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网红民间俗语俗话,说得真好!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跑龙套】“跑龙套”常用来指代在别人手下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它源自中国戏剧。 “龙套”本指传统戏曲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而得名。后来渐渐将此类戏剧中的角也叫龙套了。龙套也叫文堂、流行。文堂是指主帅升帐时出场的龙套。流行指的是在串场时来回流动的龙套。在戏中,一般以一将带四人为一堂。我国戏曲艺术虚拟性强,一兵可当十当百,甚至千万人,所以在舞台上规定四人为一组,即可代表作千军万马。在舞台上,龙套需在主要人物指挥下制造各类气氛。龙套制造气氛有一定的舞台规矩和活动程式。例如,表现元帅升帐或官员升堂,龙套要分站两边叫做“站门”;在上场门或下场门迎候主人出场的龙套,要斜列两边叫做“斜门”;带领主人前行的龙套,一路快步在台上兜圈子叫“圆场”;在交战场面,为表现战斗激烈,龙套要从兵器下穿梭钻过去,叫做“钻烟笼”;龙套分别从舞台两边出场,叫做“二龙出水”等。龙套的角色,虽然不是主角,但是讲究“立如钉,走如风”。因为,龙套若在台上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动作不止,会影响主角的演唱;在需要龙套动作时,如果不是轻捷如燕,快走如飞跑起来,那便没了舞台气氛。所以,人们爱说“跑龙套”。“跑龙套”便由此而来。

【第2句】:【贼偷贼,难防备】(谚)指贼熟悉贼的生活规律,偷起来很难防。也泛指同行人或知底细的人,要起了偷盗同伴的心,很难防备。

【第3句】:【水清无鱼,人清无朋】释义:水过于清了,就不会有鱼;人太苛察了,就没有人与他交往。例句:在今天,“清如水”是做不到的。“水清无鱼,人清无朋。”不但无朋,而且会四面树敌,使你连正常的工作也干不下去。

【第4句】:【站在河边不脱鞋】(惯)比喻不深入实际或不做实事。

【第5句】:【围着锅台转】(惯)指烧火做饭,忙家务事。

【第6句】:【英雄无用武之地】此俗语意思是一个人再有才能,如果没有机会和平台(条件)去施展也是枉然。后来喻有才能者无施展的环境或机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韩信,他曾受胯下之辱,他在羽项部下不得重用,但到了刘邦那里便能大展身手,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奇才。此语源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孝献皇帝·建安十三年》:“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这段话展开来讲就是:东汉末年,曹操靖北后,南攻荆州。刘备势单力薄,不能和他抗衡,被迫逃至夏口。诸葛亮主动请缨,与鲁肃一道往东吴去觐见孙权,以“激将计”来游说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说:“值天下大乱,公据江东。吾主聚众于南,与操逐鹿中原。今曹已扫北,乘势南下,大破荆州,威震四海。吾主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远遁于此。望公量力而为,若能合吴越之众,戳力拒之,事宜早决。否则,按兵束甲,俯首称臣,北面而事之。观公外似臣服,内实踌躇,当断不断,祸将至矣。”

【第7句】:借他的缰绳拴他的驴——将计就计

【第8句】:【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借指人贪馋。《小说月报》 (1980,4):“果然,通过一段时间的耳闻目睹,她见这样做的 并非一个单位,更不只姓马的一人;从中悟出了‘狗肉滚三 滚,神仙站不稳’,‘鸡腿打人牙根软’这些口头俗语是奥 妙。”

【第9句】:【欲知山中路,须问打柴人】(谚)打柴人成天缘山打柴,最知山中路径。比喻亲自实践的人最熟知实情。

【第10句】:【杀鸡不用牛刀】见“割鸡焉用牛刀”。

【第11句】:卖碗又卖盆——套又一套

【第12句】:妹妹吃饭很快,这次又是狼吞虎咽的,妈妈生气地说:“少吃香来慢吃香,定时定量身体强。都说过你多少次了,还不记得改?”(广东·龙门)

【第13句】:【至亲不过爹娘,至近不过夫妻】见“近不过夫妻,亲不过父母”。

【第14句】:【自搭梯子自下台】(惯)比喻给自己找借口摆脱窘境。

【第15句】:【发横财】(惯)横(heng)财:指意外得来的钱财。指一下子得到了许多钱财(多指不义之财)。

【第16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惯)指了解事情不全面,只了解一个方面,不了解另一方面。 也作知其一,不知其二。 徒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17句】:【绣花针对铁梁,大小各自有用场】释义:比喻不论大小,各有各的用处、作用。例句:你看的不对,绣花针对铁梁,大小各自有用场。可别瞧不起小燕。

【第18句】:弟弟望着挂历上又大又红的苹果直流口水,惹得我们哈哈大笑。爸爸装作遗憾的样子对弟弟说:“只可惜肠子痒痒手难挠哇!”(河南·信阳)

【第19句】:松木椽子——宁折不弯

【第20句】:拔掉屋檐当柴卖——穷极了

【第21句】:【人离乡贱】(谚)旧指人离开本乡本土,到外地去谋生,人地生疏,到处求人,总不免要看别人的脸色。 也作人离乡贱,物离乡贵。物离乡贵:货物离开它的原产地就值钱了。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第22句】:猫狗打架——世代冤家

【第23句】:【百能百巧百受穷】(谚)在技艺上样样能样样巧的工匠,没有不受穷困的。指技艺贵在精一,不在多能。

【第24句】:【柳树上开花——没结果】(歇)柳树开黄绿色的花,结蒴果;从蒴果中分裂出的种子很小,外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飘散,像一团团白色的花朵,人们误以为柳树只开花不结果。结果:本指结果实,转指结局。多指事情没有好的结果。

【第25句】:【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歇)指初次经历某事。

【第26句】:【有愁皆苦海,无病即神仙】(谚)人只要愁烦不断,那就是陷入了苦海;只要健康无病,那就是过上了神仙生活。指人生最苦的是忧愁,最乐的是健康。

【第27句】:【水不来,先垒坝】释义:比喻事先做好防范工作。例句:那年搞清查,要不是我妹子从招待所里探听点消息,你能做到水不来先垒坝?

【第28句】:【关公舞大刀——拿得起,放得下】(歇)本指关公武艺高强,转以形容人技艺好,干活麻利。

【第29句】:我写字大小不均匀,爸爸指着我的本子生气地说:“这些字大的大来小的小,真是骑着毛驴牵着鸟。”(甘肃·兰州)

【第30句】:【上贼船】(惯)1指受人蒙蔽,上了当。2比喻自愿加入坏人的团伙,一起干坏事。

【第31句】:【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歇)辣:本指味辣,转指毒辣。比喻人一伙比一伙更加凶狠毒辣。

【第32句】:麻媳妇拜见歪嘴婆——对丑

【第33句】:【一个死了,一个还没出世】人世间不存在好人。《台湾小 说选》:“一点都不假,古早人说天良的有两个,一个死了,一 个还没出世。”

【第34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悔莫及

【第35句】:石头打的锁——没心没眼

【第36句】:【实话好说,谎话难编】(谚)指实话实说,自然流利,毫不费力,而编造谎话,生拉硬扯,往往难以自圆其说。 也作“真话好说,谎话难编”。

【第37句】:挖耳勺掏灶炕——小抠

【第38句】:鸭子吃黄鳝——吞吞吐吐

【第39句】:【水路不通走旱路】另想办法,另找出路。《毕竟有声胜无 声》:“现在农民开始得到实惠,水路不通走旱路,小春不小, 大有高头,种植方面的这些改革,是农民老早以来的心愿。”

【第40句】:套马杆子钩月亮——差的远;想头不低:心高妄想(内蒙古)

【第41句】:【拉牛皮糖】(惯)牛皮糖:一种粘牙而嚼不动的糖。比喻事情很难办。

【第42句】:【结疙瘩】(惯)1比喻双方因为某些原因而产生矛盾、隔阂。2比喻由于对某事不明白而心存疑问。 也作结扣子。 结死扣。

【第43句】:过年了,二叔置办了许多年货,说要跟别人家比一比。奶奶劝他:“宁跟别人比种田,不和他人赛过年。节约如同聚宝盆,勤俭才是摇钱树啊!”(陕西·永寿)

【第44句】:【丫头】我们现代人常称小女孩为“、了头”。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尼?这还要从中国古代说起,在古时候,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头上都要梳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形状很像个“丫”字,这种头型就被称为头”。后来,丫头就慢慢成了女孩子的代称。唐代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了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在唐朝,“、了头”就有女孩之意了。此外,因为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了头”有时也指婢女,如戏剧的婢女就叫“丫环”。

【第45句】:【割猫儿尾拌猫儿饭】(惯)比喻替当事人办事,花费的是当事人的钱。 也作割猫尾巴拌猫儿食。 将猫儿尾拌猫儿饭。

【第46句】:群众当中老师多。

【第47句】:河水不洗船——互不相关

【第48句】:【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湖南省泪罗江一带曾流传“九 子不能葬父”的故事。借指人多办事互相推委不负责任,一 个人无法推委,倒可以办成。荆棺,也说:金头。台湾《明 报》(1982,6,25):“她一点眼泪也不流,马上到城里打造了 半个金头安在父亲的头上,使父亲能够全尸入殓。事情办 好了,她才放声大哭……这叫做‘九子不葬父,一女打金 头’。”

【第49句】:【 哪个庙里没有屈死的】鬼谓不可能绝对公平合理,吃亏受 委屈是常有的事。清代《醒世姻缘传》:“亏了这个好人拾 了,要不是,那庙里没有屈死的鬼。”

【第50句】:【人不压众,貌不惊人】(惯)指人的相貌不出众,很普通。 也作“衣不压众,貌不惊人”。衣:衣装,衣饰。

【第51句】:妈妈常在我们面前说婶婶的坏话,爸爸说:“你这人,真是一个王八背着两面鼓,守着这人说那人,守着那人说这人;人前一面,人后一面。”(山东·章丘)

【第52句】:【牛圈里头伸进马嘴来了】(惯)骂人多嘴多舌,多管闲事。 也作牛圈里插进马嘴来。 牛槽里伸进马脑壳来。

【第53句】:脚扎刀子一离心远着哩

【第54句】:【自己打嘴巴,给别人听响儿】贬低自己,以讨好别人。王 蒙《失态的季节》:“要不写个检讨,出发前给大进送去?他 一激灵。他也是要摘下舌头烧小菜的。他也是要自打嘴巴 给别人听响儿的。”

【第55句】:【顺着蔓摸瓜】释义: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下去。例句:二愣说:“咱顺着蔓摸瓜呗。”

【第56句】:【身弱鬼来缠】(谚)指身体衰弱的人,常会招来邪魔缠身。也借指主事人软弱无能,就会有坏人乘虚而入,滋事破坏。

【第57句】:狐狸找豺狼——个刁,一个狠

【第58句】:【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歇)嘴:本指鸭子的嘴,转指说话。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 指人心里已经认输,嘴上还很强硬。常含讥讽或责骂意。

【第59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语是指忧患使人勤奋、警觉,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常用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于民于国同理。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战国时期的孟子经常到各国游说,用事实劝谏那些国君:传说中的虞舜曾当过农民。春秋时的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人,有的被囚禁,有的隐居海滨,有的靠放牛度日。经过这些磨炼,他们后来都担当了重要职务并成为很有成就的人。孟子指出:一个国家,如果经常处在安乐之中,在外没有敌人来犯的忧虑,国法又不严,那么这个国家往往很快就会灭亡。中国的历史反复证明了孟子的论断是正确的。

【第60句】:【推顺水船儿】(惯)指顺着情势说话做事。

【第61句】:【 阎王不嫌小鬼瘦】贪婪榨取。类似的:老虎不嫌黄羊瘦/ 黄鼠狼不嫌小鸡瘦。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阎王不嫌鬼 瘦,虱子也不嫌我们的血苦。”

【第62句】:【针过得去,线也过得去】(谚)线穿在针上,针过去了,线也就过去了。比喻前面的人与事行得通,后面的人与事自然也行得通。

【第63句】:【寄物则少,寄言则多】(谚)托人捎东西,特别是吃的东西,会越捎越少;托人捎话,辗转相传,添枝加叶,会越捎越多。指话越传越失真。

【第64句】:【铺的草,盖的草,有个老伴就是好】(谚)即使穷到下铺草、上盖草的程度,只要有个老伴相依为命,彼此体贴照应,就会感到十分满足。指老年人最难得的是有个老伴。

【第65句】:豪猪拱洞——吃里扒(爬)外

【第66句】:【当面锣,对面鼓】(惯)比喻面对面把话说清楚。

【第67句】:【小麦剃了头,高梁没过牛】释义:小麦收割完时,高梁长得像牛那样高了。例句:这里的小麦大部已经收割完了。“小麦剃了头,高梁没过牛。”四下一片片的秋高梁,腰身高大,郁郁葱葱,一棵棵头顶上,像伸出了把枪,叶子支绷着,像大叫驴耳朵。

【第68句】:【 鲁班门前弄大斧】鲁班,战国时期有名的木匠。此句表 示:在内行人面前卖弄自己,太不自量。成语:班门弄斧。 贾平凹《废都》:“得了得了,锺主编是什么人,你别鲁班门前 抡大斧!”

【第69句】:妈妈掀开笼盖,我看到白生生暄腾腾的热馒头,伸手就拿,谁知还没拿起就烫得缩回了手。妈妈笑着说:“你真是烧虾等不到红啊!”(江苏·泰兴)

【第70句】:【有钱一时办,无钱空自喊皇天】(谚)有钱办事,立马就成功;无钱办事,再喊老天也无用。指办事的成败迟速,经济基础是关键。

【第71句】:【砍三斧头】(惯)原指唐初大将程咬金使的三板斧功夫。比喻事情开始先使出最厉害的招数,震慑住对方。

【第72句】:【冷手抓不住热馒头】冷手,又指生手、空手。谓不熟悉情 况,不在行,为难,做不好事情。西戎《盖马棚》:“主观办事, 冷手抓不住热馍馍,问题来了!”

【第73句】:大伯家的小姐姐能说会道,姑姑家的小表弟却不善表达。奶奶笑着对我说:“你小姐姐说起话来有梗就能添出个叶,有苗就能说出朵花;你小弟可差远了,他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嘴里却吐不出。”(黑龙江·哈尔滨)

【第74句】:大海里扎猛子——有本事尽管使

【第75句】:棺材老板咬牙——恨人不死

【第76句】: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

【第77句】:黄瓜打驴——剩半截儿

【第78句】:【若问黑心人,吃素道中寻】(谚)吃素:信佛的人不吃荤,只吃素。 如果要找心肠狠毒的人,就在那吃素念佛的人群中找。指越是表面上念佛向善的人,往往越是心黑手狠。 也作若要欺心人,吃素队里寻。 若要心凶人,念佛淘里寻。

【第79句】:【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谚)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五月后半月。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一月后半月。 指夏至还没到最热天,冬至还没到最冷天。

【第80句】:我吃罢饭要去上学,伸手又拿了个油卷,妈妈点着我的鼻子说:“你真是缺一米,塞个豆。”(河南·长葛)

【第81句】:口技表演——嘴上的功夫

【第82句】:【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谚)指人应当像蚂蚁那样勤劳,不可像麻雀那样贪吃。

【第83句】:【吊死鬼说媒——白绕一番舌】(歇)绕舌:迷信传说吊死鬼的舌头伸出嘴外很长,说话时要把舌头绕起来。绕:谐“饶”。指白费一番口舌。

【第84句】:【惜衣有衣,惜食有食】(谚)爱惜衣服,就不会缺衣服穿;爱惜粮食,就不会缺粮食吃。指对财物能爱惜就会有积蓄,有积蓄就不会受困。 也作惜衣得衣,惜食得食。 惜衣有衣穿,惜食有食吃。

【第85句】:【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第86句】:【说风凉话】(惯)指站在一旁冷言冷语或讽刺挖苦别人。 也作“讲风凉话”。

【第87句】:放学回家,我感到很渴,抄起水瓢舀上凉水就要喝,奶奶硬是不让。她一边给我倒开水,一边说:“喝开水,吃熟菜,不拉肚子不受害。”(河北·武安)

【第88句】:【老先生】“老先生”这一称呼,感情比较复杂,一般是对年事已高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特别民间把有经验的老中医尊称为“老先生”。这种称呼最早见于《史记·贾谊传》。到了明朝,把当翰林官的人称为老先生,尽管有的翰林年龄不大,但仍称之为老先生。到了清朝,则把做相国或两司抚台官员也统称为老先生。时至今日,老先生这一称谓有多种含义。它不只尊称,有时还含有戏谑和讥讽的味道。如有人在会上发言冗长且不着调,旁人劝他说:“老先生,你少说两句吧!”

【第89句】:【三下五除二】(惯)原为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干脆利索。 也作“三下五去二”。

【第90句】:【顺竿儿爬】(惯)比喻顺着别人的意思说话、行事。 也作顺杆子往上爬。 顺梯子往上爬。

【第91句】:【乌鸦叫不祥之兆】乌鸦,俗称老鸹,是一种常见的益鸟,“乌鸦反哺”是出了名的。这么好的鸟类,人们反而嫌弃它,原因何在?完全是人们对它的生活习性的误解,乌鸦长得一身黑(天下乌鸦一般黑),叫声难听,喜食腐肉,又总在寒冷的冬天和旷野里出现,形成一幅枯木寒鸦的凄凉景象,故人们就把乌鸦与悲惨气氛联系起来。人们为了贬斥乌鸦,还给它编了一个故事。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文人叫公冶长,他能听懂鸟语。有一天他在树林里看见一只乌鸦,乌鸦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狼拖羊,快点去,莫慌张,你吃肉,我吃肠,肠子挂在树枝上!”公冶长赶到南山,果见一恶狼拖着一只羊。他把狼赶走了,把羊带回家。由于兴奋过度,吃完肉后忘了把羊肠给乌鸦挂在树上。记仇的乌鸦发誓报复他。后来,乌鸦又唱了同样的歌骗公冶长去另一个地方,公冶长赶去一看,原来是强盗刚杀了人的作案现场。正当他吓得要走开时,公差来了,把他捉去了公堂。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人们都知道公冶长坐牢是被乌鸦害的。从此,就认为乌鸦叫是想要害人,是不祥之兆。

【第92句】:丰收靠劳动,健身靠运动。

【第93句】:鸭子走路——左右摇摆;摇摆不定

【第94句】:【宁要一艺精,不要百艺通】见“百样通,不如一样精”。

【第95句】:【树倒猢狲散】“树倒猢狲散”比喻以势力(利)相聚合的人,为首者一倒,跟从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贬义。它源自南宋。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记载:“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依附者甚众,独其妻兄厉德新不以为然。咏百端威胁,德新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新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猴散赋》一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当了侍郎。曹咏当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独有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厉德新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整整厉德新。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寄给曹咏。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喜可贺。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这篇赋很快便在临安传开,遂成俗语。

【第96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难找,偶然得之,幸运。 鲁迅《朝花夕拾》:“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 引寻到了。”

【第97句】:【大海无风三尺浪】(谚)大海即使无风,海面也有三尺浪。指大海的浪涛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平息。 也作“海上无风三尺浪”。

【第98句】: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第99句】:【 珍珠陪着绿豆卖】谓降低身价。陪,也说:掺。周立波 《暴风骤雨》:“那一帮子人都是些啥玩意儿呀?杨主任他也 跟他们混在一堆,珍珠掺着绿豆卖,一样价钱也抱屈,慢说 还压在他们底下。”

17113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