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历史传统文化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2010年7月5日下午,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国学及人文社会学首席教授李庚其先生走进《前沿讲座》的演播室,与广大企业家分享其几十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中体悟出的文化精髓和管理智慧。

  当他走进演播室的那一瞬,其浓郁之青丝、矍铄之精神、儒雅之言谈,让我们谁都不敢相信这已是一名七十古稀的老者。

虽然当天外界已达到37度的高温,但是炎炎夏日仍无法阻挡人们追随这位智者的脚步,随着讲座的行进,演播室内的气氛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此次讲座的主题为《悟性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李庚其先生认为,悟性是人生境界的最高知识。

李老师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在联系,从博大精深的传统典籍和浩瀚的历史中,领悟并总结出了一整套值得现代企业家借鉴的管理战略,并结合企业操作的一些实际案例为在场的所有人进行了精要的分析。

  从道家到儒家,从四书五经到中国经典名著,李先生讲的不仅仅是历史,其中更是渗透着深厚的为人处世之道、企业管理之道。

他指出,讲传统文化要避免神秘化、庸俗化,古代文化并非无用的文化,而需要和实际相联系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李庚其先生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他认为,做企业首先要把握好“道”,同时重视企业文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做到“企业兴亡,匹夫有责”,这即是成功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家则须有“中正和谐”的思维法和“上善若水”的境界。

  李先生的思想在这炎炎夏日里,有如一汪沁心的清流,滋润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田。

讲座结束,在场观众皆为李庚其老师深厚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所深深折服,大家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也领悟到了企业管理之“道”。

许多观众表示今后要潜心学习中国传统历史,用一位观众的话表示,即生而知之,学而知之,贵在悟而知之。

李庚其先生与前沿讲座董事长李洪亮先生的合影李庚其先生与观众交流

学习传统文化的感想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7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深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弟子规》等课程。

教授们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

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受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儿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也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深深自豪,从而激发我为弘扬中华文化、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而作出绵薄贡献的决心

情简要描述你对中国文化的体会和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它根植于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漫漫,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覆辙。

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

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

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

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推崇的天行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

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

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

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

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

我们都需要答案。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的一剂良药。

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

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

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

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

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

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

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

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

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

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

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

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欣赏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感受体会作文600字以上

传统文化的心得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

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

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

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祝你生活愉快

求一篇有关中国文化史的论文。

字数1500-2000.最好联系身边的传统文化一起说上。

传统·和谐  ——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温家宝总理在演讲中多次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并曾用古人诗词名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人生哲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大儒张载的这四句话写尽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器识与宏愿,温总理如此作答既表达出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对“内圣外王”的儒家最高境界的追求,也显示了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逍遥出世,抑或佛家的诸法空相都是中国整个伦理道德体系、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的基础。

传统文化核心有三:关怀人本、道德教化、追求和谐。

这也与当代中国倡导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相一致,因此,她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现代中国基本上以西方文化为主体,年轻人过圣诞节,吃肯德基,如何在现代中国人的西方思维模式中更新确立自己民族的本质与意义是正在困扰许多国人的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神州大地上掀起一阵“国学热”,兴办国学院、复兴汉服、投票评选“国学大师”……透过逐渐升温的“国学热”,我们要思考的是,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意义何在

我们要如何理性客观对待传统文化

  在古城保定的最高学府河北大学,有一些人怀着古老而深沉的梦想,守护传统文化的净土。

让我们走近他们,走近传统文化……  ——编者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积淀和蕴涵着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践行,对完善大学生人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北大学现在活跃在校园里的四个社团,它们是五千网、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传播中心、知行社和岐黄国学社。

他们经常组织活动,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五千网  五千网()于2008年5月在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学生事务部的支持下成立,是一个专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完全由大学生管理运转的网站。

网站站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网站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历史人文、学术思想及人生感悟四大版块,内容丰富,帮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同时,网站工作者们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网站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也展现了大学生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感触。

网站编辑们从招新到培训,坚持以学习传统文化为前提,在自身不断学习中影响身边的人。

  五千网面向全院学生举办了“传统文化”主题征文活动,五千网LOGO征集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使同学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五千网内部成员通过对《弟子规》等一些古典篇章的学习以及对茶文化、玉文化、酒文化的探讨交流,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身的修养。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传播中心  简称经典中心,是在河北大学校团委和河北大学社团联合会共同指导成立的社团。

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进行圣贤教育,教人践行生活中的简单真理,不搞空乏的学术。

社团的宗旨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相结合,辅助大学教育,奠定同学生活及以后工作中做人做事的内心基础,帮助建立正确的人格和学识。

践行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孝亲尊师,转功利为义利,共荣诚敬谦和,礼仪家邦之德艺双馨人才教育。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传播中心的社训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歧黄国学社  歧黄国学社有两个组织结构,岐黄社和国学社。

岐黄社主要是组织和举办中医学术等方面的学习和活动,以巩固和提高专业素质。

国学社以传统文化方面为主,同学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国学素养和德行。

为使同学们学习更有针对性,社团精选了几门学习书目,国学类有《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四书节选》等。

中医类有《神农本草百种录》《濒湖脉学》《内经知要》《药性赋》《汤头歌诀》等。

同时也举办了相关活动,读诵经典著作,国学类和中医类讲座,电影放映、八段锦等。

  知行社  河北大学知行国学社成立于2006年4月,社团本着“传承民族文化、实践知行合一”的执著信念,以“弘道明德,知行合一”为口号,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知行社在校园里有固定活动,如经典晨读、博览课堂和知行——崇德讲座。

同时知行社也在不断打造社会影响力,努力将社团建设成一支在保定地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优秀学生社团。

为此他们一直坚持在保定部分小学义务讲授《弟子规》以及传统文化经典篇章,以期在社会上努力唤起大众对国学的关注。

  经典,为我解惑  我真的希望能有一位明师指导我的学习与生活,为我解决人生的疑惑。

幸运的是大二上学期一位老师把传统文化介绍给我。

记得第一次见面他对我说我们之间要彼此真诚,做真诚的好朋友,如果彼此真诚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这本身就给我震撼,以前没有一位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让我感觉如此挈近。

他先让我读《道德经》,因为现在的学生很难接受《弟子规》之类的经典,总觉得封建顽固。

因为我对那位老师的信任,所以我认真的学习和实践《弟子规》,没想到的是一遍下来后,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时我才知道,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美好了,自然会体现在言行举止上,自己行为的改变必然会使身边的环境改变,至于机遇与成功是必然结果,然而这个因果不能颠倒。

《弟子规》讲“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只有对父母充满爱与感恩,切实孝道,才能扩展到爱兄弟爱亲人爱老师爱朋友爱社会,否则必然功利而不能长久。

周月明  传统文化小调查  问:你认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我觉得是京剧、剪纸、皮影戏、刺绣、杂技等艺术类的,还有古诗词如《乐府诗歌》、《宋词》、《元曲》……  ——像孔融让梨这样的美德故事也算是传统文化,还有古建筑如天坛、故宫。

  ——我想传统节日和习俗也属于传统文化。

  ——屈原、李白、杜甫……是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符号。

  问: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什么样的感受

  ——这让我想起了开学典礼上校长关于“孝亲、尊师、爱校、报国”的讲话,我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理解。

  ——古代美文挺有内涵,挺有韵味,像《红楼梦》就挺让人回味的。

  ——李清照的婉约和苏东坡的豪放让我更想去探索传统文化。

  问: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渗入,掀起了一股西方热。

你认为当代中国需要传统文化的复兴吗

为什么

  ——西方热并不影响传统文化,人们对这些的关注只是出于新鲜感。

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我们对传统文化了解太少,所以需要传统文化的复兴。

  ——西方文化也有很多好的方面,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

  (选自本报招新时与新记者的对话)  他们说:  人生迷茫时,我会读《弟子规》。

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给我端正了生活的态度,指明了奋斗的目标,让我风雨兼程,无怨无悔,更加坚定了前进的步伐。

——尹袖琴 (歧黄国学社)  我不敢说我对这个社团曾经付出了什么,我只想说这个社团曾经给与了我太多太多。

从刚入社时那个对国学还是一知半解的大一新生,到大二时成为知行社的第三任负责人,再到现在也成了知行社的一位“老人”,一路走来,知行社已让我与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里我认识了国学,爱上了国学,完成了我人生中一次极为重要的蜕变。

到今天,我感觉国学已与我的灵魂相融,无法分开。

这就是知行社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

——刘伟波(知行社)  《弟子规》是经典传承的总纲,只要相信并且做到,必然会与圣贤的内心世界感应道交,这样才能看得懂经典,如此信解行证,将经典的教诲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周月明(经典中心)  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难以忘怀那些古典篇章,铿锵有力的书法让我们流连书法的欣赏,叹服书法的艺术性之强,传统文化的力量不可思议啊

——王新丽(五千网)  当下歌坛盛行的“中国风”,不管是什么歌,都喜欢往里面地加入一些二胡、笛子伴奏,或者很突兀的来那么一段京剧唱腔。

有多少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这样被我们“流行”掉的呢

——刘伟波 (知行社)

看过传统文化后的感触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

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

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

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

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

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

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7122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