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朋友圈经典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令人赞不绝口!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谚)殃:灾祸。池鱼:一说是人名,池仲鱼,因靠城门居住,城门失火时被烧死:一说是护城河里的鱼,因救火汲干了护城河,鱼皆干死。比喻无辜受到连累。 也作“城门失火池鱼丧”。

【第2句】:爬山比赛第一名——捷足先登

【第3句】:【小米加步枪】(惯)指较差的后勤供应和落后的武器装备。

【第4句】:霸王别姬——无可奈何

【第5句】:【狗尿苔长在金銮殿上——生到好地方】(歇)狗尿苔:一种生长在潮湿地方的真菌,有黏液,有臭味,不能食,被人鄙视。指人生长在优越的环境里。

【第6句】:【给个棒槌认作针】(惯)别人给个棒槌,就拿它当作针了。针:谐“真”。形容人老实厚道,别人随便文案就信以为真了。也形容做事过于认真。 也作给个棒槌就当针(真)。 给个棒槌就认针(真)。 给个棒槌当针认。

【第7句】:【三国尽归司马懿/三国归司马】全部落人一个人手中。类 以的:三碗倒成一锅。王杏元《绿竹村风云》:“这样,两个弟 妇一改嫁,阿狮三碗倒成一锅,三国归司马了。”

【第8句】:【冤家】“冤家”一词,原意为怨家,指仇人。现在指爱的亲昵之称,是反语,如同情人之间女子说情郎“你真坏”一样。“冤家”一词源自唐代,唐张薷《朝野佥载》有“此子与冤家同生”之句。到了宋代,“冤家”这个词,通过“不饶人”这一语义成分,从所仇转为所爱,表示似恨而实爱的感情。如黄庭坚《昼夜乐》词:“其奈冤家无定据,约云朝又还雨暮。”《董解元西厢记》一日:“正是咫尺是冤家,浑如天样远。” “冤家”的这种含义,在“冤家”一词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宋蒋津在《苇航纪谈》中对“冤家”的这种丰富含义作了总结:后阅《烟花记》有云:“冤家之说有六:情深意浓,彼此牵系,宁有死耳,不怀异心,所谓冤家者一;两情相系,阻隔万端,心想魂飞,寝食俱废,所谓冤家者二;长亭短亭,临岐分袂,黯然销魂,悲泣良苦,所谓冤家者三;山遥水远,鱼雁无凭,梦寐相思,柔肠寸断,所谓冤家者四;怜新弃旧,忘恩负义,恨切惆怅,怨深刻苦,所谓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触景悲伤,抱恨成疾,迨与俱逝,所谓冤家者六。”“冤家”的这六重含义,无不传达了男女之间那种又爱又恨,又疼又怨,缠绵悱恻的复杂感情,难怪古往今来的恋人都爱以“冤家”相称了。 “冤家”一词,除了指心爱的人外,还指心爱的东西。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日:“婆子袖里扯出个小帕儿来。道:‘就是这个冤家,虽不值钱,是一个北京人送我的,却不道礼轻人意重。…

【第9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人们形容女子长得漂亮,往往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来比喻。美貌与这四种事物何干?这种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说从古就有,分别是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都还分别有一段有趣的历史传说。 “沉鱼”,是指西施。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美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这时,有鱼儿游过,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了。 “落雁”,是指王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宁。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昭君便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下来。从此,昭君就有了“落雁”的代称。 “闭月”,是指貂蝉。《三国演义》说她善歌舞,色伎俱佳。她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宠爱。当时,董卓专权,飞扬跋扈,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王允与貂蝉共同设下美人计、连环计,密谋杀死董卓。为此,王允和貂蝉便以父女相称。为了宣扬他女儿长得如何漂亮,王允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羞花”,是指杨贵妃。传说杨玉环进宫后,很是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鲜花说:“花儿呀,花儿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啊!”她边说边用手摸了花儿一下。不想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恰巧,此事被一宫女看见。宫女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这件事传到唐玄宗耳朵里,喜出望外,大肆渲染,此事也就传开了。

【第10句】:逮兔打狐狸——举两得

【第11句】:【煮熟了饭连锅端】成果被抢夺。明代《金瓶梅》:“把个现 现成成做熟了饭的亲事儿,吃人掇了锅儿去了。”

【第12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谚)旧时认为男子为风情女子而死,也是一件风流韵事。

【第13句】:【打狗看主人】释义:比喻看在主人或上司的面上,对某人宽容、饶恕。“主人”又作“主子”。例句:保安团、警备队、马大胡子,都有她的亲戚,惹翻了那帮人,可不好对付。怎么办?打狗看主人,只有把她放掉。

【第14句】:【疾风暴雨,不过寡妇之门】见“促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

【第15句】:打灯笼走亲戚——明来明去

【第16句】:农历三月初六的下午,我忽然看到一群大雁排着“人”字形往北飞。我对奶奶说:“奶奶,快来看,大雁!”奶奶说:“三月三,雁门关,大雁走,小燕来。”(河南·内乡)

【第17句】:老师要找一位学生的家长商量事,找了几次都没找到,结果在路上碰见了。老师说:“这真是山不转水转,找不见碰见。”()

【第18句】:【英雄只怕病来磨】见“好汉就怕病来磨”。

【第19句】:做梦抓大印——官迷心窍

【第20句】:【给个热罐子抱着】让人感到热乎乎的。指假意关怀。李 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让他去体验,也不过是先给他 个热罐子抱着,如他不‘改换门庭’,不拿出个积极的行动 来,提干的许诺,也仅仅为画饼充饥而已。”

【第21句】:【神不知,鬼不觉】没有动静,没有人发觉。神,也说:人。 成语:不知不觉、悄无声息。冯德英《苦菜花》:“悄悄从山上 小路走,人不知,鬼不觉,去来一点事也没有。”

【第22句】:背人偷酒喝——冷暖自己知

【第23句】:期末考试卷发了下来,妹妹考了双百,一回到家,她就拿着试卷到处炫耀。奶奶指着她的鼻尖说:“你呀,你呀,母鸡下蛋咯咯叫,生怕人家不知道!”(江苏·高邮)

【第24句】:【鸦窝里出凤凰】(惯)比喻贫寒人家或条件差的地方出了人才。

【第25句】:【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惯)比喻冒险做事或与强悍的人争夺利益。 也作“老虎口里夺肉吃”。

【第26句】:我家喂了八只母鸡,有四只黧花鸡,四只白鸡,每天收蛋时都是白皮蛋较少。我问妈妈:“白母鸡怎么没有花母鸡下的蛋多呢?”妈妈笑笑说:“黑一千,黧一万,就数白鸡不下蛋。”(河南·济源)

【第27句】:红娘拿到莺莺的信——心领神会

【第28句】:【心欲专,凿石穿】(谚)欲:要。 只要心意专一,不难把大石凿透。 指心专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第29句】:【脱了毛的牙刷——有板有眼】(歇)本指牙刷脱了毛后露出板子和小洞,转喻说话、做事有条不紊,合乎章法。

【第30句】:【高足】“高足”指优秀的门生(学生)。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高足”本义是指骏马,怎么从马演变成优秀的学生呢?我们的先人用高足、中足、低足来评判马的优劣的。高足是最好的,在古代就是指骏马。那么高足怎么又用来评价人呢?魏晋时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又,《世说新语·规箴》有:“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这里的“高足弟子”、“高足之徒”就是指才高优秀的弟子,都是把优秀的学生称为“高足”。例如,宋代的高俅在与高丽人踢球时,在大宋的球队落后的情况下,一个人踢进了三球而反败为胜。宋徽宗感慨地称高俅为他的高足。看来有其师必有其徒,君臣一对混入。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于一些敬辞用法是很多的,像“高足”一词就是用“骏马”比喻学生当中的高才生。

【第31句】:【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释义:牛的眼看到人高大,狗的眼看到人低小。比喻势利,小看人。例句: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老子是聂司令的先遣队,你敢放刁?

【第32句】:【义不主财,慈不主兵】见“慈不掌兵,义不主财”。

【第33句】:【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谚)折(she)本:亏本。做生意的人,手段刻薄的,赚不到钱;待人忠厚的,亏不了本。指为人忠厚最终会得到好处。

【第34句】:【三折肱知为良医】(谚)肱(g。ng):胳膊。指多次折伤胳膊,就会悟出治疗的方法,甚至成为这方面的良医。比喻屡次受挫,就会总结教训,领悟道理。 也作三折肱而成良医。 三折肱,成良医。

【第35句】:【老王的拳捣老王的眼】(惯)比喻自己人内部发生争斗。

【第36句】:【瞌睡要从眼上过】瞌睡就睁不开眼。指事情发展不能避 免。西戎《盖马棚》:“过去不愿意,现在愿意了也行,早不入 迟入,瞌睡要从眼上过,迟早是一样。”

【第37句】:【 伸手不见五指】形容漆黑无光,或能见度极差。成语:漆 黑一团。孙犁《风云初记》:“风雨越来越大,大堤上黑得伸 手不见五指。”

【第38句】:大海放鱼——各散四方

【第39句】:【 黄泥巴落在裤档里,不是屎来也是屎】谓处境令人怀疑。 屎、事同音借用,借指事情说不清楚。类似的:黄鼠狼站在 鸡棚上,不是偷鸡也是偷鸡。汪幸福《浪迹台湾岛》:“那些 家伙一口咬定我们支持淫乱,我们现在是黄泥巴落在裤裆 里,不是屎来也是屎。”

【第40句】:【得理让三分】(谚)和人相处,即使自己占着理,也应该让人几分。 指处世待人务必宽厚,要有容人的度量,不可把事做绝。 也作“有理也要让三分”。

【第41句】:【店家不打隔夜钱,船家不赊过河钱】(谚)店家:旅店店主。船家:驾船摆渡的船主。指住店的要先交店钱,坐船的要先交船钱;店家和船家不赊账。

【第42句】:【 打了盆说盆,打了罐说罐】只说遇到的事情,不涉及其他, 不转移目标。或说:打锅说锅,打碗儿说碗儿/有碗数碗,有 碟计碟。成语:就事论事。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打了 盆说盆,打了罐说罐。既然事情闹成这样,众人光哭闹也不 行呀,咱们得想个办法解决。”

【第43句】:【鞭炮两头点——晌到一块儿】(歇)响:谐“想”。指所想的不谋而合。

【第44句】:【就地起炉灶】(惯)比喻利用现有的条件办事。

【第45句】:【水不来,先垒坝】释义:比喻事先做好防范工作。例句:那年搞清查,要不是我妹子从招待所里探听点消息,你能做到水不来先垒坝?

【第46句】:猫狗打架——世代冤家

【第47句】:【日亲日近,日远日疏】(谚)亲友之间,经常接触往来,关系自然亲近;如果不经常接触往来,那就自然疏远了。指亲友之间要经常联系,以加深情谊。 也作“日远日疏,日亲日近”。

【第48句】:【来得易,去得易】(谚)得来容易,失去也容易。多指财物不是通过正道取得的,往往不知心疼,随意挥霍浪费。 也作来得容易去得快。 来时容易去时快。

【第49句】:【不识字也看看招牌】应该仔细了解情况,认清对象。李准 《大河奔流》:“你别不识相。不识字也看看招牌。”

【第50句】:【门前结起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谚)门前拴着高头大马,有钱有势,不是亲戚的也会来认亲戚。 旧指人情势利,攀高结贵,只要有钱有势,人人都会来奉承。 也作门前扣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戗着讨饭棍,骨肉之亲不上门。 门前缚仔高头马,不来亲者也来亲;门前挂着破帘子,嫡亲娘舅陌路人。

【第51句】:【没心没肺直肠子】谓人思想简单,直率。《1983年佳作 集》:“这闺女是个没心没肺直肠子,待人挺实落。”

【第52句】:错把驼峰当肿背——大惊小怪

【第53句】:【不知马王爷长几只眼】(惯)马王爷:迷信称掌管马房的神,长有三只眼。指愚人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比喻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训,就不知道对方的厉害。 也作“不知道马王爷三只眼”。

【第54句】:【低头拉车,抬头看路】(谚)指拉车需要低下头使出气力,同时也要时时抬起头看清前边的道路。比喻做事既要踏实苦干,又要认准目标,明确方向。

【第55句】:自从我们学校开展了“家庭小任务”活动,我在家再也不当小公主了,一放学就帮妈妈干许多小活儿。妈妈高兴极了,亲着我的脸蛋说:“小娃儿勤,爱死人;小娃儿懒,扎人眼。”(河南·内乡)

【第56句】:【捉住和尚要辫子】(惯)比喻强人所难,无理取闹。

【第57句】:有一道数学题,爸爸给讲了一遍,我还没弄懂,他却做别的事情去了。我对妈妈说:“爸爸辅导他班里的学生那么认真,可是对我……”妈妈接过我的话说:“你爸是家里的和尚不做家斋。”(安徽·庐江)

【第58句】:【 养熟的鸟也会飞走】指限制不了行动自由。汪曾祺《大淖 记事》:“这种事在大淖这个地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养熟 的鸟还有飞走的时候呢,何况一个人!”

【第59句】:姐姐抱着刚几个月的儿子在院子里玩。看着孩子红扑扑的脸蛋,姐姐情不自禁地说:“这孩子的脸,真好看。”姑姑听见了说:“在家不夸好娃娃,在地不夸好庄稼,这个理儿都不知道啊?”(河南·南乐)

【第60句】:【鸡窝里出凤凰】指条件差的地方,出现了人才,或做出了 成绩。鸡窝,也说:老鸹窝、山窝窝。汪曾祺《大淖记事》: “铁匠里出了这样一个一表人才,真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 凰。”

【第61句】:【家有万石粮,挥霍不久长】(谚)家里纵然有万石存粮,要是挥霍浪费,很快也会耗完。指无论怎样厚实的家底,也经不住挥霍浪费。

【第62句】:表弟爱说大话,奶奶说:“几百斤的野猪,只有一张嘴;十二只老鼠咬猫,没有一只敢近身。你光凭嘴皮子上的功夫,能干什么大事?”(湖南·冷水江)

【第63句】:【敢怒不敢言】(惯)指心里愤怒,但不敢说。

【第64句】:阎王打判官——鬼打鬼

【第65句】:孤雁出群——总在前头

【第66句】:【船到桥,直苗苗】(谚)指船行到桥头,船身自会直直地随着水流通过。比喻凡事用不着心急,事到临头,自会有解决的办法。 也作船到桥头自会直。 船到江心自会直。 船到湾头自然直。

【第67句】:【只要桨花齐,不怕浪花急】(谚)桨花:用桨划船时溅起的水花。划船时只要大家动作一致,水浪再猛也不怕。比喻齐心协力,就能克服困难。

【第68句】:打不着狐狸——反惹一身臊

【第69句】:井底撑船——无路可走

【第70句】:【风吹连檐瓦,雨打出头椽】(谚)连檐瓦:瓦房上放置在檐口的瓦。 出头椽:露在房檐外的椽头。指连檐瓦风来先吹着,出头椽雨来先打着。比喻冒尖人物往往容易先受冲击。

【第71句】:【相命若会准,世上无穷人】(谚)相命:根据人的生辰八字来卜前途吉凶的方技。如果相命很准,确实能使人趋吉避凶,那世上就没有不幸的人了。指相命算卦之类,尽是骗人的。

【第72句】:春笋见春雨——日长三寸

【第73句】:【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狂】(谚)百步王:在离家百步以内逞能。指狗只会在家门口狂吠,一离家门口就老实了。比喻没见过世面的人,一到生地方就会胆怯。

【第74句】:【趁水和泥】释义:利用时机,利用条件。例句:“节目一演,马上会把基层干部的思想搞乱,这时咱们趁水和泥,联系实际,大揭大批,甚至当场可以把赵越揪出来……”

【第75句】:【乌狗吃食,白狗当灾】(惯)乌狗:黑狗。黑狗偷吃了东西,却惩罚了白狗。比喻惩罚错了对象。 也比喻代人受过。

【第76句】:【有眼不识泰山】此语比喻有眼不认识重要人物。这一俗语,源起两处。一是来自传说故事。“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不是指山东的那座泰山。关于它的来历,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相传,有个名叫泰山的人,曾是古代著名大木匠鲁班的徒弟。因他总爱别出心裁,惹恼了师傅,终被逐出了“班门”。事过一年多,鲁班无意中在集市上看到一种精巧的家具,赞叹不绝。一打听,方知这家具原是被他逐出的泰山所制。为此,鲁班自愧不如,慨然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在泰山一带的民间。二是来自文献。在文献记载中,“泰山”不是人名,而是山名,就是五岳之尊的泰山。《诗经》有“泰山岩岩,鲁邦其赡”之诗句,何止鲁邦,它是华夏民族“高山仰止”之泰山。然而,“有眼不识泰山”则源自西晋的刘伶,他在《酒德颂》中有云:“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第77句】:【死蛟龙,不如活老鼠】(谚)蛟龙:传说中能兴风作浪的神异动物。蛟龙只要一死,就连一只活着的老鼠都不如。指世间的一切贵在新生有活力。也专指文艺作品贵在活泼有生气。

【第78句】:【顶高帽子】见“戴高帽子”。

【第79句】:木头人投河——不沉(成)

【第80句】:【瘦骆驼强似象】(谚)骆驼再瘦,负重远行,顶个大象。比喻富家衰落,家底也比平常人家厚实。也比喻世家破败,威势也还不可轻视。 也作瘦骆驼尚有千斤肉。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第81句】:伟伟整天说话“呱呱”叫,能把死蛤蟆说活,可到考试就傻了眼。同学们都说他是“三斤鸭子,两斤半的嘴,去掉嘴没货了”。(江苏·邳州)

【第82句】:【属蚂蚱的——不按着不屙屎】(歇)蚂蚱:蝗虫。比喻不采取强硬手段就不接受指令。常含责骂意。

【第83句】:灯草搓绳——白费功夫;白费劲:枉费工

【第84句】:【 眼大漏神,刷锅漏盆】粗心大意。成语:心不在焉。冯德 英《苦菜花》:“你呀,唉!可惜你的眼这么大,真是眼大漏 神,刷锅漏盆。你猜那团长是谁?”

【第85句】:【三个鼻孔,多出一口】气意即多嘴多舌,没有必要说话。 刘云若《红杏出墙记》:“我这是三个鼻孔,多出一口气。本 来碍不着咱们,管他呢。”

【第86句】:弟弟一手写着字,一手玩着泥,眼睛看着书,嘴里哼着曲。爸爸看见可生气了,说:“像你这样,一手牵着牛,一手拉着驴,嘴里吃苹果,想着油炸鱼。如果不改正,学啥也不成器。”(河南·鄢陵)

【第87句】:【蛤蟆吃黄蜂,倒挨了一锥】释义:比喻没得到好处yipinjuzi.com,反而受责备。例句:这次欢迎史厂长,你想再尝甜头,来了个老谱袭用。故技重演,没料到热面孔碰了个冷屁股,弄了个蛤蟆吃黄蜂,倒挨了一锥。

【第88句】: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骗自己

【第89句】:【藏了和尚藏不了寺】(谚)和尚: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指和尚能躲藏起来,寺院却无法躲藏。常比喻躲避不是个办法,事情终得要解决。 也作“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

【第90句】:麻绳打毛衣——乱牵扯

【第91句】:比着葫芦画个瓢一走不了样

【第92句】:【鸟有鸟路,人有人路】释义:各人有各人的路,不必相互干涉。例句:“满牛哥!我们相好了几年……若是从小算起,我们就是相好了十几年……可是你放心,我不是来责怪你的,也不是来哀求你的!鸟有鸟路,人有人路。”

【第93句】:【打兔子碰上了黄羊,捞了个大外快】释义:比喻意外地得到了好处。例句:唐连生见厂长和工程师都信心十足,心里想:看来,这次也许真能抱个金娃娃呢!这真是打兔子碰上了黄羊,捞了个大外快。工厂出了名,他这位副厂长当然也光彩呀。

【第94句】:作文写得不生动,我自己也很着急。妈妈看了我的几篇作文后说:“谎话像雾,大话像雷,空话像云,惟有实话才像滴滴春雨。你看,你的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怎么会打动人?”(河南·鹤壁)

【第95句】:【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但是在古代真正能称为“大丈夫”的不多,因为它的标准实在太高。“大丈夫”一词源出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能被孟子看上眼的才有资格称得上“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景春讨论大丈夫的对话。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景春认为,说到大丈夫,只有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才可当之无愧。张仪和公孙衍两人,一连横,一合纵,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由于以上二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景春由衷地佩服这两个人,称之为大丈夫。对景春的说法,孟子立场鲜明地坚决予以驳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不配称为大丈夫,他们展现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灵,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数典忘祖的势利小人。孟子认为只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正能屈”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孟子虽然鄙视张仪、公孙衍,但孟子的主张在当时却到处碰壁,不被诸侯采纳,不被看重,而张仪、苏秦等纵横家,却能左右诸侯,发挥着决定天下安危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丈夫”一词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为大丈夫演化。

【第96句】:鸭脚上挂铜铃——响当当;当当响

【第97句】:【把鼻子气歪了】(惯)形容人特别生气。

【第98句】:【小娘爱俏,鸨儿爱钞】见“鸨儿爱钞,姐儿爱俏”。

【第99句】:【叫化子比神仙】(惯)指二者相差太大。

17111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