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界面新闻2024排名榜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以貌取人,失之千里】(谚)从人的外表上选取人材,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失错。指选取人材,重在德才与实践,不在外貌。

【第2句】:【豆鼠子眼睛,只看出二尺去】 释义:形容人目光短浅。 例句:你真他妈豆鼠子眼睛,只看出二尺去。蒙古人船上的那个姓杨的就够你对付的。你制不住他,什么枪炮啦,渔船啦,都是竹篮子打水!

【第3句】:【豆芽不可做柱,丫头不可做主】 释义:丫头做不了一家之主,就像豆芽做不得柱子一样。比喻女子担当不了大任。

【第4句】:【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惯)指言行不一致或耍两面手法。

【第5句】:【八十妈妈休误上门生意】(惯)比喻切不可放过送上门来的好事或机会。

【第6句】:【先到长安为君,后到长安为臣】(谚)长安:汉.唐帝王古都。在政权争夺的年代,谁先占领都城的就是君,后到的就称臣。指凡事有个先来后到,后到者要让先来者。

【第7句】:【尖底瓮儿——一撞便倒】(歇)本指尖底的瓮不稳,撞一下就倒;转以形容立足不稳或虚弱不堪,禁不住碰撞。

【第8句】:【老和尚念经——过一天算一天】(歇)指得过且过,敷衍地过日子。

【第9句】:【猢狲入布袋】(惯)猢狲:猴子。 比喻行动不自由,受约束。

【第10句】:【上命差遣,盖不由己】(谚)上命:上级的命令。差(chai)遣:派遣。受到上级的派遣,行动由不得自己。指奉命令做事,执行人不担干系。 也作上命公差,概不由己。 受人差遣,概不由己。

【第11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释义:朱:朱红。接近好的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的可以使人变坏。 例句:我们研究外国文学的,整天接触外国的东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注意世界观的改造,很容易接受外国的影响。

【第12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惯)指不作任何反抗。

【第13句】:【鸟无头不飞】 释义:比喻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领头的人。参见“蛇无头而不行”、“人无头不行,乌无翅不腾”。 例句:“鸟无头不飞,你这扶梢的不在,他们都不敢当家。”

【第14句】:【热汤泼老鼠——一窝儿都完蛋】见“滚汤泼老鼠——一窝都是死”。

【第15句】:【天早锄田,雨涝浇园】(谚)指天越旱越要加紧锄田,因为锄田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雨越涝越要加紧浇园,因为雨后浇井水,能改善地面水质状况。 也作天旱不误锄田,天涝不误浇园。 天旱不忘锄田,雨涝不忘浇园。

【第16句】:【伤不了筋,动不了骨】(惯)指不会受到什么损伤或损失。

【第17句】:【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惯)指生下来就是这样,难以改变。 也作生就了的骨头长就了的肉。 生就的骨头。

【第18句】:【女儿不断娘家路】(谚)指出嫁的女儿不会中断与生身父母及兄弟们的亲密关系。

【第19句】:【刑伤过犯,终身之玷】(谚)玷(dian):玉上的斑点。指人一旦触犯法律,受到刑法的制裁,就成了终身洗刷不净的污点。

【第20句】:【看得破,忍不过】 释义:能把事情看透,但感情上忍受不住。 例句:“看得破,忍不过。九兄,你只细细地体会我这六个字去,便晓得我心里的苦楚了!”

【第21句】:【卧土打井,立土打穿】(谚)卧土:土层是卧茬的。立土:土层是竖茬的。指卧土层打井,井壁坚实,不会塌方;立土层打穿,穿洞密实,经久耐住。

【第22句】:【一个鼓槌打不响】 释义:只有鼓槌没有鼓是打不响的。比喻一个人支配不开,指挥不灵。 例句:郭全海在农会里,光一个鼓槌打不响,心里越着急,越好上火,他跟一个小组长干了一仗。

【第23句】:【抓着葫芦当瓢打】 释义:比喻不弄清是非曲直,责罚错了对象。 例句:人家周王村霍家寨的人都在那里,怎么是我带头起哄?冤有头,债有主,我抓着葫芦当瓢打,昧了良心瞎了眼!

【第24句】:【城隍庙里的菩萨——人造的】(歇)造:本指塑造,转指捏造、编造。指某些话语或事情是人编造出来的。

【第25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第26句】:【衙门的钱,下水的船】(谚)下水的船:顺水划行的船,非常快速。 进衙门打官司,花钱如顺水船一般容易。旧指打官司用钱多,穷人打不起官司。

【第27句】:【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谚)母牛再生母牛,三年之中就会繁殖成五头牛。指母牛的繁殖力很强。

【第28句】:【瞎子点灯——白费蜡】(歇)瞎子点上灯也还是看不见,白白浪费了蜡烛。比喻白费心机或白费力气。一说,“蜡”谐“啦”。 也作瞎子点灯——白费。 瞎子打灯笼——枉费一枝蜡。

【第29句】:【捡到筐里就是菜】见“搭在篮里便是菜,提在篮里便是蟹”。

【第30句】:【炒冷饭】 释义:比喻办事、说话重复过去的老一套,没有新内容。 例句:苦已经吃过了,现在生活蛮好了。讲良心话,阿英生活好,现在我的生活也不错,诉过去的苦派啥用场呢?还不是炒冷饭。

【第31句】:【堤外损失堤内补】(谚)堤:沿海、河、湖等的防水建筑物。指农作物要是在堤外受到损害的,就要在堤内设法得到补偿。比喻在这方面失去的,就要在那方面补起来,不使总体亏损。 也作“堤内损失堤外补”。

【第32句】:【宁挨杠子不挨针】(惯)杠子:较粗的棍子。宁肯挨棍打,也不肯被针扎。形容人不知轻重,不识好歹。

【第33句】:【人生能有几回搏】(谚)搏:拼搏。指人的生命有限,机遇不多,应该积极拼搏,成就事业。

【第34句】: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第35句】:【咬苦瓜尾巴】(惯)苦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长圆形或卵圆形,两头尖,表面有许多瘤状突起,味苦,可作蔬菜。形容痛苦难受。也比喻吃苦,过苦日子。

【第36句】:【急出来的主意,逼出来的祸】(谚)指人在急迫中容易想出应急的办法,在被逼到走投无路时容易发生祸端。

【第37句】:【后悔药没处买】(谚)指错误往往是一次性的,错误一旦成为事实,再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38句】:【小庙的神——没见过大香火】(歇)香火:迷信的人供佛敬神时点燃的香和灯火。比喻经历浅、见闻不广,未见过大世面。

【第39句】:【百灵鸟不忘树,梅花鹿不忘山】(谚)指百灵鸟不忘它生活着的树林,梅花鹿不忘它生活着的深山。 比喻人无论生活环境怎样变化,都绝不可忘本。

【第40句】:【家有黄金,外有斗秤】(谚)家里有多少金银,四邻八舍有斗有秤给你称量得一点儿不差。指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瞒不过邻里乡亲。 也作“家有黄金外有秤”。

【第41句】:【家和万事成】(谚)万事:各方面的事情。家庭和睦了,什么事都能办成。指家庭和睦是万事成功的条件。 也作家和万事兴。 家和万事安。

【第42句】:【打倒不如就倒】(谚)指与其被人打倒,还不如自己顺势倒下。借指凡事要顺应形势,灵活通变,不必自讨苦吃。

【第43句】:【打边鼓】见“敲边鼓”。

【第44句】:【虎大伤人】 释义:比喻坏人势力大了要伤害别人。 例句:这会儿这么由着大叔,将来“虎大伤人”,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第45句】:【瘪三】《现代汉语词典》对“瘪三”的注释是“上海人称城市中无正常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为瘪三,他们通常是极瘦的。” 到底“瘪三”一词从何而来?近年国内有些学者找出了根据,原来是较早接触洋文化的沪人,以英语拿来再创造的杰作。英文Penniless是“一分钱也没有”,清末被上海人音译成“毕的生”,后又将“毕的生”改称为中国风味的“瘪三”了。 上海人形容此类干瘪流浪男童,或辱骂猥琐偷摸之人,说声“瘪三”等于描绘了他的形态相貌,讥讽之意顿可意会,呼之欲出,妙不可言。在上海风行几年后,民国二十五年便被语言学家黎锦熙编纂的《国语词典》收入词条了。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评有些干部喜欢写谁都不爱看的蹩脚文章,称其谓“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加速了此词推广。

【第46句】:【乖气致戾,和气致祥】见“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第47句】:【低棋也有神仙着】(谚)着(zha。):下棋时走的一步棋。指低水平的棋手,偶尔也会走出一步极其高明的棋着。比喻平庸或愚笨的人,偶尔出言谋事也会有过人处。 也作“低棋阵里有高着”。

【第48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惯)程咬金:唐初大将,一些白话小说常常把他描写成鲁莽憨直的人,武艺虽不甚高强,但他的三板斧功夫,也能给对方造成威胁。比喻事情在进展中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人或事,造成干扰。 也作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半腰里杀出个程咬金。

【第49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惯)刀俎:古代切肉用的刀和砧板。比喻受人控制,任人宰割。

【第50句】:【饭越捎越少,话越捎越多】(谚)托人捎饭食,捎着吃着,越捎越少;托人捎话,捎着添着,越捎越多。 指传言会越传越多,越传越走样。

【第51句】:【冻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僧】(谚)僧:和尚。指葱耐冻,再冷的天气也冻不死;和尚可以四处化斋,当然不会饿死。

【第52句】:【心有灵犀一点通】 释义:灵犀:犀牛,传说它是灵异之兽,角内有白纹直通角的两头。比喻心意相通或心心相印。 例句:江汉说:“应该说,刘局长有指点,也有暗示,但是,只那么稍微的点一下子,你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第53句】:【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惯)形容孤苦无依,无人收留。 也作“大庙不收,小庙不要”。

【第54句】:【惊蛰一过,棉裤脱落】 释义:过了惊蛰,天气越来越暖和,该脱棉衣了。 例句:秋儿的娘呀!“惊蛰一过,棉裤脱落!”现在快清明了,还脱不下袍儿。这,莫非是又要和去年一样吗?

【第55句】:【黄牛过河各顾各,斑鸠上树各叫各】 释义:比喻只管自己,不管别人。 例句:当然嘛,没有相同的利害关系,当然只能是“黄牛过河各顾各,斑鸠上树各叫各”哕。

【第56句】:【家看女,村看男,露贫显富是孩子的脸】(谚)指家庭是否和睦、兴旺,从女人身上可以看出;村庄是否有生气,从男人的精神面貌上可以看出;家道是贫是富,从孩子的面颜上可以看出。

【第57句】:【顺竿儿爬】(惯)比喻顺着别人的意思说话、行事。 也作顺杆子往上爬。 顺梯子往上爬。

【第58句】:【三眼铳打兔子——没准】(歇)三眼铳:一种有三个枪眼的旧式火器,用于出殡时放礼炮。本指射击没有准确性,转指说话、办事没有目标,没个准头。 也作“三眼铳打兔子——没准头”。

【第59句】: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三天吃一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第60句】:【池里爬出来,再掉到井里】(惯)比喻刚摆脱灾难,又陷入另一场灾难之中。

【第61句】:【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释义:比喻不看外表或形式,而从实际效果判断好坏。“白猫黑猫”又作“黑猫白猫”。 例句:他自己也说不清,干脆挥挥手,装聋。而心里却自我安慰地说:“管他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第62句】:【马有失蹄,人有失足】(谚)失蹄:马在行进间腿蹄闪空。失足:失足落水,借指行为出错。马有失蹄的时候,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指人偶尔犯错是难免的。 也作马有前失,人有后悔。 马没有不打前失的,人没有不犯错误的。 人有失错,马有失蹄。

【第63句】:【无事而戚,谓之不祥】(谚)戚:忧愁哀伤。不祥:不吉利。指无缘无故地悲伤哀泣,是灾祸来临的不祥之兆。

【第64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释义:分分合合是人类社会的规律。比喻形势总有变化。 例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第65句】:【乌龙球】“乌龙球”指自进本方球门的球,特指足球等得分方式的球类比赛。 “乌龙球”源自英语,是音译。由香港球迷将其称为“乌龙球”。其实,它是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自有“乌龙”,有个成语叫“自摆乌龙”。它源于广东的一个民间传说:久旱之时,人们祈求青龙降下甘露,以滋润万物。谁知青龙未至,乌龙现身,反而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摆乌龙”引用到足球赛场上,指本方球员误将球弄人自家大门,不仅不得分,反而失分,这与民间的传说主旨十分吻合。香港又属粤语方言,从语言的角度说,粤语“乌龙”有搞错、糊涂等意思,自此,“乌龙球”便流行起来。

【第66句】:【见怪不怪,其怪自坏】(谚)见到怪异的现象,不觉得它怪异,这怪异就会自己消失。指怪异现象的产生,往往由于人认识上的错觉,一旦恢复正常,怪异便不复存在。 也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第67句】:【西瓜系在鳖腿上——滚不了西瓜,也跑不了鳖】(歇)比喻彼此利害攸关,谁也无法摆脱掉谁。常用于讥讽。

【第68句】:【人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谚)指人能因为技不如人而感到羞愧,才会深感自己的技艺不高,需要更加刻苦地磨练。

【第69句】:【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惯)指说得十分动人,其实做不到或不想去做。

【第70句】:【不听老人言,祸患在眼前】 释义:不听老年人的话,横祸就会到来。因为年老人阅历广,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话是经验之谈。 例句:这可好,闹出毛病来没有?不听老人言,祸患在眼前!这简直把祁家的脸丢透了。

【第71句】: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第72句】:【忍为高,和为贵】(谚)指忍让是处事的高招,和气是为人的法宝。 也作“忍为宝,和为贵”。

【第73句】:【绳从细处断】见“麻绳单从细处断”。

【第74句】:【弓是弯的,理是直的】(谚)弓不弯,射不出箭;理不直,说不服人。 指道理不怕反复辩论,越辩理越明。也指真理是不容歪曲的。

【第75句】:【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义:冰是由水冻成的,但是比水凉;青颜色是从蓼蓝提取的,但是比蓼蓝的颜色深。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 例句:对我这老一代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你们年轻一代应该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76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惯)萧何:汉高祖刘邦的开国丞相,曾辅佐刘邦起义,并举荐韩信为大将军,刘邦定天下后,韩信被告谋反,萧何又设计除掉韩信。比喻成事与坏事都是由同一个人造成的。

【第77句】:【开倒车】(惯)比喻逆潮流而动,向后倒退。

【第78句】:【把送殡的埋在坟里】(惯)送殡的:送葬时陪送灵柩到坟地的人。 比喻伤害了好心帮忙的人。

【第79句】:【肥水不流外人田】(谚)指肥水只许浇灌自己的田地,不可外流。泛指一切利益只能方便自家,不可让给外人。 也作肥水不落外人田。 肥水不外流。

【第80句】:【羊屎不搓——个个团】(歇)团:本指圆形的,转指圆滑。指每个人都很狡猾。

【第81句】:【的】“的”本是助词,不和其他词语结合无意。这里讲的“的”,已经在20世纪初左右升任成名词了。 这个“的”字,源于“的士”,其发音也发生了变化,发“di”音。它是“的士”的简化,港语用于计程车(内地叫出租汽车)的音译之字。内地人先是将“的士”拿去照用,能彰显特殊的时髦就行了。接着,令香港人吃惊的“打的”(乘坐的士)发明出来,而且传遍全国。可见“打”字的特殊功能,一有机会就“打”一下,不仅打醋、打酱油、打酒、打电话,这不,又开始“打的”了。 开“的士”的人,被人们称作“的哥”、“的姐”,这新名词传播速度也颇快,人们兴致勃勃地使用时,又创造了“的士”的不同分类简称呢。他们把充当“的t”的小型客车起名“面的”(意思是面包车的士);内地还有摩托车载人的收费服务,被人们称为“摩的”;自行车载客收费服务也开始叫“单的”了。面包车称“的”还接近“的士”,摩托车、白行车称“的”也真的是太绝妙了,发明者是太有才了。

【第82句】:【空手捞白鱼】(惯)比喻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得到好处。

【第83句】:【轻敌者必败】(谚)指轻视对手,必定会招致失败。

【第84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歇)司马昭:三国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的儿子,魏帝曹髦在位时专国政,企图谋取帝位。路人:行路的人。指野心勃勃,世人共知。 也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85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惯)指争执双方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

【第86句】:【郑板桥的竹子能碰死家雀】(谚)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兰竹。指郑板桥画的竹子可以乱真。

【第87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谚)杀了人的,要以命相抵;欠人账的,要还清债务。指欠命债的拿命偿,欠财债的拿钱还,欠偿相当,这是常理,也是律条。 也作杀人偿命,借债还钱。 杀人者偿命,欠债者还钱。

【第88句】:【重孙有理告太公】(谚)重孙:孙子的儿子。太公:曾祖父。只要占着理,重孙也可状告太公。指理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有理不在辈分大小。

【第89句】:【卖关子】“卖关子”比喻说话做事在紧要的时候故弄玄虚,使对方着急,引而不发。说书艺人最讲究“卖关子”,每次总在说到重要关节的地方停下来,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给听众制造悬念,吊足听众胃口,借以吸引听众接着下次再听。那么,“关子”是什么呢?它来自哪里? 宋代时,关子通常指会计、贸易、税收、开垦土地的凭证,或者空白执照。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载:“宣和间,亲王公主及他近属戚里入宫,辄得金带关子。得者旋填名卖之,价五百千。虽卒伍屠酤,自一命以上皆可得。”据此可知,还种关子作为提取金带的凭证,到北宋末年已成为可以买卖转让的票据了。到了南宋,政府印制的一种纸币就叫“关子”。根据《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婺州出于筹措军费的目的而印造了一种“关子”。商人用现钱在婺州换取关子,然后到设在临安的榷货务兑换铜钱或者盐引(取盐凭证)、茶引(取茶凭证)等,可见这种关子有交易凭证的职能。 今天我们所说的关子,已经离它的本义相去甚远了,但仍然保留了“有卖点”这个相似之处。

【第90句】:【家有一老,黄金活宝】(谚)家里有一位老人坐阵,抵得许多金银财宝。指老人生活经验丰富,是家庭极为宝贵的财富。 也作家里有一老,炕头坐活宝。 家有老,是个宝。

【第91句】:【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歇)扎猛子:游泳时头朝下扎到水里。讥讽人缺乏自知之明,不晓得风险有多大。

【第92句】:【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惯)指不说还好,说出来的事情令人大吃一惊。

【第93句】:【鬼子】中国人为什么把侵略我国的日本兵叫做“日本鬼子”,把侵略朝鲜的美国兵叫“美国鬼子”,把“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外国军队称作“洋鬼子”。有人说“鬼”在我国是丑恶的形象,当年的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作恶多端且面目丑陋,故被称为“鬼子”。此说可以理解,因为侵略确实可恨。但为什么不用“魔”、“妖”、“怪”来形容侵略者呢?因为魔、妖、怪这些词代替不了“鬼”的原意。 分析起来,“子”字是各种称呼之后的词尾,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靶子”、“炉子”甚至“驴子”等,它不同于敬辞的“子”。关键是对于“鬼”字的理解。许多古代文献资料都记载,“鬼”,多指“远国蛮夷”或“异族外国”之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引《仓颉篇》日:“鬼,远也。”毛传日:“鬼方,远方也。”朱熹集注:“鬼方.远夷之国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鬼方本远方之通称,故凡西方、北方之远国可通称鬼方。”张铣注:“鬼方,蛮夷远国也。”古人泛称远方之国为“鬼方”,称远方之国的人为“鬼子”,自然为题中之意。汉语常以“洋”字表示外来事物,如“洋火”、“洋枪”、“洋油”、“洋钉”等等,“洋”与“鬼”连用,当为同义复用,所以“洋鬼子”即“鬼子”。 这样解释“鬼子”,太便宜了侵略者,有伤国人感情,既然“鬼子”干尽坏事,确实恶魔,中国人恨之,视侵略者为“魔鬼”,恰如其分。 所以,以上两种理解合起来才更全面、更贴切,远方的“鬼”与魔鬼的“鬼”同音同字,“鬼子”是来自远方的魔鬼。

【第94句】:【中流失船,一壶千金】(谚)中流:河流的中心处。壶:葫芦,浮水的救命工具。船行到河中间失了事,此时的一个葫芦就有千金的价值。指物品的价值不固定,急用时价值就高。

【第95句】:【小巫见大巫】“小巫见大巫”原意是小巫师遇到了大巫师,相形见绌,功力法术都无可施展。现在常用于比喻两者相比,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 大家在运用此语时,一般带有讽刺或诙谐意味。 此语出自《三国志·吴志》注引的《吴书》。原文说:“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可见,古代本事不大的小巫见到神通广大的大巫时有出丑,造就了此语。小巫见大巫,有班门弄斧、关门舞刀之尴尬。 古代的“巫”和“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郎中为人看病,常伴有求神祈福、烧香念咒等巫术。小巫则只会装神弄鬼,拿一些符咒香灰给人“医病”;大巫则确有真本领,除了有时也有拜神驱魔举措之外,更重要的是还真正诊脉问病开药方治疗。病人得益于大巫,当然绝非小巫可比了。因此,小巫见大巫,必然灰溜溜神气全无啦。 古代医学不断进步,逐渐巫医分家,中医学脱离巫术,成为为人类做出辉煌贡献的骄人学科。然而,现在还有巫婆躲在偏僻之地装神弄鬼,看来真是怕见“大巫”呢。

【第96句】:【同甘苦,共患难】(惯)指共同分享幸福,共同承受困苦与灾难。

【第97句】:【八人轿也抬不出去】(惯)形容人心意坚决或地位稳固。 也作“八抬大轿也抬不动”。

【第98句】:【怨废亲,怒废礼】(谚)怨恨时会不给亲友留情面,发怒时顾不得仪表礼节。指怨怒时会因一时感情冲动而失去应有的理智。

【第99句】:【一棵树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 释义:比喻一个人力量单薄,办不成大事情。 例句:韦步平抬头,瞅他片刻才说:“一棵树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一个入成不了队伍,要干还得联合更多的弟兄才行。”

17208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