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民间谚语或俗语-民间谚语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放冷枪】(惯)冷枪:乘人不备,暗地里射出的枪弹。比喻暗中伤人,或用冷言冷语伤人。

【第2句】:【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谚)火车凭着车头的带动,。才能飞速前进。比喻坚强的、有能力的领导班子是带领群众走向胜利的关键。

【第3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释义:比喻做事要有充分准备。 例句:他是想:你这个元帅要是真的,万岁叫你来调兵,就一定要把这饷银发到。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真有这些粮饷,那就是真元帅。

【第4句】:【好饭不怕晚】(谚)指只要饭好,推迟就餐会吃得更有滋味。也泛指任何美好的事物,早得到反不如迟得到更有意义。 也作“好饭不怕晚,趣话不嫌慢”。 趣话:幽默、风趣的言谈。

【第5句】:【一棵树上吊死】见“在一棵树上吊死”。

【第6句】:【阿鼻地狱】梵语avicinaraka,译为“阿鼻地狱”,意为“无间地狱”。唐·道世《诸经要集》卷十八谓:“彼处恒受苦受,无喜乐间,故名无间。”阿鼻地狱在地狱中品位最下、受苦最惨而没有间歇。阿鼻地狱的大苦果是由“五逆”、“十恶”等大恶业所感召的。《续高僧传》卷八载,周武帝“灭佛”时,唯有慧远抗声谓:“陛下今持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拣贵贱,陛下安得不怖!”后亦用以形容极端困苦的处境。如宋·司马光《禅门六偈》一:“愤怒如烈火,利欲如铦锋;终朝长戚戚,是名阿鼻狱。”(李明权)

【第7句】:【老虎入山,蛟龙下海】见“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第8句】:意思是:罗汉已经杀尽烦恼之贼,不再生到三界六道之中,从而证到小乘的最高果位,人“无余涅檗”了。在“声闻四果”中,罗汉是最高果位;但在四圣位中,罗汉还是初位,次于缘觉、菩萨和佛。经中说,有些大阿罗汉实际上是不入涅檗的菩萨,示现罗汉身在世间利乐众生,民间祀奉的,多属于这类大阿罗汉,如唐代司空图《十会斋文》:“维摩赴会,捧瑞露以同沾;罗汉飞空,曳危峰而亦至。”

【第9句】:【打倒了虎豹,还有豺狼】 释义:比喻敌人没有彻底消灭。 例句:谁知打倒了虎豹,还有豺狼,就应了你那年在黄风口说的话了,奴隶主阶级就是不甘心灭亡哪!

【第10句】:天魔外道“天魔”,居欲界天顶及色界天顶,领执世乐,故生邪见,憎嫉贤圣涅粲道法。“外道”,史料载有六师外道,隋吉藏《三论玄义》说有九十六种外道,“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楞严经》卷九说:“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洗心非正”是说不能以正法洗心。佛教认为,凡修禅定,先须洗涤从前所有邪恶知见,如同除去毒蜜,方可贮藏甘露。一有不尽,便足以致魔。“阴魔”依身心而起,“天魔”等则是外魔人心。若能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可奈何。“外道”也足以成为修道的障碍。如《楞严经》卷一说:“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人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娑毗迦罗”译言“金头”或“黄发”,谓其发黄如金,为外道名。由他所传幻咒,自言先从梵天所说,称为先梵天咒。这是外道妨道的一个例子。后沿用以指歪门邪道。如《朱子语类·论语二十六》:“淳于髡是个天魔外道,本非学于孔孟之门者。”也作“邪魔外道”。见于《药师经》卷下:“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沿用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第11句】:【瘦狗莫踢,病马莫骑】(谚)瘦弱的狗不可踢它,有病的马不可骑它。比喻对于病弱衰老的人,只应当怜悯救助,绝不可歧视凌辱。

【第12句】:佛经中指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建立的西方净土为极乐世界。《佛说阿弥陀经》卷一:“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日极乐。

【第13句】:逆流“流”即生死流转,又分顺流、逆流,顺生死流简称“顺流”,亦即“流转门”。从“四谛”来说,集起惑业,感受苦果,为“流转门”。从“十二因缘”来说,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支支相缘而起,形成三世因果的锁链,为“流转门”。佛教修行的目标是伏除惑业,直至灭尽生死之苦。所谓“逆流”,即逆生死流而得解脱,又名“还灭门”。从“四谛”来说,修道证灭,为“还灭门”。从“十二因缘”来说,支支相缘而灭,即无明灭而行灭.行灭而识灭,直至有灭而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彻底粉碎三世因果的锁链,为“还灭门”。“顺流”而下即是生死,属于迷的过程;“逆流”而上即是涅粲,属于悟的过程。一切众生均在生死流转之中,由惑生业,作业受苦,循环不已。《无量寿经》指出:“要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逆流”亦作“返流”,《佛人涅粲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谓:“是诸众生,无量劫来,顺生死流。唯有如来,能以正道,令诸众生,皆得返流。”《楞严经》卷四说:“今欲逆生死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不生灭即涅桀,乃是“逆流”而上的最高目标。俗语中逆流指迎着水流方向,一般称之为“逆流而上”,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清代《新滩观捕鱼歌》:“上滩牵挽终日劳,逆流直上百余尺。”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这时候,十几个纤夫,拉着一条大木船,逆流而上。”

【第14句】:【强将下,无弱兵】(谚)指有本领高强、作风过硬的将领,就不会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泛指在一个群体之中,领头人强,下属就不会懦弱。 也作强将手下无弱兵。 强将手下无弱兵,帅才身边无草包。

【第15句】: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谗言

【第16句】:水涨船高,泥多佛大

【第17句】:【定心丸】“定心丸”比喻能使思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定心丸不仅治“心病”,还确有其药,它源自明代军中。 古代战争是很残酷的,刀光剑影,人嘶马鸣,一场激战下来,死伤很多。 受了战伤,痛苦自不必言,那生死搏斗的场景,足以使人心有余悸。所以要治好战伤,有个起码的条件,首先要恢复心神,于是人们就专门配制了用于安心定神的药丸,取名“定心丸”。 “定心丸”为明代军中必备之药。明朝茅元仪《武备志》中记载的“定心丸”配方为“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黄、辰砂各等分,母丁洋减半”,把这几味药合炼为丸。其功效可抗菌防腐,安心定神,故起名“定心丸”。凡战争结束后,伤员们都知道要吃“定心丸”。后来,有些伤员转回老家养伤,也把军中这种吃定心丸的口语带回了家乡。凡遇到心中有底数的事情,就借用“吃了定心丸”一语来比喻。

【第18句】:【抓不住老虎,在猫身上出气】(惯)比喻斗不过厉害的,就把怒气发泄在弱者身上。

【第19句】:【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谚)故乡的水,喝起来最甜;故乡的月,看起来最圆。指热爱故乡的人会觉得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比别处美好。

【第20句】:【敢开高价口,必有识货人】(谚)卖货人只要确认手里的货物是稀有的珍品,就不妨开出天价,顾客中自有慧眼识货的人。指有奇货自有识货人。

【第21句】:【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谚)剐:旧时凌迟处死,即割肉离骨。作好了身受极刑的准备,就敢于打倒皇帝。指只要豁出一条命,就什么事都敢做。 也作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打。 破着一身剐,皇帝也对打。 豁出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第22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谚)疾病往往是由于饮食无节制、不卫生引起的,灾祸往往是由于出口伤人或泄漏机密引起的。指人必须节食慎言,以免生病惹祸。

【第23句】:【多儿多女多冤家】(谚)生的儿女多了,就像还不完的债一样遭灾受罪。指多生不如少生,少生不如优生。

【第24句】:【卖螃蟹的搭戏台——架子大】见“搭起戏台卖螃蟹——买卖不大,架子倒不小”。

【第25句】:【秤不离砣,公不离婆】(谚)秤:用来称定物品重量的器具,此处特指秤杆。砣:秤砣。指就像秤杆和秤砣谁也离不开谁,缺一就不能称物的轻重一样,老夫老妻相依为命,缺了一方就难以生活。 也作“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第26句】:【出水才看两腿泥】(谚)指从水里走出,才能看到两腿上的泥巴。比喻事情只有到最后才能见分晓。

【第27句】:【忘人大恩,记人小过】(惯)把别人对自己的大恩大德全忘了,却对人家的小错耿耿于怀。形容人心胸狭窄,忘恩负义。

【第28句】:【过河拆桥】“过河拆桥”这一俗语用来比喻达到目的后,抛弃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属于一种忘恩负义、晶行不端的行为。典出元朝。 《元史·彻里帖木儿传》记载,元顺帝至元元年,朝廷首议罢科举。参政许有壬是科举出身,因此坚决反对。太师伯颜大怒,第二天在崇天门宣读罢科举的诏书时,专门让许有壬做了听诏的班首。许有壬害怕招致祸患,于是勉强答应了。治书侍御史普化讥笑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自此赋予“过河拆桥”新的含义,至今未变。

【第29句】:帮人要帮心,帮心要知心,知心要诚心

【第30句】:【女人不穿嫁时衣,男儿不吃分时饭】见“好男不吃婚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第31句】: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

【第32句】:【不知井落在吊桶里,还是吊桶落在井里】(惯)比喻争斗双方谁败在谁的手里,尚难预料。

【第33句】:诚破天下伪,实破天下虚

【第34句】:【马勺免不了碰锅沿】 释义:借指人经常在一起,免不了会发生矛盾。 例句:“都是一个单位的,马勺免不了碰锅沿,我看就别去找厂长啦,有问题找他坐下来谈谈,没有到不了底的事。”

【第35句】: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第36句】:凡夫俗子凡夫,佛教指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与圣贤相对。《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三日:“以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梵网经》上日:“我已百阿僧祗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后世泛指世间的俗人,常作“凡夫俗子”。《红楼梦》第一O九回:“我知道林妹妹死了,那一日不想几遍,怎么从没梦过。想是他到天上去了,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儿。”汉剧《宇宙锋》第二场:“我乃玉皇大帝之女,法力无边,岂容你等凡夫俗子横行霸道!”欧阳山《三家巷》十六:“桃表姐已经升了仙,你还是一个凡夫俗子,你撵不上她。”

【第37句】:【没好事上门,光鬼火来家】(惯)鬼火:磷火的俗称,磷化氢燃烧时的火焰,白中带蓝绿色,人和动物尸体腐烂时分解出磷化氢,并能自燃,夜间在野外有时可以看到。指家里没遇上好事,却来了坏人。

【第38句】:【社鼠不可熏去】见“城狐不灌,社鼠不熏”。

【第39句】:【破天荒】“破天荒”有开天辟地头一回的意思,意为打破常规,首先出现的事物。 源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和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等文献。据记载,唐代的荆州南部地区(今湖北),虽然文人书生很多,但每年解送(即选送)举人进京赴考,很少有考中成名的,因而被人称为“天荒解”,即解送的考生没有一个考中。意同现在某中学高考无人考上戏称“剃光兴”一样。唐宣宗大中四年,终于有一个名叫刘蜕的举人考中了进士,这才破了“天荒”。 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他感谢刘蜕为荆南争了光,赠给刘蜕“破天荒”钱70万以示资助。刘蜕从不轻易接收别人馈赠,遂谢绝了崔铉的好意,并回信感谢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日天荒。”大意是说,五十年来是人们荒废学业造成荆南地区的文化落后,以地理概念而言,荆南一千多里的地域又怎能称得上是天荒之地呢?言外之意是对“破天荒”之说有意见,不能接受。 由于刘蜕脱颖而出的“破天荒”壮举,使人们改变了对荆南地区的偏见,而“破天荒”也成为一个典故流传下来。

【第40句】:【拉皮条】(惯)指为男女搞不正当的关系牵线搭桥。 也作拉皮条纤。 牵马拉皮条。

【第41句】:【志愿】佛门很重视“发愿”。人的处境是由其行为 、语言造成的,而人的行为、语言又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愿从心起,并能产生一种主宰语言、行为的力量,故称“愿心”、“愿力”。佛教所说的发愿,是一种向上的善愿,如普度众生、志求解脱,乃至成就一件利国利民的善事等。“愿”有“总愿”和“别愿”。“总愿”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等。又如修习净土宗的信徒,以“信、愿、行”为三大前提,必须发愿求生“西方净土”。隋·智顗《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志求满足,故云愿也。”“志愿”是个同义复词,出于《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称赞善财童子道:“此长者子,勇猛精进,志愿无杂,深心坚固,恒不退转,具胜希望,如救头然(燃),无有厌足,乐善知识,亲近供养,处处寻求,承事请法。”也泛指志向意愿。如晋·王羲之《与谢万书》:“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李明权)

【第42句】:大致分为两种供养,一是供财物,即有形之物;二是法供养,即修行弘法等。

【第43句】:【石臼里捣水——白费力】(歇)捣:舂。指白花力气,收不到成效。

【第44句】:【禅和子】俗称参禅的人。也指禅僧,和尚。“和”,有亲和的意思。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二则评唱:“如今禅和子,问著也道:我亦不知不会。”又如《水浒传》第五八回:“当日便收拾腰包行李棚头笠,只做禅和子打扮。”也可以省称“禅和”。如元·无名氏《猿听经》第四折:“大众,还有精进的佛子,俊秀禅和,未悟宗机,再来问答,有也是无?”(李明权)

【第45句】:【人民大会堂】你知道“人民大会堂”的名称的来历吗?1959年初秋,人民大会堂落成时,尚未正式命名,人们称它为万人礼堂。一天,周恩来总理和茅以升等专家一起视察这座壮丽的大厦。周恩来对大家说:“咱们给万人礼堂起个什么名字好呢?”茅以升在纸上写了“人民大会堂”几个字,周恩来看后高兴地说:“‘人民大会堂’,这个名字起得好!”就这样,“万人礼堂”被定名为“人民大会堂”,真是名副其实。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了,凡涉及政府机关和为人民服务的部门,都习惯冠以“人民”二字,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人民铁路、人民邮电、人民银行等。但地名和建筑物很少有冠以人民二字的,只有两处,一是人民大会堂,一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由此可见,“人民大会堂”这个名字是创意,绝非抄袭。

【第46句】:【是真难假,是假难真】(谚)真的就是真的,不能变成假的;假的就是假的,不能充成真的。指真与假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不容混同。 也作是假不能真,是真不能假。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第47句】:【上断头台】(惯)断头台:执行斩刑的台,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用过。比喻被判处死刑或受到最严厉的处罚。

【第48句】:一心想赶两只兔,反而落得两手空.

【第49句】:细想出智慧,细嚼出滋味

【第50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谚)君子:道德学问双优的人。家里有君子,外面的君子就会来访。指君子自会招致君子。也泛指同一层次的人总会相互往来。

【第51句】:【欺软不欺硬】(惯)指欺负软弱的,不敢惹厉害的。

【第52句】:【老佛爷】现在,清代的影视剧泛滥,将慈禧太后称为“老佛爷”,误导大家一提到“老佛爷”就认为是慈禧太后。其实,“老佛爷”并不是慈禧太后所独有的,甚至不应她所有,是她强加于自己的。 “老佛爷”源于清初。清朝是由满族(先初称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族首领被称为“满柱”,“满柱”是佛爷“曼珠”的转音,是佛爷吉祥的意思。以后代代相传,清朝建立后,将满语的“满柱”译为汉语的“佛爷”,于是“佛爷”就成了皇帝的特称。慈禧太后虽独断朝政,但她没有做过女皇,何来“老佛爷”之称。 慈禧太后为什么被称为“老佛爷”呢?其中有一个故事。光绪初年,慈禧为了再度垂帘听政,使用种种手段为自己大造声势。心腹太监李莲英明白主子的心意,令人依照慈禧的模样在万寿寺大雄宝殿后面新建了一座观世音像,接着向太后谎称万寿寺大雄宝殿有双佛显光。慈禧去之后发现大雄宝殿还是原来的三世佛,勃然大怒。李莲英请太后到后殿御览,慈禧转到三世佛后,果然看到一尊观世音像,李莲英大喊“老佛爷到”,在场的大臣们立刻跪下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太后故作不解地问道是哪个老佛爷啊,大臣们立刻回答道:“就是太后您老佛爷啊!”“您就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请您再度垂帘听政,解救万民。”这一席话让慈禧太后心花怒放,很快“太后老佛爷”之称就举国上下无人不知了。慈禧太后强奸民意称她“老佛爷”,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第53句】:下下人有上上智。

【第54句】:【一个小鸡不好,带坏一笼】(谚)笼里有一只小鸡捣乱,全笼的鸡都不得安宁。比喻一个人做了坏事,同事们的名声也受到怀疑了。

【第55句】:【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谚)比喻事情既然做了,做多做少无甚区别。也指反正费一番事,不如该做的放在一起做。

【第56句】:玫瑰在花园里开放,英雄在人民中成长

【第57句】:【神一套,鬼一套】(惯)指玩弄手法,捉弄或欺骗人。

【第58句】:【树老易空,人老易松】见“人老易松,树老易空”。

【第59句】:【的确凉】“的确凉”又叫涤纶,是一种常见的合成纤维。的确凉这么通俗好听的名字,却是翻译过来的,有趣的是,它不是按照普通话的音来翻译,而是按照广东方言来音译的。 原来,美国叫涤纶为“达克纶”,在香港市场上出现以后,人们按广东话把它音译为“的确凉”。由于“的确凉”这个名字通俗、好记,便在内地普遍沿用开了。 说来也凑巧,“的确凉”好似意译。不论从字面上,还是从肉眼直观上,都有特别凉快的感觉。因为的确凉做的夏装,白如雪片,薄如蝉翼,所以深受人们的青睐。其实,它并不比其他的夏季衣料凉快。的确凉的特点是弹性好,穿起来挺括,洗后不走样,结实耐穿。不过,它吸水性差,不吸汗,通气性不好。

【第60句】:【鸡配鸡,凤配凤】 释义:比喻什么样人配什么样人。 例句:秦书田听到这里,微微红了脸:“上级莫要取笑我们了。鸡配鸡,凤配凤……大队能不能给我们出张证明,放我们到公社去登记?”

【第61句】:【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如《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涅槃经·憍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这就是说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果,有原因必有结果。后来以“前因后果”指事情的整个过程。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说:“须得先叫他明白了前因后果,才免得怨天尤人。”(宽忍)

【第62句】: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便说“八万四千法门”,正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所说,佛“集众法宝,如海导师”。释迦牟尼佛涅檗后,佛的教法都保存在经过数次集结的经、律、论“三藏”中。冈此,佛经也称“法宝”。如唐代张说《龙兴寺碑》:“法宝如山,普闻狮子之吼。”渭佛教的三藏卷帙浩繁,犹如蕴藏无数财富的宝山。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文案被称为《法宝坛经》,也是此意。

【第63句】:舍利梵语Sar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宋代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牙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粲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人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

【第64句】:【疏秧大肉,疏禾大谷】(谚)疏:稀疏。秧苗稀了,能使稻米丰满;禾苗稀了,能使谷穗硕大。指种庄稼,禾苗宜稀不宜稠,稀田的产量胜过稠田。

【第65句】:【抬头一个主意,低头一个见识】(惯)形容人足智多谋。

【第66句】:【农民观天气,商人观市场】(谚)农民关心的是天气变化,商人关心的是市场行情。指不同行业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敏感问题。

【第67句】:【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谚)江山:江河山川。禀性:也作秉性,先天秉赋的性格。指江山的面貌容易改变,人的本性却难改。 也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难移。

【第68句】:【工夫各自忙】(谚)指各人有各人忙的事。

【第69句】:【青史】“青史”即史书。那么,历史为什么被称为“青史”呢? “青史”里的“青”指的是竹简。制作竹简其实并不容易,要选择上等的青竹,其他竹不堪用,所以称为“青”;“史”指历史或史书。因为在还没有发明纸张的古代,平常的书籍大都是用竹简制成。制作竹简还有个程序,就是将竹筒放到火上炙烤,经火烤处理的竹简不仅刻字方便而且能够防虫蛀,可长久保存。当时人们把这种火烤的程序叫做“杀青”,也叫“汗青”。古人将这些竹简编连成形状像“册”字的书,它是古代人用作书写的工具,也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后来就以“青史”或“汗青”作为史书的代称了。如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70句】:【活泼泼】是禅宗的熟语,大致反映出禅宗如下的特色:首先是与自心相契合,所谓“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其次是与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打成一片”,所谓“目击道存,触事而真”。再次是机锋往来,“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正如《大慧禅师文案》卷十九所说:“不用安排,不假造作,自然活泼泼地,常露现前。正当恁么时,方始契得一宿觉。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一宿觉。”后俗语中用活泼泼形容生动自然,充满生机。如鲁迅《二心集·

【第71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梵语Stupa的略音,正译为窣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人们奋不顾身,去援救面临死亡威胁的人。戒律有“止持”与“作持”两个方面。就“不杀生”而言,为“止持”;就“救人命”而言,为“作持”。这就是佛家常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西游记》第八十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后亦变作“救人一命,胜吃七年长斋”。如陈登科《活人塘》十八:“大凤子在后边急了,抢上说:‘妈!救人一命,胜吃七年长斋,我去想办法’。”“七年长斋”指长年吃斋修行。(李明权)

【第72句】:【吃回头草】(惯)原指牛羊等重回吃过的草地吃草。比喻重新做曾经放弃的事情。

【第73句】:【伏虎容易纵虎难】(谚)伏:降伏。指擒拿猛虎还算容易,放虎归山却大费周章。比喻对强硬的敌手,设计擒拿容易,捉了再放必定造成大患。 也作缚虎容易放虎难。 擒虎易,纵虎难。 捉虎容易放虎难。

【第74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释义:顾了小的丢了大的,或指抓住了次要的,丢掉了主要的。 例句:这种负责精神很好,可是光你一个人总忙不过来啊!搞不好,捡了芝麻反倒丢了西瓜。

【第75句】:【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谚)指经验丰富的人着手办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6句】:【炕上一把剪子,地里一把铲子】(惯)形容妇女勤劳能干,家务活、农活都是一把好手。 也作炕上一把剪,炕下一把铲。 炕上剪子,地下镰刀。

【第77句】:善恶昭彰,如影随行

【第78句】:【牙齿打掉朝肚里闷】见“打落牙齿向肚中咽”。

【第79句】:转变转是生起、产牛的意思。唐代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说:“转是起义。”变是改变,变化的意思。转变就是产生变化,今指由—种情况变化为另一种情况。如:他经过努力,转变为一名三好学生。“转变”一词源于佛教。

【第80句】:【冬走十里不明,夏走十里不黑】(谚)冬季里,早晨走十里路天还未明;夏季里,傍晚走十里路天还不黑。指冬季夜长,天亮得迟;夏季昼长,天黑得晚。 也作“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第81句】:【常读口里顺,常写手不笨】(谚)经常读,嘴巴顺溜;经常写,笔下利索。指学习要勤读勤写,自然就学识渊博,文章练达。

【第82句】:【叫化子买米——只有这一升】(歇)升:容量单位,10升等于1斗,谐“身”。指衣服只有一身。

【第83句】:【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歇)指人虽然不说话,但心里清楚。 也作“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

【第84句】:年年植树,时时育人

【第85句】:【锅里有米,碗里有饭】 释义:比喻集体富裕了,个人也会富裕,个人依靠集体。 例句:富裕了大家有,社办穷了大家也有份儿!“大河没水小河干。”“锅里有米,碗里有饭。”大家的事,就和大家商量么。

【第86句】:天不怕,地不怕,大伙团结力量大

【第87句】:【掏肚子涮肠】(惯)比喻竭力思索,绞尽脑汁。

【第88句】:【一报还一报】中国古代原有“报应”之说,谓上天能够降福罚祸,如《荀子·宥坐》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这种观点本于“天人感应”的理论,道教亦有“受天报施”(《太平经》)之说,然而“报应”之说盛行民间,当在汉末佛教传入以后。佛教把“报应”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的“报应”说不同。佛教认为:各人所受的报应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罚。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种因果报应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民间根据佛教的说法,而有“一报还一报”之说,如《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只因柳宣教不行阴骘,折了女儿,此仍一报还一报”。意为做了怎样的事,就有怎样的报应。

【第89句】:智是谋之本,无智则无谋

【第90句】:【从前作过事,没兴一齐来】(谚)没兴:倒运,败兴。指从前做过的见不得人的丑事坏事,到破败时就会一件不漏地全部清算到自己头上。 也作从前作事,没兴齐来。 从前作过事,败落一齐来。 从前作过事,不幸一齐休。

【第91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92句】:【打窝里炮】(惯)比喻内讧,自己人发生冲突和争斗。

【第93句】: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第94句】:【丢了凤凰巢,找个老鸹窝】 释义:老鸹:乌鸦。比喻离开了条件好的地方,到了条件差的地方。 例句:虽然当着她的面不叫,但是她怎么可能一点不知道?就是不骂她的人,也不免惋惜她实在是个傻瓜:“有福不会享”,“丢了凤凰巢,找个老鸹窝。”

【第95句】: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第96句】:体弱病欺人,健康人欺病。

【第97句】:【过了筛子又过箩】(惯)筛子:用竹篾、铁丝等编成的有许多小孔的器具,要筛的东西放在上面,细碎的可以漏下去,块儿较大的则留在了上头。箩:一种器具,将网状物固定在木框或竹框上,用来使细的粉末或流质漏下去,较粗的粉末或渣滓留在网上。比喻一遍又一遍地挑选或审查,非常仔细。

【第98句】:花儿凋谢春再开,光阴一去不再来

【第99句】:【泼出的水,说出的话】(谚)泼到地上的水,再也收不回来;话从嘴里说出,再也咽不回去。指人说话必须讲信用,话一出口,就要负责。

17488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