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集团董事长客座教授获奖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朗诵词

王怀让,1942年5月6日出生.济源市五龙口镇西正村人,1966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任河南日报编委员、文艺处处长,高级编辑。

为当代诗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剧协会员,河南省作协的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9年4月7日20时45分因病在郑州逝世,享年67岁。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热血,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在我的民族中,不光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司马迁、李自成、,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林黛玉、、鲁智深。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在我的国土上,不光有雷电轰击不倒的长白雪山、黄山劲松,还有那风雨不灭的井冈传统、延安精神!我是中国人--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也响在的赛场上,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当掌声把五星红旗送上蓝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那长城一样的巨大手臂,不光把采油钻杆钻进外国人预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也把通信卫星送上祖先们梦里也没有到过的白云;抬头,当五大洲倾听东方的时候,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的传人,让那翩翩欲飞的壁画与我们同往。

我就是飞天,飞天就是我。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想读MBI,是读文科还是理科?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英文缩写,中文称工商管理硕士。

MBA是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

MBA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

编辑本段概述 MBA学位是一种注重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学位,是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的学位。

它教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技巧和思维的培养重于理论分析能力。

它要求其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应变能力、预测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能力等)。

其课程内容涉及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财务、法律等等,能力训练不光讲究组织、领导才能,也涉及以口才为依托的沟通能力、运筹能力、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MBA是一个具有工作经验以后的学位,现实中,它被很多人看成已有3年职业经验之后的一个事业加速器或转换手段,即升职和跳槽的手段。

而MBA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对这个产生很好的帮助作用。

MBA是作为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

首先是培养目标不同:MBA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而其他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科研型和教学型人才;其次是培养对象不同,MBA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大学本科毕业、具有三年以上工作实践经验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而其他硕士研究生可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在职人员;第三是培养方式不同,MBA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个性与心理、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而其他研究生则侧重于理论学习、学术研究。

尽管MBA与其他研究生在上述方面存在区别,但目前在招生录取和在校的教学管理方面却是基本相同的: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按国家划定的录取线统一录取;在取得学籍后按正规研究生标准进行教学管理;做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取得学位。

MBA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实用性,不重在灌输知识,而在于决策及实用管理技能的训练。

因此其课程因各个国家、各个大学而不同。

且内容经常在不断的补充更新,从而能更确切地配合学生以及当今企业机构的需要,在教育中除了帮助学员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外,还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操作技巧。

许多学生都认为,MBA带给他们的最大的收获是带给他们一种对新事物的启发、思考能力并开阔视野,使他们对以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看法和理解;MBA的课堂使他们接受了知识与技能,个性与心理、现实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使他们变得更具实力,对未来的事业与职位有了更高的目标。

MBA教育自诞生之日起距今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近一个多世纪的变迁中,MBA教育逐步从经验教育走向成熟,并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在其产生、发展、成熟的历程中,MBA一直都是世界教育界、企业界乃至公众与舆论界都十分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

它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它的知识结构是不同领域学科的有机组合,它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企业经济运作中的财务管理、资金筹措、投资、营销和资源有效配置等各个不同方面,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典型特征。

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MBA教育起源于美国。

一般认为,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是188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设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计划(MBAProgram)要晚些,诞生于哈佛大学。

管理教育刚刚起步时主要强调气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实际专业知识。

一时没有获得工商企业界的热烈反应。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管理教育更是蓬勃发展起来,这主要源于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明显分离,产生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迅速膨胀的要求。

战争结束时经济转变为和平时期经济,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市场兴旺,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扩充时机。

许多退伍人根据退伍军人教育法案进入大学就读,其中很多又都选择了商学院的MBA学习,哈佛大学辉煌的1947届就是这“出类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骤增最终暴露了美国的管理学院在目标、手段和学术水平上的诸多弱点,1958年美国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各自的综合报告不约而同地明确了管理教育的实务性质,主张加强定量分析能力,并基本形成了后来影响颇广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

这之后的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的重点便放在了MBA上,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数量达到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20%以上,再次进入空前的蓬勃发展时期。

进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学院不能令人满意的管理教育,应对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负有一定责任”的批评意见为代表,对美国MBA教育状况的批评,引起管理学院院长深刻的反思。

但这一次并未走向统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这就形成了80年代的管理教育创新,包括:国际化;课程的整合;加强对领导才能、团队意识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中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企业和企业家伦理的重视;网络大学与远程教学的实践(Virtual Bschool);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首创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对真实世界的实例分析,代替对学术理论的过分依赖。

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课程的基础,因此哈佛商学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开始。

在美国,MBA学习包含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课程。

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之间的一个月暑假中,学生可以进行实习活动。

在第一年中,学生学习核心商业学科,也就是必修课,包括财务、营销学、管理学总论、运营管理学和会计学。

在第二年中,学生可以选修一些自己想学的选修科目。

选修课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是:战略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营销学,这些都是实用的专业。

MBA的学生一般在入学时处于20到30岁之间,已经有了2到4年的工作经验。

欧洲MBA的发展最初受到政府规定的阻碍。

在许多欧洲国家,政府不允许社会集资的大学创办“职业化”商务课程。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

法国的一批企业家开始建立私立商学院,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欧洲MBA教育。

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INSEAD商学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

瑞士的IMEDE商学院(即现在的IMD)几年后也在瑞士洛桑成立。

这种欧洲式的MBA与美国不同,只有一个学年,候选人的年龄必须是将近30岁,或是30岁出头,因此可以把更多过去的管理经验带进教室,这点也和美国的商学院不同。

从一开始,这些欧洲的商学院就特别关注国际化的全面管理教育。

他们设计的课程既整合实用的技能,也强调全球文化和商业知识的学习。

欧洲的商学院也采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励团队基础上的项目合作。

由于英国政府有意建立“商业教学与研究的卓越中心”,从而促成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在1964年的成立。

两所商学院都采取美国的两年全日制教学模式。

Cranfield、 华威(沃里克)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学院也相继在英国设立了MBA课程,它们采取欧洲的一年制的学制。

不过,欧洲的商学院对美国在MBA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只产生了很小的冲击。

从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欧洲人选择在美国而不是欧洲学习 MBA。

到1979年,美国一度拥有500个MBA课程,而欧洲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

这一切的改观缘于汉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词轻蔑的报告,这份报告令英国政府猛然意识到英美商业教育的严重失衡。

1979年,英国打破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两家垄断的局面,允许任何一家英国大学开办自己的MBA课程。

法国在80年代初也采取了同样的步骤。

最后,德国也在1998年采纳了这一观点。

在MBA教育领域,美国仍然是一枝独秀,拥有600个MBA课程,7万名全日制MBA学生。

不过,欧洲也在迎头赶上。

今天,在英国共有超过100家商学院,法国超过70家,西班牙50家,德国20家。

今天,欧洲大概有1万名全日制MBA学生和1万5000名半脱产MBA学生。

编辑本段MBA种类 全日制MBA(Full-time MBA) 学生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MBA联考,被录取后,脱产学习2年,上课时间一般是周一至周五正常上课时间,毕业后可获得学校研究生毕业证书和MBA学位证书。

在职MBA(Part-time MBA) 学生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MBA联考,被录取后,在职学习3年,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毕业后可获得学校研究生毕业证书和MBA学位证书。

在职MBA学位班(GRK-MBA) 学生参加每年秋季的GRK联考,被录取后,在职学习3年,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毕业后可获得学校MBA学位证书。

特设MBA(SMBA) 学生免试入学,先学习MBA课程,修满学分,并在自入学之日起三年内参加全国MBA联考,被录取、完成MBA各项培养任务修满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可授予学校研究生毕业证书和MBA学位证书。

编辑本段发展沿革 MBA诞生于美国。

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努力,它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神话和奇迹。

MBA被誉为“天之骄子”和“管理精英”,成为企业界乃至社会敬重和羡慕的特殊人物,甚至在公众心目中被视为“商界英雄”。

据统计,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的总经理、董事长等高层主管,绝大多数都是MBA。

这一惊人的事实,是对MBA教育的成功业绩的最好说明。

MBA意味着超群的能力、胆识、品德;代表着财富、地位、权力、荣誉;预示着希望、成功和辉煌。

七十与八十年代,可说是世界各国MBA的黄金时代。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上处于好景,企业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特别是来自著名大学的商学院毕业生,MBA学位于是形成供不应求的现象。

由于学生对MBA趋之若骛,世界各地知名与不知名的院校,纷纷设立了MBA课程,在美国,MBA课程更是数不胜数,形成了泛滥的情况的出现。

平心而论,限于师资、图书设备以及学生本身的学术根基薄弱等因素,某些院校的MBA课程,质素上确是有问题。

八十年代后期为MBA的高峰期,到1991年,修读MBA课程的学生开始略有下跌。

其后若干院校对MBA课程进行革新,1993年开始报读人数又再回升。

对外国(尤其是美国)MBA课程的批评,过去一直都有,但近年特别严历。

有的批评来自商界主管人士,有的则是商学院任教的学者。

批评的焦点是各院校培养出来的MBA人才不能满足商界的要求。

简单来说,商界所需要的企管人才要具备以下才能:具有领导技巧,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与人沟通,以及具有团队的合作精神。

在学者当中,近年批评最激烈的首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管理学著名的亨利·明茨伯格教授(Henry Mintzberg)。

明茨伯格认为:“MBA课程训练出来的毕业生犹如雇佣兵,除了少数的例外,他们对任何行业或企业都没有承诺感。

这些MBA课程创造了一套错误的企业价值观。

”明茨伯格对著名的哈佛商学院“纯”案例教学法的批评尤为猛烈,认为案例方法只训练人们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的事务妄加发言(见“MBA Newsletter”,1993年11月)。

此外,亦有批评者认为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个人表现,不重视团队工作(teamwork),其强调评分法(每班低成绩的学生须占百分之十)助长的个人竞争而不是团队合作,因而导致企业不良的后果(见“Business Week”,1993年7月19日)。

除上述外,其他对管理教育的批评(包括MBA与BBA)尚有下列数项:课程的割裂性,毕业生沟通技巧差,以及缺乏商业首先等。

针对有关批评,各著名商学院进行了反思,并对MBA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 (一)按综合性(integration)原则设计了MBA课程,不是按职能(function)独立分科讲授,其中卓有成效的有美国的Babson学院等。

印第安纳大学商学院亦进行课程重整与综合,减少重复的地方,使教材更合逻辑性。

据有关资料透露,哈佛大学商学院把MBA第一年的十一门必修课程浓缩为四门综合性课程(见“MBA Newsletter”,1993年11月)。

明尼苏达大学亦于1993年9月开始把MBA课程综合化,并分为三个“核心”:基础核心(Foundation Core)、职能核心(Functional Core)和领导才能核心(Leadership Core)。

(二)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团队文化已成为各MBA课程的一个主流思想。

印第安纳大学要求学生分组,在课室内外均进行合作。

哈佛大学亦对一年级MBA的team project增加25%,并规定队合作的研究计划应达到一个最低数目。

此外亦改变学科的评分会,减少目前学生的剧烈竞争状况。

(三)重视学生的“软性”技巧(“soft” skills)训练。

美国若干大学已在精心设计一些有关课程(特别是行为科学学科方面),并进行试验,例如透过学期研究计划,课堂报告,人际活动等方法,对领导才能的软性技巧进行训练。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亦要求新入学的二年制全日学生参加一项“外展训练学校”开设的课程,为期一周,训练学生的毅力、领导才能与团队精神,效果显著。

(四)重视商业道德的训练:重视商业道德是世界各地MBA课程的一大趋势。

法国ISA的MBA课程甚至采用一套新颖的方法,把学生送到阿尔卑斯山的一间寺院进行道德训练。

该校不认为在一些MBA课程加上道德观念的探讨就能使学生变得更有商业道德。

(五)重视沟通技巧的训练:美国达特茅斯学院Tuck商学院及NYU Stern纽约大学均聘有专责教授负责管理沟通技巧的讲授。

(六)课程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美国商学院遵循精英商学院协会组织(AACSB)的指引,已纷纷把各课程变得更为国际性、全球化,这趋势在八十年代中已开始。

目前享誉正隆的伦敦商学院(LBS)与法国的INSEAD, 不论在课程上或学生的组成上均以国际性作标榜。

以上是几个当前MBA课程发展的大趋势,是对批评者的一个回应。

可以预见,今后MBA课程会更趋向实用化,严谨化和合理化的道路发展。

第一阶段:商业基础 本阶段课程着重于教授商业的功能、核心原则以及团队动力。

具体有以下课程: 管理的行为(Managerial Behavior) 该课程涉及组织及组织管理中的人的行为的各方面。

重点在于确定目标并进行组织、管理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管理组织(Managing Organisations) 该课程检视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应用统计(Applied Statistics) 该课程学生们熟悉统计学的术语,理解数字的含义。

重点在于让学生真实的决策环境中运用统计学的有关知识 (金融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 该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从中获取关于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 管理会计和控制(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Control) 教授学生足够的知识及技能以分析管理会计报告。

同时讨论一些管理会计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价格和市场(Prices and Markets) 介绍微观经济学理论及真实的商业运行环境。

提供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消费者行为、生产理论及成本、定价政策等 营销管理一(Marketing Management I) 检视营销所担任的主要功能,提供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 营销管理二(Marketing Managemnet II) 使学生深入了解营销策略的形成及实施。

生产及运营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学生将在本课程中学习各类运营环境及策略方面之间的联系。

金融一(Finance I) 介绍金融的基本知识,重点在评估项目、企业战略及金融安全 金融二(Finance II) 学习决策领域中的金融方面的知识,例如红利政策、资本结构、合并及收购等 第二阶段:理解环境 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课程为基础,阐述了管理中各功能领域之间的互相联结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使学员们深刻理解公司运作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和环境。

战略管理 本课程介绍了企业战略的组成及其应用的有关概念。

让学员评估总经理在加强和保持公司良好运营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运用在核心课程中学过的技能,本课程培养 学员形成跨功能的全局的思维能力,以便在缺乏完整的及正确的信息的情况下而仍判断企业应采用何种战略。

学员通过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公司战略,例如公司所处 的行业和竞争环境,公司的内部能力和资源,它的价值观和公司文化。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讨论促进企业战略在国际化大环境中实施的组织程序。

经济分析 微观经济学分析与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行为相关的经济波动背后的规律。

微观经济政策常运用于对短期问题例如商业周期,通货膨胀,失业及贸易失衡等,还有长期问 题如增长和经济的探讨中。

在理解全球经济构成及政策措施的联系同时,本课程帮助学员们充分利用合适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的,货币的及汇率的政策的技能。

行业政策及国际竞争 本课程通过对比欧洲,日本和美国所实行的方法讨论国际贸易理论。

该课程通过对增长和衰退的行业的研究,探讨国际贸易政策和公共、竞争及行业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际竞争的影响。

国际政治分析 本课程使学员们具备分析主要地缘政治驱动力的能力,从而肩负起进行全球化管理的艰巨任务。

它对决策过程,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政策与商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

其重点在于美国,日本和西欧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欧及东欧的改革,伊斯兰复兴,拉美债务危机的延续还有亚洲危机深化的调查。

第三阶段:个性化发展 INSEAD努力提供适合个人目标的学习经历的弹性制度。

选修课程使学 员们有机会通过学习一系列不同题目,不同水平的课程来个性化部分MBA课程。

学员们必须在一个学年内选修最少七门课程,第三期两门,第四期两门,第五期三 门。

约有六十种选修课程备选。

主题讨论日 除选修课程外,主题讨论日根据学员及教师的兴趣,提供一个能和教师,客座企业及学科领域权威一起探讨某一专题的机会。

近期的主题讨论日涉及的主题有伦理,企业精神,亚洲商业,互联网的影响等。

随着MBA理念和教育的普及,MBA教育形成了一些MBA教育品牌。

比如:国内的。

长江商学院的MBA,北大光华的MBA,清华MBA,交大MBA等等。

国内MBA教育市场的成熟,更多的国外MBA课程,开始进入国内教育市场,多是与国内大学进行合作,开展MBA教育。

这里比较典型的有中法MBA,中美MBA等等,中英MBA,中新MBA等新的MBA课程。

其他含义 这个词在某些场合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即Married But Available,意即我已婚但你仍可追求我。

MBA参考课程 《MBA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主讲:魏志勇 《MBA全景教程之一:企业战略管理》主讲:徐二明机构:时代光华 《MBA全景教程之二:管理经济学》主讲:李平机构:时代光华 《MBA全景教程之三:人力资源管理》主讲:孙健敏机构:时代光华 《MBA全景教程之四:管理学》主讲:焦叔斌机构:时代光华 《MBA全景教程之五:公司理论与实务》主讲:邓荣霖机构:时代光华 《MBA全景教程之六:公司理财——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主讲:徐经长机构:时代光华 《MBA全景教程之七:企业国际化经营》主讲:卢东斌机构:时代光华 《MBA全景教程之八:市场营销》主讲:刘凤军机构:时代光华 《MBA全景教程之九:现代企业组织设计》主讲:吴培良机构:时代光华 《MBA全景教程之十:管理信息系统》机构:时代光华 录取标准录取评审委员会对申请材料的评价,不同的学校对录取要求不同,但也不外乎申请所需准备的哪些材料。

但以下几项是最受重视的:

【第1句】:GMAT 和 GPA 录取委员会通过 GMAT 和 GPA 分数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是干你在学习中的建立,也就是说假如你参加 MBA 课程的学习之后,有没有足够的智力和组织纪律性来完成学业; 二是看你在大量的申请者中有无优势,他们认为招收的学生分数越高,就越显出自己学校的筛选严格,地位不同。

有时候分数也会成为区别条件相似的申请者的砝码。

【第2句】: 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是唯一能确实说明你在商事活动中表现的证据,它有助于使商学院相信你能成为一个让他引以为豪的学生,一位杰出的人物。

录取委员会在评价工作经验是将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申请者你所在公司或单位的地位、在本行业内的声望等等 2) 工作的多样性,比如,申请者是否在多个有挑战性的领域工作过,是否开过自己的公司,研制过某个出色的产品等等 3) 申请者所取得成绩:包括申请者的工作成果、目前的职位等等 4) 申请者的职业技能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5 )申请者的领导才能以及形成这种才能的潜力 3 、自荐信录取评审委员会十分看中自荐信,他将在录取与否的决定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建国后10个伟人以及生平事迹简介

曹:当代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

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

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

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

2005年,推出小说《青铜葵花》。

2024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 同年8月20日,曹文轩在新西兰领取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2024年3月31日,获得2024-2024“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24年12月,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

人物经历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龙港村 ,他童年的经济状况不太好,生活贫困,不过家中有一些书,后来他也经常去父亲任校长的一所小学的小图书室读书 。

1974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录取,后转入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他因成绩优异被留校,却悄悄回乡在家待了一年才返北大任教 。

曹文轩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课程:《中国当代文学》 《小说的艺术》《小说十家》 《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热点分析》等。

承担国家教委八五科研项目“小说的艺术”和国家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1993年10月至1995年4月应日本东京大学邀请任教。

1999年11月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出席“中国电影 ”研讨会并发言。

1999年12月应日本戏曲家协会邀请,出席“电影剧本创作”研讨会并发言。

2000年3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第三批 。

2001年起,兼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 。

2005年,与洪子诚等合作完成的“中国当代文学专业课程建设和研究生培养”项目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提名 。

写作经历1979年,曹文轩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中短篇小说《弓》和《哑牛》分别获得1982年《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优秀作品奖 。

1988年4月,他的短篇小说《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1988年5月,凭借学术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获北京大学首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同年10月,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文学评论科研奖。

1992年12月,曹文轩凭借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获第三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并于次年2月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儿童文学作品集评奖一等奖;1993年11月,短篇小说《蓝花》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新作奖。

1995年2月,短篇小说集《红葫芦》获中国台湾《中国时报》1994年度十大童书奖及“好书大家读”年度短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山羊不吃天堂草》获“好书大家读”年度长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

1998年2月,中短篇小说《三角地》获“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长篇小说《草房子》获“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同年8月《草房子》获第九届冰心文学奖大奖,次年10月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年10月,凭借长篇小说《红瓦》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二等奖;1999年6月,凭借改编电影《草房子》获第八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编剧奖,同年10月,获得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奖。

2000年5月,长篇小说《草房子》再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及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小说类金奖;同年电影《草房子》获得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002年9月,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

2003年9月,当选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

2003年10月,长篇小说《根鸟》获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佳作奖;2004年2月,提名中国安徒生奖;同年5月,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同年10月,长篇小说《细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国儿童文学奖;2005年12月,长篇小说《青铜葵花》获中国台湾《中国时报》2005年十大好书,于次年3月获“好书大家读”年度长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 。

《青铜葵花》还获了“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第七届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

2007年5月,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10年11月,小说《黄琉璃》获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奖 。

2024年4月4日,曹文轩摘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2024年度“国际安徒生奖”;同年5月,他在《人民文学》杂志6月刊上全文发表长篇小说《蜻蜓眼》 ,该作于2024年12月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人物评价曹文轩是一位有所追求的作家,他刻意追求给儿童文学以更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努力使自己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具有更丰富的审美内涵。

曹文轩对提高作品内容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尝试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郑开慧评 )曹文轩一直坚守着“追随永恒”的美学承诺,反对咀嚼庸常的创作现实,通过自己的作品体证着人性智慧的高贵永恒。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评 )

韩忠朝的人物简介

中国当代哲学家,最著名成就最高的有:

【第1句】:熊十力熊十力(18

【第85句】:

【第2句】:18-19

【第68句】:

【第5句】:24),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

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湾人。

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

与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

1949年以后,以特别人士身份邀请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

因反对文革,绝食身亡。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其哲学观点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中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第2句】:冯友兰冯友兰(18

【第95句】:

【第12句】:04~19

【第90句】:

【第11句】: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第3句】: 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第4句】: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

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

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

【第86句】: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ResearchinValueandPhilosophy)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

国内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兼任教授。

【第5句】:饶宗颐,字国庵,又字伯濂,伯子。

号选堂。

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

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

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于一九三七年刊登岭南学报,以此知名。

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

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协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

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无锡国专教授。

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总编纂。

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

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

高级讲师及教授职。

一九六二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汉学儒莲奖。

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期间于一九七四年,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

一九七八年退休后,又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期间于一九八二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复获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衔。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担任澳门大学客座教授。

一九九二年起被复旦大学聘为顾问教授。

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学术研究院院长。

饶教授有关东南亚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马华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记两种及发表了多篇论文:新加坡古地名辩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苏门答腊北部发现汉钱古物蒲甘国史零拾论述中缅文化关系论述中越文化关系等,为华侨史研究增添了珍贵的资料,又曾于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称的检讨-蒲罗中问题商议与许云樵教授,陈育崧先生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的论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

【第6句】: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汉族。

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

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

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第7句】: 楼宇烈,男,汉族,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

一九五五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同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一九六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一九六0年七月至一九七九年五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一九七九年六月至一九八○年十一月,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一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八五年八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一九八五年九月至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九0年起中国哲学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5年9月起),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1989年3月起),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12月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7年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1992年起),全国宗教学会理事(第三届,1988年起),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起),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99年起)。

【第8句】: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

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

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1952年-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

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

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1988年任副所长,1991年-1998年任所长。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多所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等。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4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及奖章。

曾多次在欧美日澳及港台地区任教讲学。

1986年被推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第9句】:何兆武,原籍湖南岳阳,1921年9月生于北京。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一年级;9月全家间道南返故乡,在长沙入中央大学附中(由南京迁校);1939年,入西南联合大学。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1946年读清华在(西南联大)研究生。

1946-1949年任台湾建国中学、湖南第十一中学教师,1949-1950年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毕业,1952-1950年北京图书馆编目员。

1952-1956年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1956-1986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

1980年曾兼任中美文化交流委员会中方访问美国学者,198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鲁斯基金访问教授,1986-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993-1994年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

【第10句】:方立天,1933年生。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11句】: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江苏常熟虞山镇人。

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

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

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

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

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

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自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第12句】: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黄冈人。

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

曾从师于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并曾在金陵大学(原中央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青年军。

1949年到台湾,同年8月,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

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绍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到中国为己任,撰写了《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中国文化之展望》等著述。

并且毕生热心于现代逻辑的研究、教学和宣传。

其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文化中认知因素极为缺乏,而这必须依靠西方实证论哲学的输入来补救。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知因素不发达,从根本上说,归因于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和中国文化采取的崇古价值取向。

于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认知的独立,强调独立思想。

殷海光终生秉持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义者。

8111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