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关于收麦的搞笑说说集锦8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收麦记美文

芒种一过,关中平原便进入火热的收麦季节。截止夏至,从潼关到宝鸡,从东到西,田地里黄澄澄、金灿灿的的麦子便会被依次收割光尽,代之而起的是嫩绿、嫩绿刚从地皮钻出不久的包谷苗,绿油油一片,在清晨露水地浸润之下,显得那么晶莹、透亮,惹人怜爱。而这时分,南北两山的麦子才正式开始了收割。我的家乡麟游属于北山,收麦要比川道、平原晚十天、半个月不等,每逢这个时节,看到街道旁有晾晒下刚收割的麦子,看到农人们挥汗如雨,丰收喜悦的情景,我不由会想起奶奶,想起爸爸、妈妈、哥哥、大姐和二姐,想想起自己年少时收麦子的情景......

最初的记忆莫过于端午节后的磨白面吧!因为在自己童年的最初记忆中,时间观念还是比较模糊,不是以年月日区分的,而是以一个个期盼而又难忘的节日贯穿其中。过大年领红包、穿新衣,正月十五游灯笼、吃元宵,二月二炒豆子、爆米花,端午节吃豆糕、戴香包.....而端午节后,便就到了磨白面的时日了。磨白面常常是奶奶带我去的,奶奶领着我,先来到屋子最里面的那个小粮屯旁,一边揭下粮屯上的泥皮,一边笑盈盈地说道:

“盛好麦,磨白面,收麦子喽!”

我弯着头不解地问奶奶:

“奶奶,麦还绿着呢,你咋嚷着说要收麦子了?”

这时奶奶已揭掉了粮屯上的泥皮,正用个马勺一马勺一马勺地往口袋里装麦子,她好似还沉浸于无尽的快乐和愉悦之中,继续笑着说道:

“端午一过,气温回升得快,这麦子呢一天一个颜色,说黄就黄了,这庄稼汉人盼了一年了,不就是盼着收麦,盼着有个好收成吗?这可是咱庄稼汉人的‘年’呀,其实比‘年’还隆重,所以咱要拿出家藏最好的麦子磨白面、蒸白馍,准备收麦子。”

我点了点头。我清楚地记得,这个粮屯只有过年和收麦之前才会打开的,看来收麦的日子确实为期不晚了。

白面是何时磨回来的,是如何磨的,我已不感兴趣了,也早已忘于脑后了,我只感这天气说热便立马热了起来,而哥哥、姐姐们也突然有一天放学回家后高兴地宣布,他们放收麦假了。

清晨一大早,酣睡中的我忽然被二姐急促的呼喊声吵醒:“小弟,小弟,快起床,拾麦子走,咱姐和咱哥都走了。”我一骨碌爬将起来,穿上衣服,洗了把脸,跟着二姐向田地里赶去。因为我对二姐提前说过,今年拾麦,自己一定要参加,而且每天都要参加,虽然我当时只有五岁,但我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

那天,全队社员集中收割东岸地的麦子,当我和二姐赶到东岸地畔时,日头已经老高了,红红的太阳已把金辉洒满了整片大地。东岸地连片要一百多亩,远远望去,迎风摆动的麦浪在旭日地照耀之下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头戴草帽的社员正一字排开,他们时而弯腰割麦,时而直起身子打麦绳,时而蹲下来捆麦,时而又站起来把捆好的麦子立起来。原来大家都在私下里“互相较量”,搞割麦比赛呢!比赛谁割麦又快又干净,麦捆子打得紧,摆得又整齐。此时,麦子已被割掉一大片,割过麦子的空地上,一伙半大孩子四散分开正在麦地里低头拾麦子,我老远就看到了哥哥和大姐。“哥,姐,我也来拾麦子了!”我挥舞着手高兴地喊道。我稚嫩的童声伴随着夏日习习的清风传向远方,传到哥哥和大姐的耳畔,他俩同样也向我和二姐挥舞着手。同时我也看到了不远处割麦子的爸爸和妈妈,他俩转过身来,掏出随身携带的毛巾一边擦汗水,一边望着我和二姐微笑着。这一幕就这么一下子深深地烙在我脑海深处,多少年来,一直不能忘怀,每每回想起来,感到是那么温馨,那么甜蜜。

那个夏季,哥哥、大姐、二姐、和我所拾的麦子竟堆满了一间柴房。一个天气晴好的中午,我们在院子里铺了一张大油纸,将所拾的麦子从柴房取出,剪下麦穗。剪子不够,我们到邻居家去借,先是哥哥、大姐、二姐和我一起剪,后来爸爸、妈妈也加入到我们剪麦穗的行列。“咔嚓、咔嚓,”随着剪子地一张一合,一撮撮麦穗从我们的手中脱离麦秆跌落而下。日头从偏东转为端正,又从端正渐渐转为偏西,当系着围裙的奶奶笑呵呵地走到我们面前,说:“午饭做好了,该吃饭了。”这时我们才发现剪下的麦穗已堆成了一座“小山”。午饭吃过后,我们没有歇息,继续剪麦穗。直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才将全部麦穗剪完。第二天,我们轮番将剪下的麦穗一遍遍捶打,妈妈又将打下的麦子一簸箕一簸箕簸尽,如此忙乎了整整三天,总算将所拾的麦子收拾干净,用斗一量,竟收获了四斗多,这令爸爸、妈妈非常高兴,连连夸我们懂事、能干,因为这可是我们全家两个半月的口粮呀!

第二年,响应国家政策,队里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爸爸当年便承包了二十四亩地,且全部种成小麦。到了第三年的.收麦时节,爸爸、妈妈带着十六岁的哥哥、十三岁的大姐,还有十岁的二姐整整割了近半个月,才将麦子割完。麦子割完后便是碾场,一场接一场,雇别人的拖拉机碾,如此又是十多天,总共碾了七场,待麦子晒干保管一统计,竟有十五石之多。那年冬天,爸爸雇佣两辆手扶拖拉机,卖掉十石麦子,用卖麦子的钱盖成了六间砖瓦房。那一年的记忆中,父亲的脊背晒黑了,最后竟蜕了一层皮,母亲的皱纹增多了,无形中更增添许多白头发;那一年,全队的人都说哥哥、大姐、二姐和我是全队最懂事最能干的好孩子;那一年我们家搬离了原来所居住的土窑洞,住上了砖瓦房;那一年,小小的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是丰收的麦子让我们家脱了贫,收麦是庄稼人一年的希望,也是庄家人的精神追求和寄托!

随着年月地渐长,我也逐步学会了与收麦相关的种种技术,割麦、捆麦、摊场、翻场、扬场,等等。每逢收麦之季,看着黄澄澄的麦子迎风摆浪,我的心里便莫名地兴奋、激动。“嚓、嚓,”当一片片麦子在我锋利的镰刀下倒下,捆成捆,装上车,拉进了打麦场,当晶莹玉珠的麦粒在脱粒机和风车的轰鸣声中跳跃而出,当我一次又一次面对父老乡亲喜悦的面孔,听他们说,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呀!我默默地在心里自语道:收麦喽!收麦喽!

数年后,我高中毕业,离开了家乡,收麦之类的农活便很少再干了。时光如梭,转眼近二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家乡,小麦种植已步入了机械化行列,像拾麦、割麦、碾场、翻场的劳作方式早已变成历史的痕迹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里,在这收麦之季,我却想起了许多有关与收麦的往事,且将它写了下来,也算作是一种追忆吧!

收枣时节美文

临近中秋,大红枣熟了。细风吹过,墨绿的树叶轻轻晃动,掩藏在树叶下的一串串大红枣时隐时现,似珍珠,玛瑙。浓浓的枣香沿山沟四下散去,没多久,小山村和它周围的大山就淹没在一片浓郁香甜之中。

天刚蒙蒙亮,小山村就醒了。三五成群上山打枣的队伍从村里开出来,一队队儿,一伙伙儿,沿着弯弯的羊肠小路向深山枣林进发。一阵阵犬吠,一声声雄鸡的鸣唱,为他们演奏着美妙的进行曲。

走在队伍前面的背一支长长的竹竿,那是用来打枣的工具。后面跟着的,有的背着背篓,有的挑着两只大大的柳条篮,有的推着独轮车。几个小小子、小姑娘边揉睡眼边跟着跌跌撞撞地走,手里提着的小篮子四下乱晃。

路边青草上的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裤腿,天上慢慢现出的光亮照亮了他们的双眼,藏在草丛里的.鹌鹑被他们惊醒,惊叫着扑棱棱飞起。沉甸甸的枣树枝撑开“苍翠大伞”在山坳里等着他们,等得不耐烦的大红枣,早已从树上跌落下来,树下一片深红。举着长杆子的男人在树前站下,小小子小姑娘早钻进树下,把枣捡进自己的小篮子。打枣的大人们还没准备好,他们的小篮子就装得满满的了。“嗖”,一竿子打下去,大红枣似冰雹般砸下,钻到树下捡枣的小小子、小姑娘的惊叫声、笑声一片……

太阳已经偏西,西边天上的朵朵云彩,忽然变得红彤彤的,似大红枣的深红。柳条篮,背篓,大布袋都装满了一辆辆独轮车上。推车的人肩上勒着挎带,半弯着腰,东几步西几步,摇来晃去地朝前走着,独轮车“吱吱”直叫。扁担一边一只大柳条篮忽悠忽悠地上下跳动,挑担的人一只胳膊扶着扁担,另一只胳膊高高摆起,大步流星地飞走。

没几天,小山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屋顶上、窗台上就变成一片深红,整个小山村也就红彤彤一片,恰似有人将晚霞采下来放在那里一般。

秋天的阳光格外明亮,格外温暖,山民家里满院子满屋顶满窗台的大红枣,懒洋洋地躺在秋天的阳光里,接受着阳光的恩惠。

晒枣是女人、老人和孩子们的事,男人们早已进山忙乎地里的活路去了。老人们搬来一只木凳,坐在院子里,手持一根长杆,他们怕鸡呀、狗呀、猫呀前来捣乱。女人们拿着木杈时不时地翻动大红枣。轻轻地,慢慢地,生怕碰坏大红枣光滑圆润的皮。孩子们东奔西忙,追着鸡狗乱跑乱叫。到处晒满了大红枣,村里没有了鸡狗活动的地方,它们只好怏怏地朝村外山坡上走去。大红枣很听话,随着木杈的搅动,一骨碌就翻过身来。于是,阳光又将它的明亮,它的温暖,它的能量,慷慨地注入给大红枣的另一面。

接受了阳光的滋润,大红枣慢慢变酥,变软,变得更加香甜。此时,倘若捡一颗拿在手里,你立刻会感觉到它的体温,它的温润,它的光滑。轻轻掰开来,深红绵软的枣肉就呈现在你的眼前,一股浓浓的甜香弥漫在秋的收获中。

用力多者收功远美文

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根据自己的读者治学经历,总结了一条经验,叫:“用力多者收功远。”

司马光自幼勤奋好学,由于他自觉得记忆力不足,所以他读书时格外用功。平日,教他们的老先生每次讲完课后,都要让学生们温习功课。别的孩子读几遍就合上了书本,出外玩了。而司马光则不然,总要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放下窗帘,一遍又一遍地琅琅诵读课文,反复思考揣摩,直到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意思方肯罢休。司马光做官后,尽管公务繁忙,还能利用点滴时间多读深思。即使在去一些地方视察途中,他也坚持在马背上背诵诗文。他通过长期的刻苦攻读和乐于思考,终于成了一位学富五车、著述颇上的大家。

不仅如此。而且他笔下的《资治通鉴》也是他总结的这条经验的明证。《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史。此书不仅在过去的一千多年起过很好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依然不失它的史学价值,即使将来,它也会熠熠生辉。

杜甫有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也是个乐于“用力多者”,因此,他所写的诗分外的好,能成为“史诗:,能留存千古。正如有人所赞颂的那样:”李杜文章在,光滔万丈长。贾岛用诗表达自己写作的心迹:“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牧说到他写诗的心态,那就是:“苦心为诗,唯求高约有”。不难看出,他们也是乐于“用力多者”。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能留下千古传诵的优秀诗篇。

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对他人说:“我的每一幅画,都像我的亲骨肉一样,都是十月怀胎,都是养育出来,全都饱含着我的真情实感和心血。”事实也正是如此。他在91岁高龄的某一天,要创作一幅丈二的《高粱》,清晨6点进去,没喝一口水,没吃一点东西,一干就是8个小时。吴冠中有个习惯,他作画时,是绝对不允许别人进去打扰他的。知情的老伴心疼他,不审端去了一杯水。结果,吴冠中生产地把水打洒一地。画完后,他立即向老伴道歉:“对不起了,当时我画得太投入了,根本不想到喝水。”

上世纪【第7句】: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还存在诸多不便。朋友、邻居们经常帮吴冠中干些买煤扛煤气罐之类的活。吴冠中就拿画谢人家。当时画得比较随意。后来,他对这些随意的'画颇有悔意。他不是画张好的送去换回原画,就是花点钱给人家把原画买回来。(励志文章m.tzhqw.com)把这些画弄回来后,他就立即撕毁了。吴冠中还有两次烧画的事:一次发生在1966年,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幅作品付之一矩:另一次发生在1991年,他把自己十多年来的不满意的作品集中起来,一下子就烧毁了200多幅作品。他对人说:“我这样做,并不是要维护自己的什么名声,而是要为后人负责,要把真正的艺术留飨后人。”

吴冠中先生作画,力求精品,讲究创新。在他心目中,粗制滥造、失去了创新的态度,那样就“笔墨等于零。”他用心、用功、毫不苟且的作画心态,使他作出的画价值连城,凡收藏者,无一人不想收藏到他的画。毋庸讳言,吴冠中先生的画和人品都会光耀千秋万代的。

“用力多者收功远”,历来如此。“没有超人的付出,就没有超人的成绩。”

歌唱丰收美文欣赏

午时一过,起伏的清脆鸟鸣如泉水淙淙从窗外涌入,透着惊喜,露出喧闹。莫非它们正举行什么喜庆的仪式?许是一场盛大的结婚典礼,也许是一场成年洗礼,又或许是。。。。。。从没有在这种时刻听到如此欢快热闹的鸣叫。

它们常在曙光初露的早晨,用盛大交响和声来迎接旭日冉冉东升,身穿黄棕迷彩的家雀儿唱着泉畔方言,穿着黑白燕尾的燕子拽着南方美声,老鸹嘎嘎,喜鹊喳喳,鸽子咕咕。。。。。。越是茂盛的大树,聚拢的鸟鸣越是宏大。随着天光大亮,鸟雀四散而去,开始新一天的劳作,鸟鸣也渐渐归于平静。

每天傍晚,它们也常聚拢高树,用高亢的.美妙和声欢送夕阳缓缓西沉。这时鸟鸣的交响甚至比早晨还要宏大,美妙。暮色四合,林间悄然无声,鸟儿们归巢各自安眠。

鸟儿是原始的农人,日出而作,就以壮观的交响喜迎一天伊始;日落而息,就用纵情高歌欢庆一天的收获。鸟儿们临水而饮,捡择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自食其力的生活。

看过笼中的鸟雀,羽色光润,体态丰盈,尽显不劳而食的光鲜;听过被囚的鸟鸣,音色婉转,抑扬铿锵,却见离群索居的孤独。鸟儿离开了鸟群,离开了自然,也就远离了壮观美妙的和声宴欢,也便远离了纯净幸福的自由快乐。

芒种之后,麦子熟了。各家趁着天光大好,正晾晒着丰收的果子,草木也正茂盛着蓬勃。鸟雀们定是饱食了丰收的硕果,肥嫩的虫子才在这燥热的午时也喊起劳作的号子,歌唱这丰收,颂扬这收获吧?

13347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