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2024最精辟的民间俗语金典文案【1008】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铁石心肠也落泪】形容感人之深,令人掉泪。香港唐人 《金陵春梦》:“男女老少哭声震天,喊声动地,十里之外都能 听到,铁石心肠也得落泪。”

【第2句】: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冠(官)

【第3句】:【交人交心,浇树浇根】释义:交朋友要真诚。例句:“交人交心,浇树浇根,人不能不讲良心,也不能不识抬举。”

【第4句】:【 困龙也有上天时】谓有能耐的人不会永远处于困境。端 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那可不然,穷人也有无饥日,困龙 还有上天时,人家打柴的朱买臣还当过宰相呢!”

【第5句】:【使功不如使过】使用有功劳的人,不如使用有过错的人。 有过错的能吸取教训,感恩图报。图书:“真正有胆识的领 导者,反而觉得犯过错误的干部有个很大的长处,就是有犯 过错误的经验,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会更加谦虚谨慎。从 这个意义上讲,使功不如使过。”

【第6句】:我一边吃瓜子一边对爸爸说:“瓜子快要坏了。”爸爸笑着说:“要坏到肚里去了吧!”(江西·宜春)

【第7句】:【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释义:比喻什么样的人会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例句:不听说话不看说事,看他交往的人,也可以知道一个人。……中国的古话说得简单:不知其人观其友。我们山里人,有句俗话说,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

【第8句】:【铁公鸡】“铁公鸡”形容人极其吝啬小气,一毛不拔。铁公鸡的来历,与一毛不拔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了很多哲学流派。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意即要兼相爱交相利。可是当时另一位哲学家杨朱却讲究“贵己”,他的主张强调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的生存与利益,人人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对杨朱学说颇不赞同,《孟子·尽心上》记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说如果从杨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杨朱也不会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将杨朱利己学说揭示得淋漓尽致,“一毛不拔”这一成语就源于此。一毛不拔的行为,被后人形象地喻为“铁公鸡”。因为铁铸的公鸡,可拔不出一根毛来。清代小说《七侠五义》中就描述了一个铁公鸡的故事。有一个人叫卞龙,他自称是铁公鸡,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饿死,连饭也是不吃的。他的儿子也是如此,真是家传的吝啬。这一词语在清代已经较为流行,人们争相传诵,很多作品都反复提及铁公鸡。“铁公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它形象生动,至今使用频率颇高。

【第9句】:【死水不藏龙】释义:蛟龙不在死水里藏身。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不愿在安闲舒适中生活。例句: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日:“识得不为冤。”日:“识得后如何?”师日:“贬向无生国里。”日:“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也无?”师日:“死水不藏龙。”

【第10句】:【一朝天子一朝臣】(谚)指每个皇帝即位,都要任用一批自己的心腹臣属。也指每个领导上任,都要任用自己的亲信。 也作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主子一个规。规:规矩。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将军一个令。

【第11句】:【此亦是一非,彼亦是一非】释义: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例句:鳄鱼头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此亦是一非,彼亦是一非;你能说哪一个完全对?”

【第12句】:【三年天旱,饿不死厨官】指自身条件有利,不受困难影响。 或说:歉年饿不死厨子/荒旱三年,饿不死厨子。李准《黄河 东流去》:“俗话说三年饿不死火头,干这饭店生意,虽然不 是一本万利,可是饿不坏人。”

【第13句】:哥哥近来贪玩、讲穿、爱打扮,学习成绩却急剧下降。爸爸说他是驴粪蛋外面光,妈妈说他是绣花枕头一包糠。爷爷教训哥哥:“马好不在鞍,人美不在衫;鸟靠的是羽毛,人靠的是学问。只有好好学习,有真本领,大家才看得起。”(新疆·乌鲁木齐)

【第14句】:宝石在石堆里,智慧在群众中。

【第15句】:【有冤没处诉,有苦没处说】(惯)指冤屈或苦恼无处申雪、诉说。 也作有冤无处申。 有苦没处说。

【第16句】:【露丑不如藏拙】(谚)与其在人前出乖露丑,惹人耻笑,还不如把自己的短项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 指藏拙固然不佳,却比露丑略胜一筹。

【第17句】:【拔出萝卜带出泥】牵扯到别的麻烦。泥、你谐音,又指牵 涉到对方。《文汇报》(1984,5,10):“不揭彭的问题,说明自 己也有问题,怕拔出萝卜带出泥。”

【第18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谚)将相:将帅、宰相,最高的文武官职。指将相不是天生的,有志的男儿应自强不息,奋力进取。

【第19句】:吃饭时,妈妈见我总是狼吞虎咽的,就教育我说:“吃得快,咽得慌,伤了口胃伤了肠。”(江苏·新沂)

【第20句】:【三月的芥菜——心里烂】(歇)心:菜心,转指人心、中心、核心。 指从内部变坏,失去了生机,面临彻底败亡。

【第21句】:铡刀剃秃头——拿脑袋开玩笑

【第22句】:碱地里的庄稼——稀稀拉拉

【第23句】:【杂烩】“杂烩菜”是河南的特色菜。所谓“杂烩”,就是把白菜、粉条、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葱、姜、香菜,以及其他佐料熬成一大锅。味美香浓,甚是好吃。吃时,一人一碗,或配蒸馍,或配白米饭,既简单方便,又经济实惠。因此,“杂烩菜”扩大了地域,北方大部分省份都喜欢吃这样的“大锅菜”,特别是在农村,红白喜事必不可少。民间传说,杂烩菜起源于宋代。据说南宋时朱敦儒为兵部侍郎,因主张抗金,被奸相秦桧免职,回河南老家,这一年,时逢朱敦儒六十寿辰,就在准备寿宴时突然从京城临安传来消息说,抗金元帅岳飞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朱敦儒无心庆寿,又不能让赴宴的人饿肚子,就吩咐家厨:“今日不饮酒,只把备好的疏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馍端来即是。”众人听说岳飞被害之事,都难过得吃不下饭。朱敦儒就说:“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当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就当是秦桧的肉,粉条就当是秦桧的肠子。”大家闻听此话,纷纷拿起筷子,顷刻之间就把一碗熬菜吃了个精光。吃完之后,众人给这道菜取名“杂桧菜”。因为此菜味道香美,就流传开来。又因为这道菜是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菜烩在一起做成的,所以就将它叫做“杂烩菜”了。另有一说,杂烩菜起源于福州。当时福州有一名厨,听说岳飞被秦桧诬陷而死后,特意取用多种原料烹制了一道取名“杂桧”的菜,“杂”的意思杂种,“烩”与秦桧的桧同音。经考证,朱敦儒(1081-1195)字希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曾官至兵部郎中。1142年岳飞被害时,正在临安枢密行府谘议参军任上,七年后致仕。但1155年,因秦桧之子秦嬉喜好诗歌,起用朱敦儒之子为删定官,朱敦儒为鸿胪少卿。秦桧死后,敦儒也去职。“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蹿逐,故其爷不终。”因而民间传说朱敦儒发明“杂烩菜”并不可信,而且宋时番薯还未传人中国,当时还没有粉条。而起源于福州之说,也没有历史根据。但是“杂烩”菜确实是河南菜肴的重要代表,流传千年,影响很广。宋金战争中,河南地区是主要战场,人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岳飞十分爱戴,因此对秦桧的气愤情绪是真实的,最有可能的是“杂烩”确实是在痛骂秦桧,其发明者应是河南百姓,这个故事在流行过程中又附会了故旧乡贤,附会到朱敦儒头上的可能性较大。

【第24句】:爸爸检查弟弟的家庭作业时,看着弟弟写的字皱着眉头说:“经你这小手写出的方块字,可真是老雕会家雀——大的大来小的小!”(河北·丰宁)

【第25句】:一天,老师对我们说:“不怕脑子笨,就怕不勤奋。只要人有恒,万事都可成。”(河南·罗山)

【第26句】:老虎屁股——摸不得

【第27句】:【儿孙、自有儿孙福】释义:儿孙们的前程,由他们自己决定,长辈不必过分操心。例句:那火龙自知兰公法大,难以抵挡,叹日:“‘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后来子孙,福来由他去享,祸来由他去挡,我管他则甚?”

【第28句】:【得了上方宝剑】上方宝剑,皇帝所赐之剑,得到此剑有先 斩后奏的权力。指行动得到最高权威的批准。上方,也说: 尚方。张涛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取得了上方宝剑, 可以先斩后奏,所以放胆批去,整整讲了四天。”

【第29句】:【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谚)指当官就必须为老百姓办事,不然就枉吃国家俸禄,还不如回家做点小买卖。

【第30句】:【病急乱投医】病势危急,不管医生好坏赶紧去找。谓形 势急迫,来不及考虑和选择。香港唐人《金陵春梦》:“他还 说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办法,一向是中国病人到了群医束手 时的办法,也就是把死马当活马医的做法,效果如何,不问 可知。”

【第31句】:【君子动口不动手】讲道理,不打架。或说:君子动口,小 人动手。鲁迅《阿Q正传》:“‘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 头说。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 又用力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第32句】:【本钱易寻,伙计难讨】(谚)伙计:商铺里的店员。指开店做生意,本钱容易筹措,但要找合适可靠的伙计却很难。

【第33句】:【吃凉不管酸】(惯)比喻对事情不操心。也比喻不管闲事。

【第34句】:【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歇)磨盘:磨的底盘。道:本指磨的底盘里条形的沟槽,转指道路。 形容可走的道路很多。

【第35句】:老头儿发脾气——吹胡子瞪眼睛

【第36句】:【疯狗咬人无药医】(谚)疯狗:患狂犬病的狗。指疯狗咬过的人,被传染了狂犬病,无药可治。比喻奸恶者对忠贞者的栽赃陷害,往往是致命的。

【第37句】:【打破沙锅问到底】释义:“问”与“璺”谐音,璺是瓷器、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沙锅打破了,裂纹直通到底。比喻刨根问底。“沙”又作“砂”。例句:张金龙说:“咳,你看你这个人!打破沙锅问到底,紧着问什么呢?”

【第38句】:【聪明人好惹,糊涂人难缠】(谚)指聪明人通情达理,纵然惹了他,也容易讲说明白;糊涂人不通情理,不分是非,难以应付。

【第39句】:老鼠啃菜刀——磨牙

【第40句】:【越渴越给盐吃】助长事态恶化。《天怒》:“有哪些会牵涉 到我呢?他毕竟给我当过两年秘书啊,真是越渴越给盐 吃。”

【第41句】:早上起床后,我推开门一看:啊!好大一场雪呀!房屋、树木都变成了白色的,路也被白雪覆盖着,我好像进入到一个童话世界,可妈妈说:“干净猛雨,邋遢雪。”(河南·新野)

【第42句】:【驼子摔跤,两头不着地】驼子不能平躺在地上。借指没着 落,或两头落空。香港唐人《金陵春梦》:“如果还有其他纠 葛,那我就不准备杀死他,以免讨好了这一面,得罪了那一 方;驼子跌筋斗,两头不着实。”

【第43句】:【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歇)辣:本指味辣,转指毒辣。比喻人一伙比一伙更加凶狠毒辣。

【第44句】:【要吃飞禽,鸽子、鹌鹑;要吃走兽,兔子、狗肉】(谚)鹌鹑(anchun):鸟名,小头短尾巴,羽毛赤褐色,不善飞。指飞禽中,数鸽子和鹌鹑的肉最细嫩;走兽中,数兔子和狗的肉最美味。

【第45句】:【背黑锅】释义:比喻代人受过,通常指受冤枉。例句:王立言:“都不准走!事情必须弄清楚,不能教全家的人都背__£黑锅!”

【第46句】:割鼻子换面吃——不要脸

【第47句】:【好钢使在刀刃上】(谚)指好钢使在刀刃上,才能发挥斩切的作用。 比喻人力、财力和物力,必须用在最需要、最紧急的地方,才能产生巨大功力。 也作好钢使在刀口上。 钢要用在刀刃上。

【第48句】:我和妹妹穿的布鞋都是奶奶用碎布拼凑着做出的。她说:“这叫有破布没破鞋,只要你心灵手巧,就能变废为宝。”(河南·南阳)

【第49句】:【两只船合使一篷风】(惯)比喻两人同时得到一人的帮助。

【第50句】:【没头苍蝇,乱钻】形容人没有主意,忙乱。台湾朱秀娟 《女强人》:“她已找到了她努力的方向,不致再像个没头苍 蝇似的到处乱窜了。”

【第51句】:【拉皮条】(惯)指为男女搞不正当的关系牵线搭桥。 也作拉皮条纤。 牵马拉皮条。

【第52句】:近日商店来了一车化肥,一夜之间分了个精光。某人问隔壁邻居:“昨夜分化肥,你也得了一包吧?”那位邻居说:“老鼠夜间行窃,与人何干?”(甘肃·临洮)

【第53句】:【看不见,摸不着】(惯)形容事物不容易被掌握或控制。

【第54句】:我虽然读了许多作文书,可写作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小姨说我学习不得法,是“茶壶装扁食,进得去出不来”。(江西·广丰)

【第55句】:【挑水瞒不了井台,上炕瞒不了锅台】(谚)锅台:我国北方农村的锅灶与炕洞相连,冬天便于取暖。挑水要上井台,上炕要经锅台。比喻做任何事情总瞒不过知根知底的人。

【第56句】:【肠里出来肠里热】(谚)从亲娘肚里生出的,亲娘自然非常关切疼爱。指母亲总对自己的亲生子女格外关心。

【第57句】:爷爷七十多岁了,他常爱说老的东西好。这一天,他又说:“生姜是老的辣,甘蔗是老的甜,酒是老的贵。”我灵机一动,又补了一句:醋是老的酸。”爷爷听了呵呵地笑,说我补得好。(山西·平陆)

【第58句】:【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是以那些小败嘲笑大败的人,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它源自战国时期的《孟子》。战国时期,战争连年不断,民不聊生。孟子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尽心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战败的一方免不了会丢盔弃甲,飞奔逃命。那只跑了五十步的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是贪生怕死。这对不对呢?”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笑百步是同样的道理。”后人用此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自己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程度轻些罢了,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第59句】:【勤俭免求人】(谚)勤俭:勤劳而节俭。指勤俭能积累财富,避免因生活无着落而向人求助。

【第60句】:【戏法人人都会,各有巧妙不同】(谚)指人人都会变戏法,但巧拙不同,自然效果两样。常比喻处事。 也作戏法人人会变,各自巧妙不同。 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

【第61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惯)听到、看到了没听过、见过的事物。 指所听所见的事物十分稀罕,以前没有听过或见过。 也作“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第62句】:【 君子不夺人之所好】君子尊重别人,不能侵犯别人的利 益。香港梁凤仪《千堆雪》:“君子不夺人之所好。何况,争 得到,也未必好!”

【第63句】:【千朵桃花一树生】(谚)盛开的众多桃花,都是一棵树上生出的。比喻一母同胞,总是亲如骨肉。也比喻儿女虽强,总离不开生身的娘亲。 也作干朵桃花,一树所生。 干朵鲜花一树开。

【第64句】:【拉闲篇儿】见“磕闲牙”。

【第65句】:【泼出的水,说出的话】(谚)泼到地上的水,再也收不回来;话从嘴里说出,再也咽不回去。指人说话必须讲信用,话一出口,就要负责。

【第66句】:【好花不向街头卖】(谚)指只要花好,自有人前来购买,不必跑到街头去兜售。泛指好货自会招引众多的买主,不必张扬推销。

【第67句】:【是马就充不了麒麟】释义: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像鹿的动物,古人拿它象征祥瑞。比喻普通的人冒充不了杰出的人。例句:“反正你在这里多待几天,慢慢就都品得出来了。是马就充不了麒麟。”

【第68句】:【孝重千斤,日减一斤】(谚)指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孝心重千斤,一天减少一斤,三年千日,渐渐就会消失,没了孝心。也泛指凡事时间一长,就会逐渐淡化,以至消失。

【第69句】:鹅头装在鸭颈上——不像样

【第70句】:【男儿膝下有黄金】黄金贵重,男子汉不应该轻易下跪屈 服。刘云若《小扬州志》:“知道除了再作进一步赔礼更无别 法,便也顾不得男儿膝下有黄金,双膝一屈跪在她面前。”

【第71句】:妈妈给我们姐弟俩买了很多好吃的,姐姐坚持先让妈妈尝一尝,妈妈笑得合不拢嘴,说:“要吃还是麻叶(一种油炸食品)

【第72句】:学习不努力的哥哥今年要参加中招考试,但是,这不,马上都要考试了,他还在玩电脑。奶奶劝哥哥去读书,爸爸说奶奶:“这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河南·内乡)

【第73句】:【儿大不由爷】(谚)爷:父亲。儿子大了,凡事自作主张,不由父亲作主。指儿女长大成人后自立自主,父母不必再干预。 也作儿大不由娘。 儿大母难专。专:专断。 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

【第74句】:叔叔对爸爸说他打算贩卖鸡蛋。爷爷说:“你卖鸡蛋不打了才怪呢,我看是豆腐渣捏圈儿,崩箍都没响。”(内蒙古·赤峰)

【第75句】:爸爸下班回来说,老张家三个儿子,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整天闲逛啃老子。爷爷在一旁说:“好虎一只能镇山,耗子一窝喂猫的货。”(黑龙江·哈尔滨)

【第76句】:我们家来了个客人,可我不认识。客人点着我的鼻尖说:“这小鬼,没见过我吧?我们两家可是扒拢筷子能吃饭的人呢!”(湖南·株洲)

【第77句】:【事有凑巧,物有偶然】事情有偶然性,难以预料。明代《古 今小说》:“事有凑巧,物有偶然,此时胖妇人年纪约近五旬, 孤老来得少了,恰好得女儿来接代,也不当断这行业,索性 大做了。”

【第78句】:【前有车,后有辙】(谚)前边有车行过,后边就有车辙。比喻前人取得了经验教训,后人就有了可以遵循的榜样。 也作“前边有车,后边有辙”。

【第79句】:毒蛇牙齿马蜂汁——全是毒

【第80句】:【事到着急处,就有个出奇处】(谚)事情到了最紧急的关键时刻,自会逼出应急的计策来。指人急智生,往往会想出平时连想也不敢想的奇谋妙计来。

【第81句】:【老鼠睡猫窝——送来一口肉】(歇)比喻送到嘴边来的好东西。

【第82句】:叔叔又和他的女朋友谈崩了,愁得奶奶直闹心。叔叔倒大大咧咧地不在乎,说:“家家地里栽茴香,家家门上出姑娘,有什么愁的?”(云南·保山)

【第83句】:猴子看果园——监守自盗;越看越少

【第84句】:高山上的笋子一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85句】:【行得端,走得正】释义:行为光明正大。例句:“咱行得端,走得正,众人有眼哩!仇人不仇人小事,要叫我维持,向日本人低头,我是坚决不干!”

【第86句】:六月里的雷阵雨——来得猛,去得快

【第87句】:爸爸问我的学习情况,我支支吾吾地不敢正面回答。爸爸慢条斯理地说:“心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我看你最近老躲着我,成绩肯定不怎么样。”(河南·辉县)

【第88句】:铁锤打在橡皮上——不声不响

【第89句】:【夜猫子不黑天不进宅,黄鼠狼不深夜不叼鸡】释义:说明坏人看准时机才干坏事。例句:“俗语说:‘夜猫子不黑天不进宅,黄鼠狼不深夜不叼鸡。’狗东西再来,它就得瞅上个空子才下嘴。”

【第90句】:关节炎遇上了连阴天——老毛病又犯了

【第91句】:看对象;不入耳;充耳不闻;一窍不通

【第92句】:【硬碰硬】(惯)1指以强硬的手段对付强硬手段。2指以强制的方法进行。

【第93句】:【爬得高,跌得重】多指追求个人地位,必然要失败。爬, 也说:攀,抬,捧。类似的:抬得高,跌坏腰。歇后语作:粪坑 里的蛆,爬得高,跌得重。清代《老残游记》:“鄙人并非无志 功名:一则,性情过于疏放不合时宜;二则,俗说攀得高,跌 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轻些的意思。”

【第94句】:雷声大,雨点小——虚张声势

【第95句】:抬棺材上阵——拼命

【第96句】:【打铁看火候,做事看时机】(谚)火候:适度的火力。时机:恰到好处的机会。指做事要抓住好的时机,就像打铁要定好火候一样。

【第97句】:【开后门】(惯)比喻利用职权给人以不应有的方便和好处。

【第98句】:【东亚病夫】一提起“东亚病夫”,准把账记在西方帝国主义者特别是日本侵略者头上,但他们确实用“东亚病夫”一词来蔑视中国人民,也成了国人忌讳的病根。其实,“东亚病夫”一词最初并非出自日本人之口,也并非贬义。此词始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源出严复《原强》:“盖一国之事,同于人身,合夫人身,逸则弱,劳则强者,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日从事于超距赢越之间,以是求强,则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耶!”意思是国家之事,像人的身体一样,闲逸就会虚弱,劳动(锻炼)就会强身健体,这是常理。但如果强迫一个病夫进行高强度超极限的锻炼,希望以此强健起来,只能导致其快速死亡。今日之中国,也像一个病夫,应按常理革新求强。自此以后,文人学者自称“病夫”多矣。清朝末年专写《孽海花》小说的文学家,也曾自号为“东亚病夫”,而国人自读自嘲之词之文章也不乏以“病夫”泛称中国人。这应是自醒求变之强音,绝非自暴自弃。弃弊图利,国强之始也。当时国人的这种自嘲自勉,决不允许西方帝国主义者与日本侵略者偷换词义来污蔑伟大的中国人民。

【第99句】:妈妈回家晚了,我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隔壁王大妈说话真是狗扯羊肠,越扯越长,让我听也不是走也不是。”外婆听到了,接过话茬儿:“你说话倒是三下五除二,挺干脆利落的。”(江西·乐平)

17086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