麻袋绣花——底子差”。

【第94句】:【开倒车】(惯)比喻逆潮流而动,向后倒退。

【第95句】:【花不好,是自家栽的】(谚)花儿纵然不好,也是自己亲手栽下的。 比喻儿女不好,也总是自己养的,只怪自己没教育好,该关爱时还得照样关爱。

【第96句】:【当家就是戴枷】(谚)枷:旧时罪犯架在脖子上的木制刑具。掌管家事,就像戴上枷一样受罪。指当家人烦心的事多,负担很重。

【第97句】:【蛤蟆跳在戥盘子里——自称自赞】(歇)戥盘子:戥子(一种测定贵重物品或药品重量的小秤)一端盛放所要测定重量的物体的小盘子。称:本指测定重量,转指称赞。 指自己称赞、夸耀自己。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蛤蟆跳在戥盘——自称自赞”。

【第98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一俗语比喻已经败落的事物,还能奄奄一息地维持一段时间,甚至死后还能发挥一定作用,属贬义。 此典源出《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注,讲的是魏明帝临终的时候,委托曹爽、司马懿一起辅佐幼主曹芳。然而,司马懿久有篡魏之心,曹爽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当时,曹氏宗室有个叫曹同的人,看出了曹氏政权的危机,上书劝告曹爽,叙说了历代皇族统治灭亡的原因,劝说他亲本族、友异族,依靠有才干的人,以防有变。为此,曹同利用一系列的事物作比喻,来讲明道理。他劝说道:“如果没有泉水,河流就要干涸;树根腐朽,树叶就要枯萎,枝叶繁茂,树根才能得到庇护;枝条凋零,树干也就孤立了。因此人们常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是因为这种虫子脚很多,所以虽然死了,也能支撑其身体不倒。”这句话讲的都是自然现象,却寓意深远。 可惜,这时的曹魏政权已经岌岌可危,无力回天。

【第99句】:【九牛拉不转】(惯)比喻拿定了主意,谁也无法使之动摇。 也作九条牛都拉不回头。 九牛二虎也拉不回头。

17320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