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浅谈昌都的历史文化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西藏的和平解放时间和意义

王耀婕 56岁。

1973年辽宁丝绸工业学校毕业,分配到丹东丝绸一厂当工人。

先后担任工段长、车间工会主席、党支部副书记、厂工会副主席、主席等。

荣获辽宁省丹东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工会工作者、全国优秀 次阿 女,藏族,197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初中文化,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白马镇普嘎村妇委会副主任。

次阿同志勤学好问,敢于实践,通过参加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班,虚心学习蔬菜种植、家畜养殖技术,充分利用土地、水利资源优势,确定了“种养结合,联动发展”思路,办起了养猪(鸡)场,购买仔猪80多头,仔鸡500多只,种植大棚蔬菜20余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地群众纷纷向她请教“致富经”,她热情地进行帮扶。

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每年仅蔬菜收入就达10万元,次阿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2007年,次阿当选为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科技致富女能人”、“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有关西藏方面的论文

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

地处北纬26度50分—36度53分,东经78度25分—99度06分之间的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境内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

加之气候寒冷、气压低、空气稀薄,所以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

西藏东面、北面分别与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省接壤,南面同印度、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毗邻,西面与克什米尔地区相接,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200多万人口的自治区。

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宇内。

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西藏有着壮丽的河山,奇特的民族风情、星罗棋布的寺庙和仙境般的自然景观。

踏上那陌生而神奇的土地,沿着朝拜者的足迹走入那古老而遥远的神山的传说,感受圣湖广阔静谧的美,游览金碧辉煌的名刹古寺,欣赏渊源流长的民间艺术,领略一处处风俗不同的雪域情调,遨游一座座雪山冰峰......,一定会使您如痴如醉,陶然于天地之间。

目前,西藏的旅游项目主要是以文化观光为主;同时还有登山、徒步、科学考察等特种旅游。

全境可供旅游者游览的参观点有60多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日喀则、山南相结合,辐射那曲、阿里、林芝等地的旅游景点分布格局。

拉萨,在藏语中是“圣地”的意思,她坐落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近3700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因平均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多小时,所以拉萨又被称为日光城。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活动的中心。

市内和郊区名胜古迹众多,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驰名中外。

日喀则,海拔3800米,是一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历代班禅额尔德尼驻锡地,后藏的政治和宗教活动中心。

举世瞩目的珠穆朗玛峰即坐落于日喀则之南。

扎什伦布寺内巨大的铜强巴佛,吸引了众多旅游者。

日喀则周围还有萨迦寺、白居寺、夏鲁寺等著名的古寺。

山南,藏民族的发祥地,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海拔3600米,气候温和。

雅砻河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桑耶寺、雍布拉康、藏王墓和昌珠寺等著名的古寺、文化遗迹散布其间。

林芝,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气候湿润,景色宜人。

该地区是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殊异。

南迦巴瓦峰、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巴松错,以及察隅、波密等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阿里,地处西藏的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该地区湖泊众多、人烟稀少,是野牦牛、藏羚羊、黄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的乐园。

著名的古格王朝遗址、托林寺、多香城堡等古迹即位于阿里西部;普兰的神山、圣湖均是国内外香客的朝圣地。

那曲,地处西藏北部,海拔4500米以上,又称藏北高原,青藏公路由此通过,交通便利,风光独特。

古象雄文化遗址、苯教寺庙、圣湖纳木错,以及高原牧民生活等,组成了这里极有特色的旅游内容。

昌都地区,地处横断山,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流域,是一片美丽富饶而广阔土地。

壮丽的山川、茂密的森林、古老的历史遗迹和朴实的民俗风情,深深吸引了国内外旅游者。

绝对是圣地

关于藏戏的资料,不要太多字,50字就够了。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

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

藏族舞蹈的论文

【 作 者】强巴曲杰  

【作者简介】强巴曲杰,西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西藏拉萨 850000)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藏族人民的美学理想。

  

【关 键 词】藏族传统舞蹈\\\/舞蹈理论\\\/身韵、动作、姿态\\\/审美特征  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一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

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

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

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

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

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

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

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

)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

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

“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

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

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

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

“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

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

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二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

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

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

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

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

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

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

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

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

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

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

)一书中把“舞蹈艺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

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

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

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注:萨典·贡嗄坚赞:《乐论》[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

):“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

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

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

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

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  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

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

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

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

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

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

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

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

“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

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

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C

6156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