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百家号动态经典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炒冷饭】(惯)比喻说话或做事重复过去的一套,没有新的内容。

【第2句】:【抓把柄】(惯)比喻抓住可以对人进行要挟、攻击的过失、错误等。

【第3句】:【二月间的桃子——不熟】(歇)本指桃子尚未成熟,转指对人或事物不熟悉。

【第4句】:【笛子吹走了调,并不比木鱼好听】 释义:比喻好话说过头并不好,要实事求是。 例句:乱捧场没啥意思。笛子吹走了调,并不比木鱼好听。表扬也要注意分寸。

【第5句】:【严师出高徒】(谚)师傅教导严格,学徒才能获得高超的技艺。指学徒的高水平,离不开师傅的严格教导。

【第6句】:【独龙难斗群蛇,双拳难敌四手】 释义:比喻一个人势孤力单,再勇猛,有本事,也敌不过两个人或一群人。 例句:他叹了口气,像是替徐东来解围似的,对大家说道:“唉!俗话说:‘独龙难斗群蛇,双拳难敌四手。’他,只有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哩!”

【第7句】: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第8句】:【豁唇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亏就在嘴头子上】(歇)豁唇:唇裂,上唇直着裂开。指入吃亏是因说话不注意。

【第9句】:【杨令公的儿子——一个赛过一个】(歇)杨令公:对北宋名将杨继业的誉称,相传他有七个儿子,一个比一个英勇善战。指一个更比一个强。常用于赞美。

【第10句】:【摆迷魂阵】(惯)比喻设下迷惑对方的计谋、圈套。

【第11句】:【不施万丈深潭计,怎得鳌鱼上钓钩】(谚)鳌:海里的大龟。指不施展奇特的计谋,就不能钓来大海底层的鳌鱼。比喻要想使有本事的人中圈套,就得采取非常手段。

【第12句】:【黄梅雨未过,冬青花未破。冬青花已开,黄梅雨不来】 释义:冬青:常绿乔木,夏季开花,花小呈淡紫红色。在黄梅雨时节,冬青树一般不会开花;如果开花,便是旱象的征兆,黄梅雨便停止。 例句:冬青花占水旱。谚云:“黄梅雨未过,冬青花未破。冬青花已开,黄梅雨不来。”

【第13句】:【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惯)形容弓弦拉得足,射出的箭又快又多。

【第14句】:【一日两,两日三】(惯)指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指日积月累。

【第15句】:【五心不做主】(惯)五心:内心。 指心里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办才好。

【第16句】:【鹅吃砻糠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歇)砻糠:稻谷砻过后脱下的外壳。指人各有自己的福分。

【第17句】:【花绸子上绣牡丹——锦上添花】(歇)比喻好上加好。

【第18句】:【黄连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谚)黄连:常用中药,味苦。人参:滋补品。黄连味苦而普通,即使救活人命,人们也不认为它有功;人参滋补而贵重,即使吃死人,人们也不相信它是凶手。指人们往往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真相,甚至认不准功过是非。

【第19句】:【一个女婿半拉儿】民间有一俗语,叫“一个女婿半拉儿”,它源自唐朝。 在中国古代,朝廷为了巩固其统治,常采用“和亲”的办法,即把公主远嫁番邦,结为亲家,以避战争。唐朝尤为突出。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大唐帝国经济文化繁荣,为边疆各族人民所仰慕。开明的唐太宗又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被全国各族人民拥戴为“天可汗”。当时,少数民族酋长都以娶唐朝公主为荣,唐太宗也以许配公主作为密切民族关系的纽带。 公元788年,唐德宗以咸安公主嫁回纥可汗。回纥可汗恭敬地回信说:“昔为兄弟,今婿称半子也。陛正若西戌,子请以兵除之。” “婿称半子”说法一出,立刻被人们接受。不久,刘禹锡作文引用说:“乃命长嗣,为君半子。”“一个女婿半拉儿”的俗语原来是历史上民族团结的产物。 不过,时至今日,此说有些过时,国家提倡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已占到家庭的绝大多数,生儿生女已不再计较了。

【第20句】:【海深不为深,友情第一深】 释义:比喻友情比海深。 例句:钱万利说:“海深不为深,友情第一深嘛!为人虚虚假假的不够朋友,咱一见面,我就知你这人很实在。”

【第21句】:【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破】(歇)用纸糊成的灯笼经不起一戳。 形容人或某种势力十分虚弱,不堪一击。 也作“纸扎的灯笼——一戳就破”。

【第22句】:【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源自十八般兵器,多出自文学作品,形容某人武艺高强。最早见于南宋永嘉戏文《张协状元》:“十八般武艺都不会,只有白厮打。”元代关汉卿杂剧《五侯宴》:“孩儿十八岁也,学成十八般武艺。”可见最迟到元代,南北都已通用“十八般武艺”一词。但其包括的内容有各种说法。《水浒传》称十八般兵器是:矛、锤、棒、弓、努、铳、鞭、简、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枪、权。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说是:弓、弩、枪、刃、剑、矛、盾、斧、钺、戟、鞭、简、挝、殳、叉、爬头、锦绳套索、白打(徒手搏斗)。清代有两种并存的说法,一说为矛、锤、弓、铳、弩、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一说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锤、殳、叉、爬头、锦绳套索、白打。 还有九长九短的说法。九长是:枪、戟、棍、钺、叉、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皆因出自小说家之口,可谓五花八门,没有定说,以上诸说,可互相参照。也可理解为武艺精通,样样皆能。

【第23句】:【揭盖子】(惯)比喻把掩盖着的矛盾、问题揭露出来。

【第24句】:【作筏子】见“扎筏子”。

【第25句】:【打平火】(惯)指大家凑在一起吃喝,费用分摊。 也作打平和儿。 打平伙。 打并伙。

【第26句】:【三国归司马】 释义:司马:指司马懿,原为曹魏政权的掌握军权的大臣,后来发动了一次政变,诛灭了政敌,独掌曹魏政权。比喻东西落在一个人手中。 例句:这样,两个弟妇一改嫁,阿狮三碗倒成一锅,“三国归司马”了。

【第27句】:【书生治兵,十城九空】(谚)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战经验的人领兵作战,十座城池就有九座守不住。指书生领兵打仗,非遭惨败不可。

【第28句】:【过了芒种,不能强种】 释义: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6日前后。大田作物要在芒种以前播种完,芒种以后不宜再播种。 例句:俗话说:过了芒种,不能强种。谷雨思寻了一下,才说:“离芒种只有五、六天了……可我寻思,强种也得种呀!决不能坐等国家支援!”

【第29句】:【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谚)树:栽种,培植。指作一年打算的,最好种谷,当年就可收益;作十年打算的,最好栽树,十年就可成材。

【第30句】:【属刺猬的——捧不得也打不得】(歇)刺猬:哺乳动物,身上有硬刺。 形容很难对付,软硬都不行。

【第31句】:【唱双簧】(惯)双簧:曲艺的一种,一人在前表演动作,另一人躲在他后面说唱。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一人公开出面,一人幕后指挥。

【第32句】:【烧高香】(惯)1指求神佛保佑。 2指心存感激之情。3指送礼。

【第33句】:【爹死娘嫁人——各人管各人】(歇)指各人自己管自己,各走各的路。 也作“爹走娘嫁人——各人管各人”。

【第34句】:【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味名贵的中草药。它的名字听起来挺古怪,它到底是虫还是草?1723年,法国人巴拉南在中国发现了冬虫夏草,把它介绍给了世界。1842年,真菌学家伯克利初步弄清楚了这个怪东西的真面目,发现它是一种叫虫草菌的子囊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虫上形成的。 蝙蝠蛾在冬天到来时,把虫卵产在土里,一个月以后就差不多孵化成一条条胖胖的幼虫。这时候,早在一旁等候多时的一种叫虫草的真菌便使劲往幼虫的体内钻,开始专门吸取幼虫体内的营养。于是,整个冬天,幼虫体内都有这种寄生菌大量繁殖,使幼虫体内充满菌丝。等到第二年的5—7月,幼虫早已死亡,这种寄生菌就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在虫体顶部长出了3~5厘米,甚至10厘米的“草”,这“草”粗0.4—0.7厘米。这时候的虫体像三眼老蚕,外表深黄色,粗糙,背部有不少皱纹,腹部还有8对足,其中中部的4对足最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冬天看它是虫,夏天看它是草,人们也因此给它起了个“冬虫夏草”的怪名字。 冬虫变草虽然可以说是虫和草的结合体,却既不属于虫,也不属于草,它是一种菌藻类生物,大多分布在中国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区。冬虫夏草除含有对人体非常有益的虫草酸外,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所以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最近由于商家炒作,身价蹿升,直逼黄金。

【第35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释义:比喻只要诚心诚意去做,就一定会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也比喻对人真诚,能产生极大的感动力。 例句:这是个父母不肯许的。又有一个父母许了又悔的,也弄得死了活转来。 一念坚贞,终成夫妇。留下一段佳话,名日《秋千会记》。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36句】:【拿屁股当脸】(惯)骂人不知有羞耻之心。

【第37句】:【被窝里不见了针,不是婆婆就是孙】 释义:不是你,就是他,不会是外人。 例句:咱看事情总得闹个水落石出,被窝里不见了针,不是婆婆就是孙,咱村上会写字的人,掰着脚趾头数得清的,把笔迹拿来对对,不一下就明白了吗?

【第38句】:【树不成林怕大风】(谚)树木如果不能形成森林,孤孤单单,就最怕狂风袭击。比喻人如果不团结成坚强的群体,就无力抗击天灾人祸。

【第39句】:【一着不到处,满盘俱是空】(谚)一着:一步棋。关键时刻一步棋不到位,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比喻在事情的主要环节中,稍有差错就形成无法挽回的失败。 也作一着错,满盘输。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第40句】:【得志猫儿雄似虎,败翎鹦鹉不如鸡】(谚)得志:得意,实现心愿。 指猫儿得志时,像老虎一样神气;鹦鹉落了毛时,比鸡的样子还难看。比喻小人得志时往往忘乎所以,英雄落魄时也难免受欺。 也作得志犬猫强似虎,失时鸾凤不如鸡。 得胜狸猫强似虎,及时鸦鹊便欺雕。

【第41句】:【击鼓鸣冤】“击鼓鸣冤”是戏曲和影视中常见的情节,击鼓者常能鸣冤,所以观众津津乐道。它出自何处,真的一击就灵吗? “击鼓鸣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在尧舜之时,就已出现了“敢谏之鼓”。周代时,出现“路鼓”,并有官员守护,供百姓击鼓申冤。古代帝王为了表示乐于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会在朝堂外面悬挂一张大鼓,允许臣民击鼓上闻,这面大鼓因为有“用下达上而施于朝”的作用而被称为“登闻鼓”。 晋代以后,朝廷设置登闻鼓成为一种制度。宋、元、明、清等朝代还设有登闻鼓院或鼓厅,以受理四方吏民申讼为主要任务。登闻鼓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案件直达圣听,直接由最高司法机关裁决。《唐律疏议·斗讼》中记载:“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君神道表》中也说:“有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可见,击鼓鸣冤使不少案件得以平反。最有名的是南朝梁天监年间中,吉翂的父亲被人诬陷入狱,被判死罪。年仅十五岁的吉扮“挝登闻鼓,乞代父命”,梁武帝萧衍听到后非常感动,“乃宥其父”(《梁书·吉翂传》。 可到了宋代,皇帝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认为击鼓鸣冤破坏安定团结,因此对百姓击鼓鸣冤作了许多限制,使击鼓鸣冤出现了大倒退,如明代规定“登闻鼓……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明史·刑法志二》;清代时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才可以击鼓。击鼓人要挨打三十大板。

【第42句】:【为个虱子烧个袄】(惯)虱子:昆虫,常寄生在人和家畜身上,吸食血液,能传染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疾病。袄:有夹里的上衣。为了捉衣服上的虱子,把衣服也烧掉了。 比喻为了小事而造成重大损失。

【第43句】:【蛇有蛇路,鼠有鼠路】(谚)蛇行有蛇路,鼠行有鼠路,各有各的路数。比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门路,绝不肯平白地让自己困着。 也作“鼠有鼠洞,蛇有蛇路”。

【第44句】:【咬苦瓜尾巴】(惯)苦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长圆形或卵圆形,两头尖,表面有许多瘤状突起,味苦,可作蔬菜。形容痛苦难受。也比喻吃苦,过苦日子。

【第45句】:【喂脑袋】(惯)指吃饭。

【第46句】:【吃了冬至饭,巧女儿多做一条线】(谚)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一月,从这天起,白昼渐长。指从冬至起,白天可以多做点活了。

【第47句】:【棋高一着,缚手缚脚】(谚)指和比自己棋艺高明的人下棋,总觉得放不开手,处处受制。也比喻在战斗中遇到比自己智谋、武艺高强的对手,总觉得难以施展本领。 也作“棋高一着,束手束脚”。

【第48句】:【拉帮套】(惯)1比喻在一旁帮腔、帮忙。2比喻妻子的情人。

【第49句】:【剃头担子——一头热】(歇)剃头担子:理发匠流动着做生意用的担子,一头放板凳和理发工具,另一头是烧热水用的小火炉。指当事双方一方热情,一方冷淡。 也作剃头挑子——一头热。 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

【第50句】:【执牛耳】(惯)古代诸侯歃血为盟时,主盟者亲手割牛耳取血。比喻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第51句】:【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 释义:只有没本领的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例句:“难是难,可世上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

【第52句】:【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谚)能宽恕人的地方尽量宽恕,能饶恕人的地方尽量饶恕。指为人处世不宜太苛刻,要有大度量,对己严,对人宽。 也作“好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第53句】:【卖惯了私盐走惯了硝】(惯)比喻做惯了违法的事。

【第54句】:【调书担】见“掉书袋”。

【第55句】: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第56句】:【三天两后晌】(惯)晌:一天内的一段时间。形容很短的时间。 也作三天两晚上。 三天两早上。 三早起两晚晌。

【第57句】:【猴儿不爬竿,多敲几遍锣】 释义:比喻引诱,使人上圈套。 例句:他赵老贵就是通过窥测探索,抓住了蔡义那爱好虚荣、主观自信、易于冲动等特点,渐渐地把蔡义诱进了他的圈套。用他的话说就是:猴儿不爬竿,多敲几遍锣就是了。

【第58句】:【吉人自有天相】 释义:相:帮助,保佑。指人有好运气,遇到危险也能平安无事。 例句:陶洪滨接过嘴也劝李二嫂:“你回去吧!心放宽些,吉人自有天相,伤会医好的。”

【第59句】:【洒热血,抛头颅】见“抛头颅,洒热血”。

【第60句】:【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谚)穿靴:腿脚浮肿得像穿上靴子一样。 戴帽:头脸浮肿得像戴上棉帽一样。男病人腿脚肿,女病人头脸肿,民间认为是将死的预警。 也作“男怕腿肿,女怕脸肿”。

【第61句】:【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释义: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 例句:供桌上,摆放一捆儿毛豆,两杯水酒,一堆红枣,一只雕花的大青萝卜。……这也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第62句】:【打白赖】(惯)指抵赖,耍赖。

【第63句】:【久住山林辨鸟音】见“家住山前识鸟音”。

【第64句】:【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谚)只喝酒不吃菜肴就容易醉倒。

【第65句】:【说风就是雨】(惯)比喻说到什么,马上就要干什么。 也作“说起风就来雨”。

【第66句】:【不愿金玉富,但愿子孙贤】(谚)不希望拥有金玉成堆的财富,只希望子孙后代有品德有才学。指子孙后代成材,比家产富裕重要得多。

【第67句】:【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谚)指人世间各种各样的悲苦事情中,生离和死别是最令人难以承受的。 也作世上万般哀苦事,除非死别共生离。 世上万般哀苦事,无过死别与生离。 世上伤心无限事,最难死别与生离。

【第68句】:【不分青红皂白】 释义:皂:黑色。不分是非,不论曲直。 例句:“那‘小畜生’不分青红皂白,就夹脸一嘴巴……”

【第69句】:【掉片树叶子都怕打破头】见“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

【第70句】:【出家】“出家”为佛家语,是梵文“波吠尔野”的意译。也有的译为“林居者”,指离开家庭生活到寺庙里修行。源于印度吠陀时代和婆罗门教的遁世制度,佛家也采取了这一制度。 那么,中国何时有了“出家人”?这种做法自佛教传人中国就开始了。据宋赵令时《侯鲭录》卷一记载:“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济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由此可知,我国古代第一个出家的男性是汉明帝时期阳城侯刘峻,第一个出家的女性是济阳(今山东济阳)女子阿潘。 出家有多种形式:如心出身不出,这指的是在家学佛;身出心不出,虽然走出原来的家庭,但对于名利仍然恋恋不舍,实则没有出家;身心俱人空门,割除了一切世俗欲念,开始真正修行。一般意义上的出家修行,要和原来家庭脱离一切关系,不再有任何瓜葛。按照《增一阿含经》要求:剃除须发,连姓名也不能要了,依照释门排序,重新取一佛家名号,开始与俗家完全不同的生活。

【第71句】:【喜鹊落在树上——各占一个枝儿】(歇)比喻人各有各的意见和主张,或各有各的道理。

【第72句】:【妍皮不裹痴骨】(谚)妍:美丽。指人的长相俊秀,天资必定也聪敏。

【第73句】:【搔不着痒处】(惯)比喻没有触及要害。 也作“搔头不知痒处”。

【第74句】:【孔方兄】“孔方兄”是古钱币的别称,义称“孔方”、“家兄”。为什么把铜钱称作“孔方”,占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使其光滑。圆棍穿钱H艮,修锉时,来回转动,后改为方棍穿钱眼,就把这一串钱固定住了,便于加工,于是铜钱中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呢?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哥”音同,于是这方孔的钱就称“兄”道“弟”了。 最早把铜钱称作“孔方兄”的是晋代鲁褒的《钱神论》。据《钱神论》载:“亲之如兄,字日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昌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把钱称作孔方兄,自然有讥笑之意,把钱看做亲哥哥,这种人自然重利轻义了。宋代黄庭坚活用其典,据说他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职,他的亲友们便渐渐与他疏远起来,他很伤心,遂写了《戏呈孔毅父》诗,诗中云:“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诗意是被降职后,只有笔墨相随(管城子是笔的别称),只有笔墨无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意和我来往了,而钱,更与我绝交了。由于此诗的广泛流传,“孔方兄”更加“深人人心”了。

【第75句】:【祸不单行,福无双至】见“福无双至日,祸有并来时”。

【第76句】:【认钱不认人】(惯)指人只认钱财,没有情意。

【第77句】:【辕门】“辕门”是古代的军营之门。如京剧《辕门斩子》,因杨宗保在两军阵前私自招亲,其父杨六郎在辕门怒而斩子,后被众将劝解而得救。 此词源出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两军作战是在马拉着的战车上进行的。当军队宿营或驻扎时,为防止敌人袭扰攻击,兵士们就将战车围成圆形以为屏障。为了便于出入,就在合适的位置留有出口,则以两车相向成为门,因车辕相对,故名“辕门”。由于约定俗成,因袭相传,由车战转为马战,虽战车早被淘汰,凡遇安营扎寨,仍用“辕门”一词,并推而广之,把一些高级军事衙署的正门也称“辕门”了。

【第78句】:【后脑勺上都长着眼】(惯)形容人警惕性非常高。也形容人非常留意观察周围的动静。 也作“后脑勺上长眼睛”。

【第79句】:【外头闪电里头空】(惯)外表光鲜华丽,内里却空虚窘迫。比喻没落的富贵之家徒有其表,实际上已经财力空虚。

【第80句】:【刀搁在脖子上】(惯)比喻面临死亡的危险或威胁。 也作刀子撂在脖颈上。 刀压着脖子。

【第81句】:【黄鼠狼养个老鼠儿子——一代不如一代】(歇)老鼠体形比黄鼠狼小。指一代比一代差。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黄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 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第82句】:【一个不摘鞍,一个不下马】(惯)比喻双方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也作一个不接马,一个不下鞍。 一个不下马,一个不接鞍。

【第83句】:【顺风使令箭】(惯)比喻顺应形势发展,根据情况再作出决断。

【第84句】:【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 释义:木锨:扬场时用来铲粮食的木制工具,样子像铁锨。比喻更重要的人或事还在后面,没有出现。 例句:周任民看火候不到,坐在陈二僧一边,浇开了油,说:“这才算开了个头儿,告诉你吧,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哪!”

【第85句】:【偷鸡不成蚀把米】(惯)鸡没偷成,还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倒吃了亏。 也作偷鸡不着蚀把米。 偷鸡不着白蚀米。 偷鸡不成白搭上几把米。

【第86句】:【敲开场锣鼓】见“打开场锣鼓”。

【第87句】:【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一脸疤】(惯)讥讽人看别人都是毛病,认为自己什么都好。

【第88句】:【宁可玉碎,不能瓦全】(谚)宁愿作为美玉被击得粉碎,也不作为瓦片而被保护得完好。比喻有气节的人,宁可忠贞而死,绝不苟且偷生。 也作宁为玉碎,不作瓦全。 宁甘玉碎,必不瓦全。

【第89句】:【七月半烧纸钱——哄鬼】(歇)七月半:指阴历七月十五,迷信说这一天是鬼节。纸钱:迷信的人烧给死人或鬼神的冥钞。本指哄骗鬼魂,转指人说的话或做的事全是骗人的。含责骂意。

【第90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见“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第91句】:【脚不点地】(惯)形容走得飞快或不停地走。 也作脚不沾地。 脚不停趾。

【第92句】:【当家才知柴米贵】(谚)当家:掌管家事。指人只有掌管了家事,才知道柴米油盐等的价钱有多贵。 也泛指不承担责任就不知道压力的沉重。

【第93句】:【烂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坏水】 释义:老倭瓜:成熟的南瓜。比喻人坏主意多。 例句:可他心毒手狠,像个烂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坏水。

【第94句】:【一个巴掌拍不晌】(谚)比喻单方面的启动引发不了矛盾冲突。也比喻势孤力单的人成不了事。

【第95句】:【瞎子见钱眼睛开】(谚)指金钱对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也作瞎子见钱眼也开。 瞎子见钱眼睛亮。

【第96句】:【耍死狗】(惯)指使用无赖手段,放刁、撒泼,故意捣乱。 也作耍无赖。 耍赖皮。

【第97句】:【桐油缸依旧装桐油】(惯)比喻一切照旧,没有变化。

【第98句】:【闭眼跳河——听天由命】(歇)指遇事听凭天意和命运安排。

【第99句】:【男不男,女不女】(惯)既不像男的,又不像女的。形容人打扮得不伦不类,不像样子。 也作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女不女,男不男。

17261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