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李清照结婚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走进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是不幸的,故国衰亡,丈夫病逝,天下之大却没有一个纤弱女子的容身之处。

然而李清照并没有沉沦,她要用一支笔,一方磨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于是便有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的人生感悟,有了欲语泪先流的生活感言。

有了这么一位女子的倩影在文学殿堂,从此不再彷徨,不再寂寞。

--------------------------原创

读《李清照诗词》3000字有感

读《李清照诗词》有感阅读:16482008-08-07 09:14标签:文化一直以来X就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尤其对宋词更是偏爱,而宋词又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我呢则对婉约派的诗词尤为喜欢。

不过婉约派与豪放派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婉约派一般写的是闺情伤离相思等,而豪放派的题材相较婉约要广得多,有山川河貌的描写、家国之思、社会事件等,婉约派更注重铺陈,而豪放派直抒胸臆的较多而已。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这可能也是我喜欢的原因吧。

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等名句,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描写的细腻柔美很有意境,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

有人说婉约派的创始人是柳永,有人说是李清照,具体是谁我也不知道,但就其二人及其作品来说,我尤其喜欢李清照,究其原因我想一个是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而且是我的山东老乡引得我特别关注,第二呢则是李清照的作品大多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我非常的喜欢,再者她和赵明诚的千古恋情也是我对其人和作品喜欢的重要原因。

记得从初中时候起,语文课本里就开始有李清照的作品,一直到高中结束,李清照的词学了大概有十几首。

比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等 等词句现在想起依然能脱口而出,,这都是中学时代太喜欢死记硬背的功劳,其实对于这些精华的词句有好多地方当时的我都不太理解。

随着文化知识的积淀,人生阅历的丰富,逐渐的对于李清照的词我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更喜欢她的词了。

假期有空偶然在网上搜到李清照的所有诗词,很是高兴,如干渴之人遇到了汪洋大海,整整三天我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端坐电脑前陶醉在诗词里,那真叫一个畅快淋漓

读完所有诗词我更是对李清照的诗词喜爱有加,对其清新脱俗的词风和细腻逼真的描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一句是点睛之笔,那一回眸间的娇羞以及倚门偷觑,眼波流动,心理微妙却要借梅子的清香去掩饰的小动作,把女儿家的心思和情态表现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再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意境之优美——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使人好像看到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感情之细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真是衷肠难解,欲语还休,其滋味沁入人心。

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还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寒还暖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深爱的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写的。

这首词很细腻的刻画出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举目无亲,四顾茫然,孤独痛苦,寂寞无聊以及深切悼念丈夫的生活情景,其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精妙到无法可想,以寻常俗语写尽了万种情思。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更是让人心碎,朦胧中好像看到一妇人在窗前独坐,目光悲伤凄迷、、、、、、李清照的诗词的美我无法展示给大家,也无法让大家都喜欢她的诗词,但多年来她的诗词对我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年少时也曾模仿李清照的词风写了几首幼稚的词,但当时少年不知愁滋味,其中大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肤浅之作。

但为了纪念这么多年李清照诗词对我的影响,我还是要把我曾经写的几首诗词记录于此,请观者不要见笑。

《偶得》八首《一》晓珠未现雨缠绵合衣斜卧读诗闲浑然不知秋来急身上单衣不胜寒《二》日日消沉对诗书神凝目呆思凡愁情愿立尽黄昏里求得天上一日游《三》临窗观雨度日闲朱唇启动音难圆回想昔日朝夕伴今却劳燕各半边《四》相聚不易恨短暂无奈秋雨太缠绵最怕十里长亭送回头之处泪萧然《五》夜深独首半轮月日闲空待南窗前偶有鸿雁停留处神颠泪狂不能言《六》旧梦重温今非昨相聚难欢言无多正值阴雨连

诗歌朗诵获奖感言,求范文。

一直以来,我都被汉民族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汉语不仅在内容上博大精深,而且在语音方面富有一种韵律美

它的四声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很美

  这届普通话大赛的主题为“中华经典诗文朗读”。

我的必选篇目是李清照的《声声慢》。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我很喜欢这首词

词中作者运用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生活感受的叙述,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

  我的自选篇目是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

在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这首诗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

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节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同时,表达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

  理解是朗诵的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把你要朗诵的诗词转化为声音时赋予它一定的思想感情内涵

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领悟诗人的情感,在台上自如地朗诵

  这次大赛令我受益匪浅

这是个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自回归以来,香港就融入了中国这个大家庭,为人们扩大交往,寻求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是由于各地的方言隔阂,阻碍了人们的正常交往。

人们要消除方言隔阂,就必须学习普通话这一法定的共同语。

  参加这次比赛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个人

她是我这次普通话大赛的指导教师索燕华老师

没有老师的教导有方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感谢老师和父母对我的辛苦培养,我会永远感激他们。

  最后我想说,做为一个得奖者,我心中无比舒畅,因为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虽然这次比赛我取得第一名,但是做为一个好学生,我觉得不能自傲,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感谢省教育厅和语言工作文字委员会为我们港澳台同学提供这样宝贵的机会。

我会继续努力,将普通话说得更好

  你把有些内容改一下就行了

甘心老是乡矣的意思

真甘心在这个环境中过一辈子

国庆感言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推荐结婚十年给老婆的一句诗句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南荣县境河)东西边作为,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

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

”,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

他感到无言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求《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十个人物读后感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履虎尾对汉初名将韩信的了解,最初是连环画;再大一点,读了蔡东籓先生的《西汉演义》;再后,就是《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列传》是太史公极为成功的人物传,几乎每一个读者,都会被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淮阴侯列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半的篇幅是叙述韩信的事迹----或曰丰功伟绩.韩信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为刘邦打下大半个天下.在汉初功臣中,无第二人可以比拟,高祖刘邦曰,“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另一半的篇幅,则用来表明韩信从来就没有谋反之心,之所以被杀,乃是功高震主.正如韩信自己所说: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最后,太史公乃委婉地为韩信鸣冤叫屈曰: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二百年后,班固著《汉书》,韩信之传几乎全抄史记,对韩信的评价,与太历史公无大差异.后世读《史记》《汉书》的几乎所有的读者,无不为韩信的功高不赏,无罪被杀而扼腕叹息;无不为刘邦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而愤愤不平.太史公司马迁自己惨遭腐刑,身世堪伤,写出来的历史,也是充满了悲愤.我读《史记》,每读到赵氏孤儿,伍子胥,文种,范蠡,屈原,贾谊,李广等故事时,总是似见一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仰天呼唤,真乃字字血,篇篇泪是也.所以,鲁迅先生赞叹《史记》曰,此乃“无韵之离骚,史家的绝唱”也.   以后,我又读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读到这段历史时,却见到了另外一种意见.《通鉴卷十二》的史评——臣光曰: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醻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读书至此,自我感觉又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是啊!司马温公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啊!  不似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那样,韩信本不是刘邦的死党.韩信先投项羽,又来投奔刘邦.韩信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乃是一种政治投机,并不是一心追随汉王刘邦,建功立业.韩信初投刘邦时,只得到一个小官做——“连敖”.有一次,韩信等人犯了法,“坐法当斩”.已经接连斩了十三人,轮到斩韩信时,韩信仰天大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以斩壮士!”韩信临刑大喊,打动了监斩官夏侯婴.夏侯婴告之刘邦,汉王乃饶其不死,还提升韩信为治粟都尉,此一该杀而未杀也.   韩信犯了死罪,不但不杀,反而升了官.谁知韩信还不满足,竟然私自逃走,又犯下另一条死罪.丞相萧何得知,亲自去追.刘邦以为萧何亦背己而逃,如丧左右手.萧何回来,刘邦且怒且喜.由于萧何的极力举荐,刘邦乃拜韩信为大将.刘邦筑坛拜将,“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此韩信二当杀而非但不杀,还得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的地位.   韩信率军攻齐,未至而得到消息:高阳酒徒郦食其已经凭其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七十余城.韩信为争夺功劳,听从辩士蒯通的建议,不顾郦食其的生死,乃乘虚而入,偷袭齐国.齐王田广以为郦生“卖己”,用油锅烹掉郦食其.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刘邦的爱将,郦商必恨韩信入骨.而且,韩信如此行为,使刘邦失大信于天下,此三当杀也.   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在危急的时候,接到了韩信从齐国发来的书信.韩信乘人之危,挟功邀赏,称:“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以镇之.”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刘邦此时心中又该做何想?张良,陈平蹑汉王足,提醒刘邦,“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变.”刘邦这才明白过来,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将计就计,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才发兵帮助刘邦.此韩信之四当杀也.   项羽在与刘邦定立和约后,便东归.刘邦背信弃义,引兵追之,并调韩信,彭越率军来会,最后一举消灭项羽.但此二人皆,不听调遣.刘邦被项羽一个回马枪,杀得大败.刘邦无奈,只好听从张良的意见,把“自陈以东傅海”之地,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韩信,彭越得到了好处,这才率军前来(最后垓下一战,消灭项羽).此韩信之五当杀也.   可见,刘邦固然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韩信也一直是居功邀赏,讨价还价,从来也没有“士为知己”,“滴水涌泉”之心.刘邦早已有了杀韩信之念头,只不过没有能力罢了.司马温公曰:“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   所以,司马温公最后引用了司马迁的原话,反其意而用之,曰: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7111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