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公众号2024排名榜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乌龟进了瓮】(惯)比喻陷入绝境。

【第2句】:只可劝人家圆,不可劝人家离。

【第3句】:【打鱼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打猎的人不怕虎豹豺狼】 释义:比喻不怕艰险,不畏强敌。 例句:我不止一次对你说过,打鱼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打猎的人不怕虎豹豺狼。为了消灭你们这些杀人强盗。夺取革命最后胜利,我们随时都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

【第4句】:【成大事者不惜小费】(谚)小费:微小的开支。指要办成大事,就不能在小利上斤斤计较。

【第5句】:【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谚)做了好事,人们并不留意,也不传播;出了丑事,人们特别好奇,也就传播得又快又远。偏指坏消息往往传得飞快。 也作好事不出名,歹事瞒不住。 好事不出门,坏事一溜风。

【第6句】:【一蟹不如一蟹】(惯)比喻一个不如一个。

【第7句】:【兵贵神速】(谚)神速:人们料想不到的快速。指行军用兵,贵在行动极其迅速。

【第8句】:【不是撑船手,休来弄竹竿】(谚)竹竿:撑船的篙多使用长竹竿。不会撑船,就不要去摆弄篙竿。指不是行内人,就不要强装内行。也指凡事与己无关的,不要硬插手。 也作“不是撑船手,莫去摸篙杆”。

【第9句】:【捕得老鼠,打破油瓮】(惯)瓮:缸。比喻因小失大。

【第10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释义:形容实现了渴望已久的事或不期而遇的欢乐。 例句:骆宏勋听得,举目一观,正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第11句】:【吃虱子,留大腿】 释义:比喻过分吝啬。 例句:原来李克用是吃虱子留大腿的人。因见白娘子容貌,设此一计,大排筵席。

【第12句】:【两斗皆仇,两和皆友】(谚)双方互相争斗,便成了不解的仇家;双方互相体谅,便成了相好的朋友。 指人际间的关系,应当是化敌为友,增强友谊。

【第13句】:【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 释义:比喻能真正解决问题症结,才是有用的。 例句:小梅想了半天,皱着眉头说:“唉,这个人,真拿他没办法!”双喜给她鼓劲儿,笑着说:“能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呢。”

【第14句】:【小子不吃十年闲饭】见“男孩子不吃十年闲饭”。

【第15句】:【脑袋上没疤拉,屁股上没疖子】(惯)比喻没有辫子可抓,没有短处可指摘。

【第16句】:【拿着银碗讨饭吃】(惯)比喻自己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利用,却伸手乞求别人施舍。 也作“捧着金碗讨饭吃”。

【第17句】:【一石激起千层浪】(惯)比喻某种言论或行动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反响。

【第18句】:【鸡儿不吃无工之食】(谚)鸡不白吃食。公鸡吃食会报晓,母鸡吃食会下蛋。借指人不应白得人家的好处,要注意回报人家。

【第19句】:【水过地皮湿】 释义:比喻搞得不深不透,走过场。也指从中捞取好处。 例句:再说,咱这游击运动,应该是从零星的行动,到大规模的军事运动,再全面地起义。不能一下子轰起来,一下子又散了,水过地皮湿。

【第20句】:【凡事只因忙里错】(谚)凡事出差错,总是由于忙乱造成的。指做事务必从容持重,越忙越要谨慎细心。

【第21句】:【记吃不记打】(惯)斥责人不接受教训,只记得好处而忘了受罪的时候。

【第22句】:【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谚)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晚为元宵节,也称灯节。今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要是云层遮住月亮,明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就要下雪。指中秋节和元宵节的云雨天气是相互关联的。

【第23句】:【一镐头刨出个金窖】(惯)比喻一下子获得大量钱财。

【第24句】:【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 释义:说明亲身经历过才有体会。 例句:这六十一户一成立起家属小组,样样事都走在前头。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他们受过大苦,翻过身来也懂得今天的甜,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第25句】:【不透风的墙是没有的】见“没有不透风的墙”。

【第26句】:【上马金,下马银】(惯)上马给金子,下马给银子。1形容招待非常热情或待遇十分优厚。2形容家境很富有。 也作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 上马一锭金,下马一锭银。 上马提金,下马提银。

【第27句】:【打碎的盘子敲烂的碗】 释义:比喻关系彻底破裂,不可挽回。 例句:她冷笑一声,说:“你别做梦挖元宝,想偏心啦!咱们是打碎的盘子敲烂的碗,扔到坑里,撒在道上,你拣不回来,也对不到一块儿。”

【第28句】:【矮子登楼梯——步步高升】(歇)喻境况、生活等一天比一天好,或地位、职位不断提高。

【第29句】:【水流万转,终归大海】 释义:比喻迟早归到某处去或要走某一条路。 例句:这条江,水流万转,终归大海。你看,这条江浩浩荡荡,但它是由上百条河,上千条溪涧,上万孔山泉汇流成的!

【第30句】:【天下人管天下事】(谚)人世间的事情,就该由人世间的人去管。指对社会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人人都有权过问,有权管理。

【第31句】:【困龙得水,拨云见日】(惯)比喻在困境中得到了救助。

【第32句】:【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惯)比喻既要人好或事情做得好,又不愿付出相应的代价。

【第33句】:【哑姑姑做梦——谁醒谁知】(歇)指某事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别人都不会知道。

【第34句】:【东场搬到西场,也要三日饭粮】(谚)从东边场地搬家到西边场地,也得要耗费几天的饭粮。指凡搬动一次,总得有不少的耗费。劝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第35句】:【卖金须是买金人】(谚)指卖金子的必须有买金子人的经验和眼光,这样,宝物就能归入懂宝人的手里,不至于明珠暗投。 也作“卖金须向识金家”。

【第36句】:【认理不认人】(惯)指办事公正,不讲私情。

【第37句】:【热锅上的蚂蚁】 释义:形容焦急不安,慌乱不宁。 例句:瑞宣在院中走来走去,像个热锅上的蚂蚁。

【第38句】:【吃饭穿衣■家当】(谚)家当:家底。指平时吃什么档次的饭食,穿什么档次的衣服,都要根据家底的薄厚来决定。也泛指凡事要根据经济情况量力而行。

【第39句】:【十八层地狱】“十八层地狱”在民间广泛流传,恐怖吓人。传说生在世上作恶多端,死后便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它源自佛教。 “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人中国的。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思。“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为低劣痛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 十八层地狱的“层”不指空间的上下,而是时间和内容上,尤其指在时间上。十八层地狱是根据生前所犯罪行的轻重来决定受罪时间的长短。每一层地狱都比其前一层增加苦痛二十倍,受苦的时间增加一倍。 十八层地狱的名称和惩治对象如下:第一层:拔舌地狱。惩治挑拨离间、诽谤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辩和说谎骗人之人。 第二层:剪刀地狱。惩治唆使他人再嫁或为再嫁者牵线搭桥之人。 第三层:铁树地狱。惩治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 第四层:孽镜地狱。惩治在阳世间犯罪却不吐真情或走通门路之人。 第五层:蒸笼地狱。惩治说长道短、以讹传讹、陷害或诽谤他人之人。 第六层:铜柱地狱。惩治恶意纵火、毁灭罪证或报复害命之人。 第七层:刀山地狱。惩治亵读神灵者。 第八层:冰山地狱。惩治谋害亲夫、与人通奸、恶意堕胎的恶妇。 第九层:油锅地狱。惩治卖淫嫖娼、盗贼抢劫、欺善凌弱、拐骗妇女儿童、诬告诽谤、谋占财产和妻室之人。 第十层:牛坑地狱。惩治随意屠杀牲畜、杀戮罪重者。 第十一层:石压地狱。惩治将婴儿溺死、抛弃之人。 第十二层:舂臼地狱。惩治浪费粮食之人。 第十三层:血池地狱。惩治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门邪道之人。 第十四层:枉死地狱。惩治不珍惜生命之人。 第十五层:磔刑地狱。惩治挖坟掘墓之人。 第十六层:火山地狱。惩治损公肥私、行贿受贿、偷鸡摸狗、抢劫钱财、放火之人。 第十七层:石磨地狱。惩治糟蹋五谷、偷盗、贪官污吏、欺压百姓之人。 第十八层:刀锯地狱。惩治偷工减料、欺上瞒下、拐诱妇女儿童、买卖不公之人。

【第40句】:【老太婆缝补丁——纫针】(歇)纫:引线穿过针鼻儿,谐“认”。针:谐“真”。指做事严肃对待,毫不马虎。

【第41句】:【爷】“爷”是对祖父的称呼。也有方言指的是父亲。那么,一开始“爷”指的就是祖父吗? 最初,“爷”并非指祖父,而是指父亲,至今还有如此用法的影子。如现在“爷娘”连用,便是指“父母”,现在称“爷俩”,便是指父子。 古代,“爷”字写为“爺”。据查,出于南朝萧齐的《玉篇》最早收录此字,并解释说:“古俗称‘父’为‘筇’。”看来,“爷(筇)”字大约是南北朝时期的产物。不过,这个字不是凭空产生的。梁章钜《称谓录》云:“古人称父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汉语大字典》则认为,“耶”和“筇”是一对古今字,“爺”是后起的字形。“耶”字主要用为语气词,但同时代指父亲。东晋王羲之《告姜帖》云:“汝母子佳力?力不一一。耶告。”大约出于北魏的《木兰诗》云:“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正是基于这种用法,人们用形声方法造字,由“耶”造出“筇”字,用来代指父亲。 不过,此后“耶”字仍在不时使用。如杜甫《北征》诗云:“见耶北面啼,垢腻脚不袜。”大约是在宋元明清,“爺”字逐渐取代“耶”字,其意义也有所变化。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云:“祖日爺。”由此可见,至迟在明代“筇”字开始用来称呼祖父,直系亲属之间用字称呼清晰确定。

【第42句】:【刀尖上过日子】 释义:比喻在危险境况下生活,日子难熬。 例句:杏花!现在咱们是刀尖上过日子啊!你想的多么便宜呀!

【第43句】:【朝喂猫,夜喂狗】见“日饲猫,夜饲狗”。

【第44句】:【火锅】在当今的饮食活动中,火锅是最受人们青睐的饮食之一.最知名的火锅当属重庆火锅。 其实,火锅并不是近代人的创举,火锅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那时不叫火锅,而是叫温鼎(翻译成现代语其实就是火锅)。它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西周时得到发展。它们均属于小型鼎,有着使用方便、易于移动、边煮边食、可涮可食的特点。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各地的温鼎器型相差较大,有方形的,有圆形的,还有带托盘的。从火膛的位置看,有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尽管这些温鼎造型各有特色,但其功能都是一样的,都是用于筵席间加热食物。因为筵席是席地而宴,用当时的鼎加热食物,会烧坏筵席,所以,发明了温鼎,炭火不直接暴露在外,放在筵席上不会造成什么火光之灾。 商周时代的温鼎应该说是当代火锅的鼻祖,经过几千年的变迁,材料与外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功能本质却没有变,仍保留着原始的构造。拿出土的温鼎来涮羊肉,一样味美可口。但那是文物,价值昂贵,使不得。

【第45句】:【酒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 酒令由来已久,开始时是为了维护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又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现在有滴一滴罚三杯之说。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实行酒令的主要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 最能活跃气氛的是猜拳行令,俗称划拳。划法是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范围为十以内的数,并附加吉利语,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和相等,谁就算赢,输方喝酒。划拳时所喊数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且代表数字所用吉祥语也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一字有一条龙,一心敬,独占一;二字有哥俩好,两相好,多以“哥俩好”开局,所以不计输赢;三字有三星照,三结义,桃园三;四字有四喜财,四鸿喜,四喜;五字有五魁首(意为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部经典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六字有六六六,六六顺;七字有七个巧,七巧;八字有八大仙,八仙;九字有九连环,九重天;十字有满堂红,全来到,十全十美。

【第46句】:【春雨落地,草苗一块儿长】 释义:比喻各种力量同时兴起。 例句:人们全笑了,说:“不要紧。这叫春雨落地,草苗一块儿长,广大人民的抗日要求是很高的。明天高部长到那里去,整理整理就好了。”

【第47句】:【滚水烫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歇)螃蟹:也叫毛蟹,生长在淡水里。横行:本指螃蟹横着爬行,转指倚仗恶势力做坏事。比喻某种恶势力横行霸道的日子不会长久。

【第48句】:【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谚)直绳:木工赖以削直木材的墨线。 明证:确凿的证据。弯曲的木材最恨直绳,犯下重罪的人最恨明证。 指邪恶犯罪之人最怕公正的审判者铁证在手。

【第49句】:【人好不如家伙妙】(谚)家伙:工具的俗称。人再有能耐,也总比不上先进、得力的工具效果好。指要想提高效率,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改进机械工具。 也作人巧不如家什妙。 人快还要工具利。

【第50句】:【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歇)影戏人子:皮影戏中的人物。提醒人做事不要太露骨,免得被戳穿。

【第51句】:【靠大树草不沾霜】见“大树之下,草不沾霜”。

【第52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谚)苦中苦: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人上人:出类拔萃的人。指只有承受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才能出人头地。

【第53句】:【倒打一钉耙】(惯)比喻反咬一口。 也作倒打一耙。 倒打一棍。

【第54句】:【吃水不忘打井人】见“喝水的别忘了掏井的”。

【第55句】:【戴大帽子】(惯)比喻夸大别人的错误,给人加上不实的罪名。

【第56句】:【好马不吃回头草】(谚)比喻有志气的人一旦认定了方向,便一意向前,绝不中途反悔,走回头路。 也作好马不吃回头草,好汉不买后悔药。 好汉不走回头路,好马不吃回头草。

【第57句】:【拳不打少林,脚不踢武当】(谚)少林、武当为我国传统武术两大派系,少林派以拳功著称,武当派以腿功著称。指习武之人,不可和少林派比拳功,不可和武当派比腿功。

【第58句】:【猴子下井捞月亮,想得美,办不到】 释义:比喻空想,不能成为现实。 例句:“只怕是猴子下井捞月亮,想得美,办不到!”头人女儿一撇灰色小嘴,心想他多年来出生入死,非要当那空牌位的国王不可,不便当众使他泄气,只好暂且依顺着。

【第59句】:【百货中百客】(谚)指商店中的货物必须品种繁多,才能满足各方面顾客的需求。也泛指社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物类,都有各自不同的专门用项。

【第60句】:【太阳从西边出来】见“日头打西出来”。

【第61句】:【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惯)乔:假扮。乔家公:假冒的家长。指不管有没有关系,都要装出很亲的样子。讥讽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

【第62句】:【人不伤心不落泪】(谚)伤心:内心痛苦。指人痛哭落泪,是感情受到伤害的表现。

【第63句】:【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谚)指树根扎得深,树叶才能茂盛;树根扎得牢,树枝才能繁荣。比喻有了牢固的基础,才能有大的成就与发展。 也作“根深才会叶茂”。

【第64句】:【爹娘亲,娘舅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谚)娘舅:母亲的兄或弟,即舅父。指子女跟父母和娘舅的亲情,任何外力都不能隔断。 也作“娘舅亲,骨肉亲,打折骨头连着筋”。

【第65句】:【冻豆腐——难拌】(歇)拌:搅拌,谐“办”。指事情很难办,或问题不好处理。 也作“冻豆腐——拌不成”。

【第66句】:【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释义:王叔和:晋朝的医学家,著有《脉经》、《脉诀》。读医书,不如多在治病的实践中学习医术。 例句:“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不瞒太爷说,晚生在江湖上胡闹,不曾读过什么医书,却是看的症不少,近来蒙少爷的教训,才晓得书是该念的。

【第67句】:【哈叭狗带串铃——充大牲口】(歇)哈叭狗:也作哈巴狗,也叫巴儿狗、小叭儿狗,一种体小、腿短、毛长、供观赏的家养狗。串铃:成串的铃铛,挂在骡马等大牲口的脖子上。比喻冒充大人物。

【第68句】:【把眼药吃到肚里】 释义:眼药不能吃,比喻把事情搞错了。 例句:“有人说咱张献忠服输了,真想投降,这可是把眼药吃到肚里啦。”

【第69句】:【气大不养神】(谚)火气太大的人,很难保养精神。指养生贵在心平气和,不动肝火。 也作气大不养人。 气大伤身。

【第70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谚)山再高,总有人走的路;水再深,总有渡人的船。指上山有山路,渡水有水路,世上没有人走不通的路。

【第71句】:【让了甜桃,去寻酸李】 释义:比喻把好的让给别人,自己去找差的。 例句:“让了甜桃,去寻酸李。奴将你这定盘星儿错认了。”

【第72句】:【败家容易兴家难】(谚)败坏家业是很容易的,创建与振兴家业却是艰难的事。

【第73句】:【一点水一个泡】(惯)形容人说话不夸大也不缩小,诚实可靠。

【第74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释义:寓言故事:蚌张开蚌壳晒太阳,水鸟鹬见了用嘴啄它,蚌壳紧紧钳住了鹬的嘴,双方都不肯相让,结果,两个都被渔翁捉住了。故事载于《战国策·燕策》。比喻两方相争,让第三者得了好处。“渔翁”又作“渔人”。“相争”又作“相持”。 例句:那些地方官员都知道这个“活阎王”的厉害,谁敢说个不字!他们只得忍痛割爱,白吃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哑巴亏。

【第75句】:【八拜之交】现在的词义是结拜兄弟的铁哥们。源出两处。 一处是源自徽宗时期著名文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其中记载了“八拜之交”典故: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傲慢,决心给他点教训。 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等候多时后方出来接见。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这就是“八拜之交”的典故。 到后来,“八拜之交”成为了古人结拜兄弟的最重要礼仪,拜把子、认兄弟都要行八拜之礼。一般认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分别冲着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行礼。但据古书记载,“八拜之交”的头一拜是伯牙子期知音之交;第二拜廉颇蔺相如刎颈之交;第三拜陈重雷义胶漆之交;第四拜元伯巨卿鸡黍之交;第五拜角哀伯桃舍命之交;第六拜刘关张生死之交;第七拜夷吾叔牙管鲍交交;第八拜孔融祢衡忘年之交。拜的是八份感天动地的友情。 二处是“八拜之交”是以清初以来秘密会社“洪门”入会立誓的仪式。 入会之始,举行八拜之礼。一拜天为父,二拜地为母,三拜日为兄,四拜月为嫂,五拜五圣贤(即五个创会始祖),六拜万云龙,七拜众兄弟,八拜万年香。自此,“八拜之交”在江湖道上通行惯用。

【第76句】:【枪打出头鸟】(谚)猎枪首先打着的,是那探出头来的鸟。常比喻爱出风头、爱带头首倡的人,最容易首先受打击。

【第77句】:【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惯)三尸神:又叫三尸,道家称能在人体内作祟的一种神灵。七窍:指眼、鼻、口、耳。形容十分暴怒、着急、生气。 也作三尸神暴躁,七窍内生烟。 三尸暴跳,七窍生烟。

【第78句】:生戏熟唱,熟戏生唱。

【第79句】:【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此俗语初为“鸟瘦毛长,人穷志短”,比喻人到穷困之时,再也无计可施了。此典出自《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常言道‘鸟瘦毛长,人穷志短’,只得聚来十多个村童教书写仿,渐渐粗茶淡饭,习惯了,绝不想分外受用,又常被春儿数说,追思往事悔之无及。如此苦熬十五年。” 说的是扬州城外曹家庄有个富人的公子叫曹可成,人才出众,是个监生。 可他不会持家,挥金如土。他看上了本地妓女赵春儿,偷偷将父亲家产抵押换钱,用五百两银子为赵春儿赎身。曹父一死,债主逼债,把曹家田房尽行盘算光了。曹公子只得在坟堂安身。赵春儿看他可怜,与他些银子,他又被闲汉们哄骗一空。没得饭吃,他才想到“鸟瘦毛长,人穷志短”,只得聚童教书,换些粗茶淡饭……后赵春儿看他真有悔过之意,将埋藏在地下的千余银挖出供他求官。因他饱历世故,深知甘苦,宦声大振,直升知府,重整了曹家家业。

【第80句】:【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汉族的先民,经历夏商周三代长期发展,至春秋战国,已形成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尤其战国,七雄兼并,共称“渚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诸夏的事业,又出现了“秦人”的族称,直到汉代,匈奴、西域等处各民族,仍称中原人民为“秦人”。汉继秦而兴,巩固并发展了秦开创的统一国家,前后传四百余年。汉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民,逐渐的,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由上可见,汉族是因汉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复经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由于中国自秦汉以后,虽经过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多次反复,然而总趋势是越来越发展为更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形成汉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内在联系。汉族与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

【第81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惯)六路:指上、下、左、右、前、后。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眼界开阔,听觉灵敏。形容人机警灵敏,信息灵通,遇事能迅速作出反应。

【第82句】:【一根针没有两头利】 释义:比喻不能两头同时都顾到。例句:“一根针没有两头利。”何水生叹了口气,“唉,难呀,要呢给它拖,死花了许多劳力,翻不得身;不要呢,粮食过不去。”

【第83句】:【古庙前的旗杆——独一根】(歇)指只有一根。

【第84句】:【好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偏伴拙夫眠】见“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第85句】:【饶你奸似鬼,吃了洗脚水】(谚)饶:尽管。任凭你怎样奸猾,还是把人家的洗脚水当汤喝了。指阴谋计划得再好,或人再精明,也难免上当受骗。 也作饶你奸似鬼,也吃老娘洗脚水。 由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 随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

【第86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见“拼得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第87句】:【怀里揣着兔子】 释义:形容心跳不已,十分惊慌。 例句:怪不得这几天救济粮没人敢要了,怪不得老乡突然对我们“客气”起来……原来乡亲们怀里还揣着兔子哩!

【第88句】:【杀人倒落两把血】(惯)杀了人留下两手的血。比喻出了力,没得到好处,却惹来了是非和麻烦。 也作杀人赚了两手血。 杀人白落两手血。 杀人不成闹两把血。

【第89句】:【剪彩】现在,剪彩之风大时兴,小到店铺开张,大到国家重点工程奠基,都要剪彩;下到店铺老板,上到国家领导人,持刀剪彩。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剪彩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美国商人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新店开张前,清晨打开店门并横系一条布带。这样既可防止开张前被闲人闯入,又可引人注目,招徕顾客。布条取走,宣告商店正式开张。1912年有个叫威尔新的商人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市的华狄密镇开了一家大百货公司。按照传统风俗,清早便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等待正式开张的时刻。威尔斯十岁的小女孩牵着一条狗匆匆走出店门,无意中碰断了布条。顾客以为公司已经开张,于是蜂拥而人,争先恐后地购买货物,给开张之日迎来了大吉大利。后来竟在第二家百货公司开张时,有意让其幼女碰断布带,果然开张大吉。于是人们互相仿效,大为推广。后来,布条被五彩缤纷的彩带取而代之,人们在开张时刻用剪刀郑重地剪断彩带,“剪彩”因而得名。

【第90句】:【有志不在年高】 释义:人不在于年纪大小,贵在有志气。 例句: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

【第91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惯)指有什么贡献什么,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也作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有人的出入,有钱的出钱。

【第92句】:【绵里针,肉里剌】 释义:比喻外貌温和,内心刻毒。 例句:我还把他当好人看成。原来知人知面不知心,那里看人去。原来是个绵里针,肉里刺的货,还不知背地在汉子表层跟前架的甚么舌儿哩(《金瓶梅词话》五一回)。

【第93句】:【耳根不得清静】(惯)形容经常被别人批评、唠叨或指责。也指外界声音嘈杂,使人不得清静。

【第94句】:【盲人骑瞎马】这句俗语形容有的人做事情莽撞,不计后果,不做调查研究,乱闯瞎撞,以致碰壁,非常危险。那么,真有盲人骑瞎马的事情吗?一般不会,它源于“危语”游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复作危语。桓日:‘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日:‘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日:‘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从上面的晋朝画家顾恺之和南郡公桓玄、荆州刺史殷仲堪做的“危语”游戏中,我们了解到:盲人骑瞎马,并不是双目失明的人骑着瞎马,而是从一个参军的口里演变出来的。以上危语,全是极端,世上没有一件他们所言之事,全是开玩笑(游戏娱乐)。

【第95句】:【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谚)酒本身并无醉人之意,是人贪杯自醉;女子本身并无迷人之意,是人贪色自迷。指贪酒贪色,纵欲伤身,责任全在人不能自控,而不在酒色本身。 也作“酒不醉人人醉酒”。

【第96句】:【力大压百艺】(谚)百艺:各种各样的武术竞技。指在武术比赛中,只要力气大,就可战胜其他对手,压倒一切人。

【第97句】:【开绿灯】 释义:交通信号中,绿灯表示准许通行。比喻让通过。 例句:有人反对,认为小说已经“过时”,有人认为作者没有给读者指路,作品有缺点。争论不休之后,终于给小说开了绿灯。

【第98句】:【半夜鸡叫】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半夜鸡叫》,说的是地主周扒皮为使长工们多干活,半夜起来学鸡叫的故事。好像“半夜呜叫”是周扒皮发明的,其实不然,他已经晚了两千多年。 在战国时代中国著名的函谷关,每天清晨开关的时间都以鸡叫为准。据史书记载,齐国贵族孟尝君落魄从秦国逃出来的时候,正是半夜间路过函谷关,关门紧闭,他担心后面有追兵,心里特别着急害怕。他门下的食客中有一个人会口技,情急之下当即学鸡叫,这一叫引来了周围雄鸡都叫了起来,于是骗开了关门,使孟尝君得以逃出险境。这才是中国“半夜鸡叫”第一叫。 在这里不免介绍一下“鸡叫”的起源。传说古时候在中国东南方有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很大的树叫“桃都”,桃树枝长达三千里,树枝上有“天鸡”。每当日出时,阳光照满桃树,这时天鸡就开始啼叫,天下所有的鸡都随着叫了起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里就有歌颂“天鸡”的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自此,雄鸡随天鸡开始五更时分报时,遂有“鸡司晨,狗守夜”之说。

【第99句】:【粪桶改水桶——臭气还在】(歇)责骂或讥讽人身上的坏毛病、坏习气还没有改掉。

17218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