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俗语谚语大全-俗语熟语大全网网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小鸡不带笼头——散逛】(歇)形容无拘无束地到处游逛。

【第2句】:【天上一个,地下一个】(惯)形容两人德才或相貌相差悬殊。

【第3句】:泥牛入海泥牛,即泥土所作之牛,俗称“春牛”。旧时立春前一日,官府用泥土做的春牛置于府前,至立春日绝早,用红绿鞭击之以迎春,并预示春耕之早晚。如唐代卢肇在谪连州时书《春牛榜子书》说:“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依何用春牛!”宋代刘蒙有诗句云:“村妇祈蚕分面茧,老农占岁说泥牛。”这是以迎春牛乞丰年的一种风俗。但泥牛人海一词,乃源于《景德传灯录·怀让禅师第二世法嗣》:“洞山(良介)又问:‘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人海,直至如今无消息。”’《五灯会元·元日禅师》说:“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人海无消息。”后来用“泥牛人海”一词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匕回:“那两个钱庄-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人海,永无消息。”

【第4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惯)一人:指皇上。万人:指百姓。地位在皇上之下,万民之上。旧指宰相。也形容人地位非常高,权势非常大。 也作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一人之下,众人之上。

【第5句】:【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谚)亏心事:愧对良心、违背正理的事。指平时为人做事正道直行,光明磊落,即使半夜有人敲门,也会心情坦然,毫不惊恐。 也作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

【第6句】: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第7句】:【打边鼓】见“敲边鼓”。

【第8句】:千差万别“差别”与“平等”相对,本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范畴。后禅宗将“差别”衍为“千差万别”,谓天地间的万物品类繁多,区别很大。如《景德传灯录》卷二五:“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日:‘千差万别。”’意谓“千差万别”与“平等无异”是同一本体,“差别”即“平等”。庄子也说过:“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也写作“万别千差”。如《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四天之下,万别千差。一时明了,便能握金刚王宝剑,七纵八横,受用自在,岂不快哉!”俗语中多用之。如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而身心所从来,又有遗传、时代、周围、教育等等,尤其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第9句】:【娶媳妇儿打幡——瞎凑热闹】(歇)指瞎胡闹。也指跟别人一起闹着玩儿。常含讥讽或责骂意。 也作“娶媳妇打幡——跟着凑热闹”。

【第10句】:人伴贤良智转高

【第11句】:【路是人踩出来的】(谚)指路是要人开创的。比喻人的前途,全靠自己奋力去创造。 也作路是人闯出来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

【第12句】:【糟房的姑娘——酒手】(歇)糟房:糟坊,酿酒的作坊。酒:谐“久”。指老手、行家。

【第13句】:【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谚)田奴:耕田的男奴。织婢:织绢的婢女。指要学耕田,就向田奴请教;要学织绢,就向织婢请教。泛指做事必须虚心向内行学习。 也作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耕问奴,织问婢。 耕问仆,织问婢。

【第14句】:【卖糖的不卖醋,卖醋的也别卖糖】(谚)卖糖的就只卖糖,卖醋的就只卖醋,不要互相掺和。比喻人各干各的营生,不要相互搅扰干预。

【第15句】:【水利通,民力松】(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指只有修好了水利,农民的劳力才能得到解放,才能保证农作物丰产。

【第16句】:【日出三竿,不急便宽】 释义:三竿:旧时估量太阳离地面的主观约数。指太阳出山三竿高,风势不猛,则风会逐渐平息。 例句:谚云:“日出三竿,不急便宽”。大凡风,山出之时,必略静,谓之风让日。

【第17句】:由于法螺中空声大,距离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所以后用以比喻吹牛皮、空口说大话为“吹大法螺”。

【第18句】:【两军相遇勇者胜】(谚)两军交战,到了狭路相逢的时候,只有勇猛无畏者才能取得胜利。指常规战斗凭智谋,狭路相逢靠勇猛。 也作两强相遇,勇者为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19句】:大王及唤众肓各各问言:‘汝见象否?’众盲各言:‘我已见。’王言:‘象类何物?’触其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象如箕。’触其头者言:‘象如石。’触其脚者言:‘象如臼。’触其脊者言:‘象如床。’触其腹者言:‘象如瓮。’触其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又《长阿含经·镜面王经》等亦载其事。

【第20句】:【圈阅】现在领导传阅文件,看完后都要划圈并写上自己的名字,把这种做法称为“圈阅”。许多人认为“圈阅”是现代人发明的,殊不知古已有之。 “圈阅”的发明人是宋代的宰相王安石。王安石为什么要在公文上“画圈”呢?原来早在魏晋时期,官员们就有了在公文上签署名字的做法。当时,他们在阅办公文时,也要郑重签署自己的尊姓大名,以示负责或同意。到了唐代,官员们为了快捷,便在公文上只写自己名字的一个字,很快在官场风行起来,一直到宋代依旧如此。 王安石当了宰相后,大刀阔斧推行新政,每天接触大量的公文、呈文,忙得不可开交。可再忙也得在公文上签上:“石”字。据《事林燕语》记载,王安石是个急性子,在签写“石”字时,把“口”简化草写成“。”,引得群臣们有议论。再后来,王安石干脆连“石”字的一横一撇也省了,只匆匆画个圆圈就算完事,甚至这个圆圈也画不圆。许多人不知道王安石搞得什么名堂,他阅过的文件常常又转了回来,把王安石搞得很恼火。他在一次朝会上特意说了画圈的事,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大臣们这才知道宰相的圆圈儿是“阅毕”的意思。如此一来大家跟着仿效,画圆圈便成了“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这种做法被后人所认可,官场中画圆圈儿的做法就约定俗成地延续下来。

【第21句】:【闻名不如交交口,交口不如对对手】(谚)听到对方的名声,不如见面和他谈谈话;见面谈话,又不如交手较量一番更为真切。指闻听不如经见,经见不如实践。

【第22句】:【佛眼相看】佛眼为佛经中说的“五眼”之一。佛名觉者,觉了诸法实相,名为佛眼。在这里特指慈善的眼光,谓以善意相对待,不加伤害。《水浒传》第十四回:“是会的将来还我,佛眼相看。你若不还,我叫你目前流血。”元曲《博望烧屯》第一折:“这村夫若下山去呵,我和他佛眼相看。”(常正)

【第23句】:【半截人土】“半截人土”比喻病老将衰的人活在世上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半截入土”源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东坡志林》,其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关于“半截人土”的寓言:桃符抬头望着艾人说:“你这个小草芥,怎么能在我上面?”艾人就低头讽刺桃符说:“你已经有半截在土里了,还想争做高人吗?”这里的桃符和艾人都是古代人在元旦时用来怯邪、辟毒的东西,桃符钉在门旁的土里,艾人挂在门上,所以艾人嘲笑桃符“半截入土”。它们的原意是比高低,可后来人们用“半截人士”比喻快死的人了。

【第24句】:【锅里没米,碗里难有饭】 释义:比喻集体贫穷,个人也难以富裕。 例句:秀真,你真糊涂!我给你说了多少遍了:锅里没米,碗里难有饭;集体生产搞不好,光凭那仨核桃俩枣救不了急。

【第25句】: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劳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正式创立农禅制度的是唐代百丈山怀海禅师。怀海(720-814),福州长乐人,出家后师从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扬禅宗二十多年。他制定了禅寺中的集体劳动制度,称为“普请”法。怀海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事见《五灯会元·长庆棱禅师法嗣》。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砍柴挑水,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融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于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增强僧侣的勤劳习惯。此外,劳动能够活动筋骨,益寿延年。怀海本人活到九十五岁高龄,便是明证。按《史记·赵世家》中有“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之语,但含义全然不同。

【第26句】:【手中没把米,叫鸡鸡不来】(谚)比喻不给人点实惠或没有吸引人的环境与条件,别人就不会向你靠拢。

【第27句】:非针不行线,无水不渡船

【第28句】:【借光】“借光”指分沾他人的利益、好处。日常生活中的客套话,如:“借光”我过去一下。那么,这个俗语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源自一个民间故事。 据说,齐国有一个贫家女孩叫徐吾,她经常与邻居的女孩们在一起纺线绩麻,有时候干活到很晚,大家就点上蜡烛。每天晚上的蜡烛都是由每个女孩从自己家中带来的。 徐吾因为家里很贫穷,所以带的蜡烛最少,一起干活的女孩们逐渐不高兴了,有一个姓李的女孩便对其他人说:“徐吾带的蜡烛不够,以后就不要和我们一起干活了。” 徐吾听了她的话,为自己辩解说:“这样说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友好的。大家都知道,我每天来得最早,休息得最晚,天天都在打扫卫生等待你们的到来,坐的时候也自觉坐在下面。这都是因为我穷,自知带的蜡烛少。 何况,同一个屋子里,多我一个,蜡烛也不会暗淡多少,而我只是借东墙上的余光,每天来干自己的活。所以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余光,我用的光并不影响你们什么,这样一举两得,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女孩们听了徐吾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大家也无话可说了。从此以后,徐吾仍旧和大家一起纺线绩麻,也不再有人因为她带的蜡烛少而埋怨了。 “借光”的故事启发大家互行方便。

【第29句】:【枪对枪,刀对刀】见“刀对刀,枪对枪”。

【第30句】: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第31句】: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第32句】:【蝎蝎螫螫老婆汉像】(惯)螫(shi):蜂、蝎等用毒刺刺人。蝎蝎螫螫:指在小事上过分留意。形容人畏畏缩缩、胆小怕事,虽是男人,却一副婆婆妈妈的样子。

【第33句】:【天下无有不散的筵席】(谚)再好的宴席,总会有散的时候。比喻人生有聚就有散,不必为散伤情。

【第34句】: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已

【第35句】:【放冷箭】 释义:比喻乘人不备,暗中耍手段加害于人。 例句:自己做了一世人,又怎么样呢?未曾“跳到半天空么?没有放冷箭么?”

【第36句】:【饭{呙吊起来当钟打】 释义:形容锅空着,没有饭吃。 例句:从前咱打会走路那天起,就下田翻泥巴:起半夜,爬五更,一年累到头,未了还是饭锅吊起来当钟打,家无一颗粮。

【第37句】:【重打鼓,另开张】(惯)比喻从头干起或作新的打算。 也作重打锣鼓另开张。 另打锣鼓重开张。

【第38句】:【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惯)形容非常胆小怕事。 也作落个树叶怕把脑袋砸碎。 掉片树叶子都怕打破头。

【第39句】:没有经过艰难的岁月,不知爱情的可贵

【第40句】:【一口唾沫一个钉】见“吐口唾沫是个钉儿”。

【第41句】:【随大流】(惯)指随着大多数人的意愿说话、办事。 也作随大溜。 随大势。

【第42句】:无量寿源出佛教《观无量寿佛经》中的“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无量寿佛为阿弥陀佛的意译。《无量寿经》中有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其中第十三愿为“寿命无量愿”。俗语中极言高寿、长生不老。唐代张说《奉和同皇太子过慈恩寺应制二首》之一:“愿君无量寿,仙乐屡徘徊。”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诗话·米元章书无量皂人诗句》:“余家有米元章书‘长寿庵’三字,后题两句‘人是西方无量佛,寿如南极老人星’,不知古人诗句,或元章自作也?”

【第43句】:【此一时,彼一时】此语比喻时间、条件改变,情况也随之改变。原作“彼一时,此一时”。形容人的境况居多。如京剧《锁麟囊》中富豪之女薛小姐因水灾流落他乡,巧遇奶妈,奶妈到舍粥之处为她舍来一碗稀粥,她却说粥是饭后之物,如何当饭吃。奶妈说:“此一时,彼一时,你凑合着点吃吧。” 此语源自《孟子·公孙丑下》,记述了在战国时,孟子离开齐国到别的地方去,弟子充虞在路上问他:“以前我听你讲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今天您怎么看起来有点不高兴呢?”孟子回答说:“彼一时,此一时,我现在正为天下纷乱担忧,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后人将“彼一时,此一时”颠倒过来,比喻时过境迁,情况发生了变化。

【第44句】:【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 释义:奔车:疾驰的车。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履舟:翻沉的船,借指被灭的商朝。伯夷:商孤竹君长子,商亡,他和他的弟弟叔齐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奔车、覆舟,比喻时世危乱。如果生逢治世,就不会有坐在奔车上的仲尼与饿死首阳山的伯夷。 例句: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受身于不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

【第45句】:【自由自在】没有任何障碍而能充分自主的成道境界,佛教称为自由。《坛经·顿渐品》谓:“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在,无滞无碍。”在经书中,“自由”与“自在”的意义差不多,可以连用。《坛经·顿渐品》又说:“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在自在。”自由自在就是见性之后“纵横尽得”的境界。菩萨成道,叫做“得大自在”。“大自在”也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大我”(见《涅槃经·德王 品》)。后来,亦用“自由”或“自由自在”泛指摆脱束缚和压迫。如《西游记》第一回:“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李明权)

【第46句】:【六月债儿热——还得快】(歇)本指农历六月离秋收很近,借了债很快就能归还;转指报应或报复来得很快。 也作“六月债——还得快”。

【第47句】:宁喝朋友水,不吃敌人蜜

【第48句】:【龙王】民间把他当作司雨之神,传说中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龙王在梵语中是nagarajah的音译(那伽罗惹)。为龙中威德特胜者,系对其眷属而称为“王”。《法华经·序品》中举出:难陀、跋难陀、娑伽罗、修吉、德义伽、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谓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众生之烦恼消灭。西晋竺法护译有《海龙王经》,谓佛在灵鹫山说法时,海龙王率众来听法,生欢喜心,礼请佛至海底龙宫。佛坐狮子座上,宣说妙法,化导龙众。中国民间关于“海龙王”的神话传说,显然是受了佛经影响而有的。唐·谷神子《博异志·许汉阳》记载“海龙王诸女及姨妹六七人过归洞庭”。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孙悟空到海底龙宫向海龙王借宝的故事。相传龙宫多藏宝物,故浙中民谚有“海龙王岂少宝”之说,比喻豪富者应有尽有。见清·翟灏《通俗编·禽鱼》。(李明权)

【第49句】:狼走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

【第50句】:【过了秤又过戥子】(惯)戥(deng)子:测量贵重物.品或某些药品重量的小秤。比喻再三权衡、比较。 也作“过了秤又过尺”。

【第51句】:直率坦白真君子,笑里藏刀是歹人

【第52句】:【一不做,二不休】(谚)指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干到底。

【第53句】:【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歇)指有苦楚,说不出来。 也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哑巴吃黄连——口里说不出。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第54句】:【罗汉】梵语Arhat(阿罗汉),简称“罗汉”,一般意译为“杀贼”、“不生”等。意思是:罗汉已经杀尽烦恼之贼,不再生到三界六道之中,从而证到小乘的最高果位,入“无余涅槃”了。在“声闻四果”中,罗汉是最高果位;但在四圣位中,罗汉还是初位,次于缘觉、菩萨和佛。经中说,有些大阿罗汉实际上是不入涅槃的菩萨,示现罗汉身在世间利乐众生,民间祀奉的,多属于这类大阿罗汉。如唐·司空图《十会斋文》:“维摩赴会,捧瑞露以同沾,罗汉飞空,曳危峰而亦至。”(李明权)

【第55句】:真理知识能与真实情况相符合,或不悖于逻辑法则,都可以称为“真理”。

【第56句】:【老猫不在家,耗子上房笆】 释义:房笆:铺在房椽子上面的苇箔(b。)、秫秸等。比喻没有人管束了,便任意胡来。 例句:牛大婶:“对!‘帅不离位’真不假,看你们这‘老猫不在家,耗子上房笆’了。”

【第57句】:【井底虾蟆吞却月】(惯)比喻心高妄想,无法办到。

【第58句】:【官差吏差,来人不差】(谚)差:差错,错误。不论官吏有什么差错,被官吏派来办事的人没有差错。指上层策划的人负有责任,被派的人不担责任。 也作“官错吏错,来人不错”。

【第59句】:【雏凤清于老凤声】 释义:雏凤:小凤凰。比喻年轻人胜过老年人,后一代胜过前一代。 例句: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司量也。”

【第60句】:【折服】意制伏,谓使之屈伏。佛教的降魔,就是制伏魔军,使其不能为害。《楞严经》卷一中阿难被摩登伽女的娑毗迦罗咒迷惑,几乎毁坏戒体的故事,就是因为阿难不能折伏摩登伽女。佛教讲折伏,无非是两种办法:一是显神通(包括定力)来制伏对方。但佛陀告诫弟子们非不得已,不要轻易显神通。二是通过辩论来制伏对方。在佛教史上,这是常用的形式。古代印度,许多论师如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都是通过学术辩论制伏对方,为佛教赢得社会地位的。我国唐代伟大的翻译家玄奘在印度留学时,亦以辩才驰名,在公开场合与当时各学派的著名论师辩论,制伏了所有对手,荣获“大乘天”的称号。我国藏语系佛教学者,更是以辩论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他们称之为“辨经”,即就佛经中的道理进行辩论。佛教除讲“折伏”外,还讲“摄受”。《胜鬘经》说:“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这里不仅说明了度生的两种方法,而且说明了两种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令法久住。所以折伏并非将对方一棒打死,而是令其“回头是岸”“止恶向善”;摄受则更是“不舍众生”的慈悲行为。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盖无赖之民,不畏杖责,故设此事以折伏之。”(无名氏)

【第61句】:人怕理,马怕鞭.

【第62句】:【黄连树上长的草——苦苗苗】(歇)比喻苦孩子。

【第63句】:【宰相肚里好行船】(谚)宰相:朝廷中官职最高的大臣。指大人物胸襟开阔,度量大。也泛指有修养的人能宽容别人,不计较小事。 也作宰相腹中撑得船过。 宰相肚里横开船。

【第64句】:【一瓶子不足半瓶子晃】见“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

【第65句】:【硬来硬抗,软来软磨】(惯)指不向对方屈服,以对方采取的态度来对付对方。

【第66句】:【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见“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

【第67句】:如清代冯桂芬《皖水迎师记》:“越三年,谒公金陵,犹纵言及之曰:‘厥后东南事,不出君一书。’亦一段文字缘也。”

【第68句】: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第69句】:【招猫递狗儿】(惯)比喻不务正业,招惹是非。

【第70句】:【有心炒豆,不怕锅响】(谚)有心要炒豆子,就不怕锅里的豆子爆响。比喻决心要做某事,就不怕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第71句】:【得命思财,疮好忘痛】(惯)刚把命保住了又想发财,疮疤好了就忘了当时的疼痛。指人贪财忘本。

【第72句】:【秋蝉落地——哑了】见“落地的秋蝉——哑了”。

【第73句】:【好货不怕行家瞧】(谚)行家是最识货的。只要货好,就不怕行家反复验看。指优质货物不会在行家眼中降低了品位。

【第74句】:【捏一把汗】(惯)手心里攥了一把汗。形容人非常紧张或害怕。 也作捏两把汗。 拿着一把汗。

【第75句】:穷人无病抵半富

【第76句】:【癞蛤蟆剥皮眼不闭,黑甲鱼剖腹心不死】 释义:比喻不甘心失败。 例句:“敌人是‘癞蛤蟆剥皮眼不闭,黑甲鱼剖腹心不死’,我们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

【第77句】:【牵着不走,打着走】(惯)比喻好言相劝不听,被强制或受到惩罚才肯听从。

【第78句】:【貂惜皮毛象护牙】 释义:貂:一种动物,皮毛珍贵。比喻各自珍惜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例句:他略顿了顿,又进一步开导说:“貂惜皮毛象护牙。咱们呢,眼下最要紧的就是站稳脚跟,不被冲垮,保住乌纱帽。”

【第79句】:【快刀切豆腐——两面光】(歇)光:本指光滑,转指光彩。比喻两面讨好或两全其美。 也作快刀打豆腐——两面光。 刀切豆腐——两面光。

【第80句】:【交华盖运】(惯)华盖:古星名。 华盖运:迷信的人认为是不好的运气。比喻交了厄运。

【第81句】:【涅槃】涅槃,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Parinivana意译为“圆寂”。“涅槃”是佛家修证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槃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槃。”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槃、圆寂。在文学中运用如郭沫若赋有长诗《凤凰涅槃》,借用佛语“涅槃”,谓凤凰经过烈火的锻炼而获得新生。又如徐迟《火中的凤凰》谓:“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李明权)

【第82句】:【道路难行钱作马,城池不克酒为兵】(谚)办事遇阻,多使点钱就买通了;城池攻不下,用酒色收买腐蚀就攻下了。旧指用金钱行贿的手段,啥事都可办成。

【第83句】: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

【第84句】:【高足】“高足”指优秀的门生(学生)。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高足”本义是指骏马,怎么从马演变成优秀的学生呢?我们的先人用高足、中足、低足来评判马的优劣的。高足是最好的,在古代就是指骏马。那么高足怎么又用来评价人呢?魏晋时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又,《世说新语·规箴》有:“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这里的“高足弟子”、“高足之徒”就是指才高优秀的弟子,都是把优秀的学生称为“高足”。例如,宋代的高俅在与高丽人踢球时,在大宋的球队落后的情况下,一个人踢进了三球而反败为胜。宋徽宗感慨地称高俅为他的高足。看来有其师必有其徒,君臣一对混入。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于一些敬辞用法是很多的,像“高足”一词就是用“骏马”比喻学生当中的高才生。

【第85句】:明日,女复追阿难。佛示以人身不净等法。女悔悟,后成正果。《楞严经》亦以阿难遇摩登女事为一经的缘起。“摩登女”的故事说明爱欲污秽不净,是生死与烦恼的根本。明代徐渭《翠乡梦》第一出:“当时西天那摩登伽女是个有神通的娼妇,用一个淫咒,把阿难菩萨霎时间摄去,几乎儿坏了他的戒体。”即用此典故。也省为“摩登”。如元代伊世珍《琅环记》卷上:“天女本来净,摩登淫第一。”近代用“摩登”音译英语modern,意为时髦,合乎流行的式样。

【第86句】:【孔子家儿不识骂,曾子家儿不识斗】(谚)孔子:姓孔名丘,儒学创始人。曾子:姓曾名参,孔门大弟子。 孔子家的子弟不会骂人,曾子家的子弟不会斗殴。指在教养程度很高的环境里,不会发生粗野行为。

【第87句】:【打春】为什么把“立春”叫“打春”? 据传,自从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重视,到周朝的时候,把务农的事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每年要举行迎春仪式。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员来到郊外,聚集乡民,设上供桌,烧香磕头,在供桌前做一个土牛,让扮作“勾芒神”的人举鞭打土牛,把这土牛称作“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 后来出现了打纸牛,用纸糊条牛,里面装着五谷,就把这纸牛叫春牛,仍旧在立春前一天,叫“勾芒神”打纸牛,牛倒了,纸烂了,五谷四下流,象征打出了一年的五谷丰登。 后来,据说一个清廉的大官犯了罪,把他贬下去做小官。上任那天,正是迎春的日子,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众举行迎春仪式,鞭打纸牛,觉得可笑,提笔写了《春牛榜子》诗半首:“不得职田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后,不再做那种可笑的事了,真心地关心起农事来。来年他把迎春仪式移在了立春那天,不再糊纸牛,搬来了犁子,拉来了黄牛,立春时刻到来时,他迎天扯了个大响鞭,牛走了,犁动了,春耕开始了。他的改革措施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回到衙里,有了诗兴,提起笔来,在上年写的《春牛榜子》下边又添了两句:“岁首常思盘中餐,脆鞭一响打出春。” 就从这儿开始,人们把立春那天叫“打春”。虽然现在不再举行迎春仪式了,可是,“迎春”、“打春”的叫法依然如故。

【第88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比喻一方有意、一方无情。多指恋爱方面的事。

【第89句】:【教的言语不会说,有钱难买自主张】(谚)别人教的东西往往难以化成自己的东西说出来,做事贵在自己有主见,不盲从别人。

【第90句】:【没有好果子吃】(惯)比喻没有好的结果。

【第91句】:实践出真知,磨炼长才干

【第92句】:【既捅马蜂窝,就不怕挨蜂蜇】 释义:比喻既敢碰硬,就无所畏惧。 例句:李坚决心很大:“既捅马蜂窝,就不怕挨蜂蜇。当年包公敢铡驸马陈世美,我们还怕这些地头蛇!”

【第93句】:单传原指禅家宗旨,不依经论文句,单传心印。如宋代圆悟《碧岩录》卷一:“达摩遥观此土(中国)有大乘根机,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又《祖庭事苑》:“传法诸祖,初以三乘教乘兼行,后达摩祖师单传心印破执显宗,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指一师所传授,不杂别派。

【第94句】:好药难治冤孽病,好话难劝糊涂虫

【第95句】:【肚大如柳斗,神仙难下手】(谚)肚大:大肚子病,即臌(gu)症。柳斗:用柳条编织成的提斗。指臌症是不治之症。

【第96句】:【吃饭少一口,睡觉不蒙首,老婆长相丑,保你活到九十九】 释义:指吃饭注意适量,睡觉被子不蒙头,不淫于色,就能长寿。 例句:“说实话:这么吃可不好!没听说么?吃饭少一口,睡觉不蒙首,老婆长相丑,保你活到九十九!你们都还年轻力壮,可也得注意点子,到老才不会受罪。”

【第97句】:【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谚)指树根扎得深,树叶才能茂盛;树根扎得牢,树枝才能繁荣。比喻有了牢固的基础,才能有大的成就与发展。 也作“根深才会叶茂”。

【第98句】:【新米粥,酱萝卜,郎中先生见了哭】(谚)郎中:中医医生。新米熬的粥,有营养,易消化;酱腌的萝卜,化食利胃。指常吃新米粥和酱萝卜,身体康健不生病,就不必去找医生。

【第99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惯)程咬金:唐初大将,一些白话小说常常把他描写成鲁莽憨直的人,武艺虽不甚高强,但他的三板斧功夫,也能给对方造成威胁。比喻事情在进展中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人或事,造成干扰。 也作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半腰里杀出个程咬金。

10422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