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三德歌人生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德育课思想感悟

《感恩的心》《 弟子规》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看了这些有何感悟 400字左右

感动,如轻柔纯净的春风。

感受春风,让内心变得干净、明亮;感动,如清爽舒畅的海风。

享受海风,让内心变得清澈、宽敞;感动,更是发自内心的美,那种美纯洁、自然、直沁人心。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 没错,这就是于丹老师对两位“菩萨老师”胡忠、谢晓君的高度评价,他们为了帮助西藏的孩子们而不惜千里迢迢,即使是产生了高原反应也不惜一切代价,说是老师,到不如说是母亲,家长甚至保姆,他们是多么伟大、慈爱,正如杜玉波老师所评价:“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高原红体现了他们的坚持不懈,所做的举动更体现了他们心灵的美丽。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

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

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

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这就是他们的博爱,这就是他们的高尚情怀,他们的种种事迹令我的心灵有了很大的震撼,令人为之动容、深受感触。

感动就像一片悄然凋零的花瓣,这花瓣就犹如两位无私奉献的老师,只有平凡中的不平凡才更加令人感动,往往只有这种不平凡才更加感动中国。

有一种温暖叫感动,两位老师的所作所为令我刻骨铭心,他们将会是我人生中最明亮的一盏指路“心”灯......

弘宇文化出事了吗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教育应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应包括智育、德育、美育3个方面。

他说:“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

”在我们看来,真善美不仅相互区分,而且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智育、德育和美育处于对立统一之中。

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即认为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

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

孔子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就是在实施美育。

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从培养“备真善美之三德”的“完全之人物”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根本宗旨,才能充分尊重美育的规律,从而正确地施行学校美育。

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

美育没有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

因为,美育尤其不能是整齐划一、呆板凝滞的,尤其不能由教师单向灌输,更不能惟一以考试分数来检验成果。

所以,若要实施真正的美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脱离出来,坚决地向素质教育转变。

目前,之所以有的学校把美育搞成了特长教育、技术教育,把美育仅仅当作艺术特长或技能技术教育来施行,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违背了美育自身的规律和宗旨。

其原因是:首先,观念上还没有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至把美育变成了只针对少数学生的天才教育,或者仅仅停留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

其次,是对美育的宗旨缺乏认识,不够自觉。

诚然,进行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仅仅停留于技能的传授和特长的培养上,忘记了美育的宗旨,就达不到美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培育和心灵建设的目的。

再次,对美育的特点、规律和功能缺乏正确的了解,因而在实践中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实施美育。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

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王国维也认为,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即情育”也。

美育的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美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处于美感的激情状态。

这与其他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让学生了解客观世界及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智育的过程,多诉诸理智的思考,教学双方都较为清醒,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强烈的感情活动。

例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分数、应用题、简单的几何知识等的过程中,都必须进行抽象的理论思维,却并不一定伴随强烈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活动。

但是,美育则不然。

如,歌曲《黄河大合唱》表现了滚滚黄河雷霆万钧、一泻千里的雄伟气势,以及它所孕育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伟大性格。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动情的。

因为,歌曲崇尚的美使学生始终处于美感的激情之中,甚至于课后,那澎湃的激发仍要长久地留在同学心中。

梁启超也曾说过:“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

可见,美育引起强烈的感情活动,使人处于美感的激情之中。

正是这一特点,使美育的情感教育作用得以发生。

也许有人问,难道情感还需要教育吗

是的。

人的情感对他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梁启超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他进一步指出:“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但它的本质不能说都是善的、美的。

它也有很恶的方面,它也有很丑的方面。

它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迸,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所以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

”这充分说明了情感需要陶养的道理。

情感的陶养,一方面是要防止卑鄙丑恶的东西腐蚀人们美好的情感,另一方面则要用美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情感教育。

柏拉图就强调过,要防止青年们“在丑恶事物的影像中培养起来……以至日久就不知不觉地把四周许多坏影响都铭刻到心灵的深处。

”达·芬奇也警告说:“如果所爱好的对象是卑鄙的,它的爱好者也就变成卑鄙的……”现在有些低劣、卑俗甚或色情的文艺作品,给人以丑恶低级的感官刺激或颓废变态的迷乱情感,这对青少年的心灵具有很坏的腐蚀作用。

对于这种情感腐蚀,我们要坚决加以抵制。

同时,我们更要用美的事物去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不断地、长久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养,从而“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以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

它的奥秘即在人们欣赏美时所发生的美感之中。

美感并不神秘,从根本上说,产生情感的直接原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与评估。

即一事当前,如果它大致符合并能丰富主体已有的认识,能满足主体的需求和渴望,主体就会对它发生肯定的情感;反之,则发生否定的情感。

情感还具有强烈的主观体验性。

例如,快乐的情感活动,往往是盼望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解除紧张的主观体验。

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满足愿望的意外程度,且有满意、愉快、欢乐、狂喜之别。

因此,虽然情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但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所以,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

这种反映越深刻、越全面,情感也就越高级。

例如,因搭上便车而满意,因旧友重逢而欢欣,都是一般的社会情感,而美感的反映性,则相当深刻和全面。

因为美的对象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它是以丰富生动的具体感性品格而显现着事物的真相、真情和真理的。

所以它能唤起主体的认识系统,激活主体的观察力、感悟力和想象力,并能超越个人实际的物质功利欲求,而上升到较高的精神层面。

就如蔡元培所说:“植物之花,所以成实也,而吾人赏花,决非作果实可食之想。

善歌之鸟,恒非食品,灿烂之蛇,多含毒汁。

而以审美之观念对之,其价值自若。

”这时主体由于认识和愿望系统得到满足及发展,便会产生对美的感动,发生愉快感、满意感、赞赏感、幸福感等肯定性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有时非常强烈和突出,以至主体全身心为美感的激情所浸润、所充盈,感到精神健朗、感悟通灵、思想活跃、想象飞驰,好似顷刻间悟到人生真谛,窥见宇宙胜景,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所以,在当时和事后,主体都会对这种情感格外珍爱,视之为人间乐事,而不断地加以回味和追求。

这样的美感激情,会直接冲击和改变主体原有的情感或情感倾向。

总之,在教育活动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美育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恰如其分地实施美育。

有价值并不代表比重要性更重要,价值只是比重要性包含的范围更广而已。

首先必须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很重要;其次我们的工作指向了一个清晰地共同目标;再次所有的计划、决定和行动都必须以家合资为指导。

只要把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工作。

祝你幸福

三字经 属于哪家学说

儒家,相传为宋人王应麟所作。

从南宋起就被广泛用作蒙学教材,直到明末清初。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又叫“三家村”,是我国传统开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三百千”之中以《三字经》为首,称为“经”,以《千字文》垫底称为“文”。

当然,在文字难度、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等诸方面,《千字文》要求高。

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基础和文化素养,对《千字文》是既读不懂,也欣赏不了。

从时间上来说,《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出现的最早;《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明清时期才流传开。

[ 西西河 知行人] 在教学的顺序上是《三字经》第一,《千字文》最末。

其中的道理,一是先简后繁,这很好理解;二就是“经”与“文”的根本区别。

经者经舆大道,是天下车马行人经行的必由之路,引伸义就是规律、原理、原则与方法。

自古以来,圣人的书叫做经典,因其讲述的是恒常不变的宇宙真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有四书、五经等经典。

《三字经》既敢称为经,而且被千古传颂,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纂而成的一篇韵文,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文学价值极高,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三字经》则不然,它“字有重复,词无藻彩”,即不讲究对仗,语言也不甚优美。

但《三字经》朴实无华,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因此“三百千”中最难理解的是《三字经》,最难讲的也是《三字经》,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仅仅凭借文字是绝对无法理解经义的。

相反,随着阅历的增加与人生经验的积累,对《三字经》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以至越到晚年越喜欢《三字经》,这也是为什么来听《三字经》讲座的老年人很多。

[ 西西河 知行人] 与《千字文》同理,《三字经》也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史,但《三字经》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清人王晋升就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清人贺兴思称其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也”;近人章太炎也称赞《三字经》“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 …… 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蒙学读物都是四言的,也就是四个字一句,例如《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四言,四个字读起来不上口,小孩子不容易唱颂。

《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的特点,所以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

《三字经》很早就传到了日本与韩国,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此后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

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

可见这部书早已不属于中国人专有,它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

我们作为《三字经》故乡的同胞,今天不但不会背诵《三字经》,有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三字经》,为此你将给自己下一个什么样的评语呢

[ 西西河 知行人] 此次我们讲解《三字经》的形式不同于以往的《千字文》。

《千字文》讲座是讲者解字说文,学者随文入观,体会文义。

《三字经》讲座则是直剖经义,辅以文字,以经义为纲,文理为目,纲举目张,文义也就自然现前了。

《三字经》全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中心,但六个部分又合成一个整体,似江河之水风气浪涌,层层推进,在编排顺序上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这是我们在学习之中应该加以注意的。

成绩品德,健康,你认为那个一方面更重要

我个人认为。

首先是健康。

没有健康什么都别谈。

第二是成绩。

才能做自己能做的事。

才有能力帮助别人。

品德

5924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