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谚语俗语文案句句让人受益匪浅!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见“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2句】:【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1942年,美、英、苏、中等国着手建立反法西斯大同盟,并决定草拟一份宣言,但一时没有合适的名称。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多次讨沦名称问题,但一直没有拿出令人满意的名称。一天清晨,罗斯福醒来后,突然想到“联合国”这个名称,丘吉尔闻听后表示赞同。于是,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1971年才驱逐台湾当局,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第3句】:【碰翻了五昧瓶——咸酸苦辣都涌上心头】(歇)见“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成样样全”。

【第4句】:【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歇)死:本指死亡,转指程度达到极点。指太冤枉人。

【第5句】:【挠头不知痒处】(惯)形容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第6句】:【一世破婚三世穷】(谚)指破坏他人婚姻的人,必遭三代受穷的报应。

【第7句】:【给别人当枪使】(惯)比喻被人利用,去伤害他人。 也作“给人家当枪使”。

【第8句】:【不要气,只要记】(谚)指无论发生什么事,不必生气,只要记取经验教训即可。

【第9句】:【山再高也高不过两只脚】(谚)山岭再高,攀登者都会把它踩在脚下。指任何险峻的高山人也能攀登上去。也泛指任何艰难险阻,人都能战胜它。 也作山再高还在脚底板下。 山高高不过脚底板子。

【第10句】:【拉下马】(惯)比喻使有地位、有声望的人失去地位、名誉或权力。

【第11句】:【看着鱼儿下罩】 释义:比喻看准了再下手。 例句:小梅又安顿给崔骨碌:“听说张金龙常到你们这儿来,要是有机会,把这个铁杆汉奸—块儿抓住,那就更好了。反正看着鱼儿下罩,你瞧着办吧!”

【第12句】:【喝墨水】(惯)比喻有文化、有知识。 也作“喝墨汁”。

【第13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释义:七级浮屠:七层塔。救人性命,功德无量,比造七层塔礼佛还要好。浮屠:又作“浮图”。 例句:慧澄道:“夫人勿怪。这官人为夫人几死,贫姑慈悲为本,设法夫人救他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第14句】:【床上叠床,屋上架屋】(惯)比喻机构重叠。

【第15句】:【打哑谜】(惯)指不直接把意思说明白,故意让对方猜。

【第16句】:【老鼠尾巴上绑鸡毛——不是什么正经鸟】(歇)比喻不是个正派人。常含责骂或讥讽意味。 也作“老鼠尾巴绑鸡毛——不是个正经鸟”。

【第17句】:【猛虎不吃回头食】见“老虎不吃回头食”。

【第18句】:【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谚)家里同时有几件事,要先拣紧要的做起。指处事要尽先处理紧要、急迫的。 也作家有三件事,先拣紧的干。 家有三件事,先打急处来。

【第19句】:【开天辟地头一遭】 释义:比喻自古以来头一次,是空前的。 例句:太阳从西边出,月儿往东边落,开天辟地头一遭儿。

【第20句】:【头顶着星星,身背着月亮】(惯)比喻起早贪黑,辛苦劳作。

【第21句】:【家和万事成】(谚)万事:各方面的事情。家庭和睦了,什么事都能办成。指家庭和睦是万事成功的条件。 也作家和万事兴。 家和万事安。

【第22句】:【打出来的铁,炼出来的钢】(谚)比喻人的坚强意志、出众才干,都是从艰苦的打磨中培养出来的。

【第23句】:【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谚)孙儿:此处指外孙。阿婆如果舍不得把女儿嫁出去,如何能抱上外孙呢?古时催嫁的话。

【第24句】:【九个佛墩十八个菩萨】(惯)比喻人多职位少。

【第25句】:【六亲不认】“六亲不认”形容人没有情义或不讲情面。属于贬义词。 “六亲”即六种亲属。六亲之说,历来不一。 在提到“六亲”的几部典籍当中,《周易》成书最早,《周易·家人》说,“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夫妇),姻娅(亲家和连襟)。《汉书·贾谊传》说,指父母、兄弟、妻子。贾谊《新书·六术》说,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史记·管晏列传》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父母之子女之子。古书诸说难一。现代比较通行的是父、母、兄、弟、妻、子,当属最亲近的家人。“六亲”又引申为泛指亲属。 连最近的亲人都不认,不符合中国的传统礼教,“六亲不认”当属贬义。

【第26句】:怒画竹,喜画兰,不喜不怒画牡丹。

【第27句】:【什么风把你们刮来了】见“哪阵风儿吹来的”。

【第28句】:【不见真佛不烧香】(谚)真佛:佛祖真身。不见到佛祖真身,绝不轻易烧香跪拜。比喻不摸清事实真相,绝不轻易表态或贸然行动。 也作不见真佛不下拜。 不见真佛,不念真经。

【第29句】:【得人钱财,与人消灾】(谚)指接受了别人的钱财,就得为人家分忧解愁。泛指得到了别人的好处,就得为人办事。 也作“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第30句】:【游僧撵住持】(惯)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住持:主持一个佛寺的僧尼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比喻外人赶走主人。

【第31句】:【叫化子卖米——没几升】(歇)升:谐“声”。指没说几句话。

【第32句】:【经师不名,学艺不高】(惯)学艺拜师,如果不经名师的指点,技艺就难以达到高标准。指未经名师指点,因而技艺不高。 也作“经师不到,学艺不高”。

【第33句】:【大户凑囤,小户凑顿】(谚)大户:富家。小户:穷家。富家的粮食是一囤一囤积的,穷家的粮食是一顿一顿凑的。指旧时贫富悬殊,不能相比。

【第34句】:【男不男,女不女】(惯)既不像男的,又不像女的。形容人打扮得不伦不类,不像样子。 也作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女不女,男不男。

【第35句】:【人皮包着狗骨】(惯)骂人不是人。

【第36句】:【传言过话,自讨挨骂】 释义:传递闲话,会招来咒骂。 例句:“你可知‘传言过话,自讨挨骂’啵!所以今日之事,只发阿婶跟你谈谈有事,就莫向别人讲哕!”

【第37句】:【身在福中不知福】见“人在福中不知福”。

【第38句】: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第39句】:【以狼牧羊,何能久长】 释义:用豺狼放羊,如何能日久天长。比喻任用恶人,必受其祸。 例句:乙辛复入为枢密使,流岩寿于乌隗路,终身拘作。岩寿虽窜逐,恒以社稷为忧。时人为之语日:“以狼牧羊,何能久长!”

【第40句】:【七月的天,孩子的脸】(谚)指七月天忽晴忽阴、忽热忽冷,就像小孩的脸一样哭笑无常。

【第41句】:下棋不语,落子不悔。

【第42句】:【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见“马不知脸长,牛不知角弯”。

【第43句】:【鱼儿挂臭,猫儿叫瘦】(谚)鱼挂得时间长了,就要发臭;猫吃不到鱼,叫得时间长了,就会消瘦。指该舍的不舍,该得的不得,会落得两败俱伤。

【第44句】:【吃一行,怨一行】(谚)行(h。ng):行业。在哪个行业做事,总抱怨哪个行业不好。

【第45句】:【荷叶包鳝鱼,一下子就溜跑了】 释义:鳝鱼:体形像蛇而无鳞,有黏液,很滑。比喻悄悄地走开。 例句:爸爸晓得有理说不清,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荷叶包鳝鱼,一下子就溜跑了。

【第46句】:【午时三三刻问斩】在戏曲或古典小说里常有“午时三刻问斩”的情节。古人真的是在午时三刻执行死刑的吗?其实,古代并没有午时三刻执行死刑的硬性规定。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午时三刻颇受“垂青”呢?这与午时三刻之特殊有关。午时三刻此时太阳行至中天,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刻。古人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处死的人是否有罪,他的鬼魂都可能会回来纠缠行刑的相关人员,因此,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驱赶阴气,避免被鬼魂纠缠。同样,古代刑场选择在闹市,也有借助众人的阳气来驱鬼的意味。 古人将鬼魂报应看得很重,因此,行刑的相关人员也各有各的办法避邪。 如法官在死刑执行命令上签字的时候,由书房书吏将写有死囚犯的“犯由牌”倒置呈上,长官提朱笔不动,由书吏顺势一拖,死囚姓名勾到红笔痕,这签发死刑令的名头就算在朱笔上了,与法官无关,而这支朱笔也就此丢弃不用。 监斩官为了避邪,则在监斩时穿上全套公服,外罩一件大红斗篷,行刑结束之后,还要到城隍庙烧香,求城隍老爷保佑。刽子手作为亲自行刑者,更是要在行刑之后披红挂彩,到热闹的地方转转,驱散阴气。这都和午时三刻问斩同源——以阳制阴。

【第47句】:【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惯)比喻既要人好或事情做得好,又不愿付出相应的代价。

【第48句】:【躲在门缝中瞧人——把人都瞧得扁了】见“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第49句】:【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谚)遇合:碰到好官运。卖力耕作,不如逢个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碰个好官运。旧指依照常规努力,比不上有个好运气。

【第50句】:【难家不会,会家不难】(谚)同一件事,让外行去做,就很犯难;让内行去做,就得心应手。指做事的难易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懂行。 也作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难了不会,会了不难。 会家不难,难家不会。

【第51句】:【卖盐的做雕銮匠——咸人儿】(歇)雕銮匠:为门窗雕花或雕刻图画的艺人。成:谐“闲”。指闲着不做事或无事可做的人。

【第52句】:【人怕逼,马怕骑】见“马怕骑,人怕逼”。

【第53句】:【草绿色军服】“草绿色的军服”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20世纪初,英国人为了掠夺非洲南部的财富,派军队进攻非洲的布尔人。当时,布尔人的武器不如英国军队。为了战胜数量比自己多出五倍的英军,布尔人便根据非洲的山地特点,穿上草绿色的衣服,并把武器也涂上了与草木相似的颜色。他们悄悄地躲在丛林里,敌人简直看不出丛林里有人。而当时的英军却穿着很显眼的红色军服,暴露得十分清楚。由于英军目标太明显,布尔人老远就可以用武器射击,英军被打死打伤七万多人。 后来,英国军队接受了这个教训,将红色军服改为暗绿色。以后,各国的军队也相继把军服改成了黄色或草绿色。

【第54句】:【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谚)兵:指军队。军队可以长期不打仗,但一天也不能放松备战。

【第55句】:【刀快不怕脖子粗】(谚)只要砍刀锋利,哪怕脖子再粗也能砍断。比喻只要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就不怕敌手强硬,不怕困难重重。

【第56句】:【当耳旁风】(惯)耳旁风:从耳旁吹过的风。比喻不把别人的劝告或嘱咐放在心上。 也作“当耳边风”。

【第57句】:【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释义:比喻对母亲之爱,也比喻对祖国之爱。 例句: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祖国再穷,家乡再落后,但总是生我养我的亲娘、故土,我怎能不眷恋!

【第58句】:【鱼大现形,树大招风】(谚)鱼的形体大了,容易显现;树的形体大了,容易招风。比喻目标大了,容易招惹是非。

【第59句】:【抬一个灭一个】(惯)抬举一个,打击另一个。指待人不平等。

【第60句】:【册、卷、页】只要读书,就离不开册、卷、页,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 册:在中国古代文字产生以后,当时没有纸张,人们只好把文字刻到甲骨上,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竹片或木片统称“简”。一片简只能写几十个字,记一件事情,往往需要多块简。为了查找方便,就用熟牛皮条把这些简按次序串编起来,称之为“册”。 卷:在发明纸以前,有的人因为竹简、木简太重,也有把文字记载在丝织品上的,称为帛书。帛书比竹筒、木简携带方便,也容易收藏,它可以卷起来,按次序编号,于是出现了一卷一卷的书。 页:造纸发明以后,人们把印好的一张张纸用线装订成册,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线装本。线装本大多采用毛边纸,只能一面印字,对折装订,每张称之为一页,页码数印在对折线上。后来,印书采用机制纸,两面都可以印字了,每一面都印上页码数。现在称页,就是由此而来。

【第61句】:【兵随将令草随风】(谚)兵士要随着将领的指挥行动,就像草随着风向而摆动一样。指在战斗中,士兵必须坚决服从指挥。 也作“兵随将转”。

【第62句】:【胡萝卜就烧酒,仗个干脆】 释义:比喻做事情干脆利落。 例句:这正是件迅雷不及掩耳的事情。说句外话,叫做:“胡萝卜就烧酒,仗个干脆。”

【第63句】: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第64句】:【挑水寻错了码头】(惯)比喻找错了地方。

【第65句】:【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谚)比喻人或事物相互间总有差异,不会人人都一样,事事都一般。 也作十个指头往外伸,长短大小不一样。 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第66句】:一缕棉丝难织布,一粒大米难做饭。

【第67句】:【打开话匣子】(惯)话匣子:指收音机或留声机。比喻人开始唠叨或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也作拉开话匣子。 开了话匣子。

【第68句】:【霜打的树叶——蔫了】(歇)本指树叶经霜以后失去水分,变得萎缩了;转以形容人精神萎靡、没精打采的样子。 也作霜打麻叶——蔫了。麻叶:落叶乔木麻栎的叶子。 霜打的瓜秧子——蔫儿了。 霜打的茄子——蔫了。

【第69句】:【坏人先告状】见“恶人先告状”。

【第70句】:【对待失意人,别说得意事】(谚)面对事不遂心或者倒运的人,不要谈说称心如意的事。指说话要看对象,不要触及别人的痛处,惹人生厌。

【第71句】:【能找到一,就能找到二】(谚)能找到第一个,就会顺着线索找到第二个。指在摸索中,能初步发现线索十分重要。

【第72句】:【一口吃成胖子】(惯)比喻一次就取得成功或一下子发了大财。也泛指急于求成。 也作一口吃个胖子。 一嘴吃个胖子。

【第73句】:谎话讲不得,庄稼荒不得。

【第74句】:【父母官】古代老百姓称为民请命、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为“父母官”。 它源自何处呢?源自汉代正史。 《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期,南阳郡治安状况非常糟糕,盗贼猖狂,百姓逃离,田园荒芜,境内一片狼藉。一个名叫召信臣的到这里任太守,此公为政勤勉,很有计谋,首先严厉打击盗贼,稳定社会秩序,劝说人民发展生产,对游手好闲、不干农活的浪荡子弟毫不客气,像严父一样督促他们搞好农桑。因为召信臣治理有效,经济和社会环境大大改善,流离百姓纷纷回到家乡,过上了好日子,人们十分感谢这位好官,被大家称为“召父”。 另据《后汉书·杜诗传》载: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31年),南阳郡新任太守杜诗也是个好官,清廉节俭,勤政为民,任期内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恢复生产,增收粮食,像慈母那样细心关心百姓疾苦,大家有吃有穿,日子过得很开心,被当地人尊为“杜母”。 事有巧合,同是汉朝(西汉东汉),同是南阳,“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由此,人们把关心百姓疾苦,推动生产力发展,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州县好官尊为“父母官”。从此相沿成俗,这个称呼流传下来,直到现在仍有这种称呼。当今的“父母官”够格不够格,老百姓心里有数。

【第75句】:【疯狗咬人无药医】(谚)疯狗:患狂犬病的狗。指疯狗咬过的人,被传染了狂犬病,无药可治。比喻奸恶者对忠贞者的栽赃陷害,往往是致命的。

【第76句】:【蜂蜜嘴,蝎子心】 释义:比喻嘴甜会说,心肠狠毒。 例句:别他妈的满口仁义道德地糊弄人了,你们这一套我全明白了。谁不知你是蜂蜜嘴,蝎子心,耍那些花腔干什么?

【第77句】:【翻身离虎穴,失足入龙潭】(惯)比喻刚离开一个危险的地方,又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第78句】:【男儿有泪不轻弹】 释义:男人不轻易落泪。 例句:夏竞雄的胸中也是波澜起伏,但在女性面前,却要男儿有泪不轻弹。

【第79句】:【打鱼如偷鱼】 释义:夜间打鱼不要出声响,一有声响就会把鱼吓跑。形容打鱼像小偷—样。 例句:杨占鳌摆船,桨在水里一点儿声响都没有。这也是一种多年磨炼出来的功夫。夜深人静,船桨搅水一响,鱼还能等着你去打它吗?所以渔民常说:“打鱼如偷鱼。”

【第80句】:【男人往外走,带着娘们手】(谚)男人:专指丈夫。娘们:专指妻子。指丈夫走在人前,从衣着外表上就可看出妻子缝制与打扮的手艺。 也作汉子外边走,带着老婆两只手。 丈夫人前走,带着老婆的手。

【第81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谚)指暗了东方,西方还亮;南方黑了,北方还明。比喻一处情况不利,还有别处,做事应当灵活通变,不可拘泥。

【第82句】:【牛头不对马嘴】 释义:比喻胡拉乱扯,二者毫不相关。 例句:苏雨道:“我是苏爷的嫡亲兄弟,特地从涿州家乡而来。”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

【第83句】:【兵贵于精】(谚)兵:军队。指打仗的军队不在数量多,而在于训练有素,精干善战。 也作“兵不在多而在精”。

【第84句】:【人老三不贵:贪财、怕死、没瞌睡】(谚)贵:稀奇少见。指老年人有三种常见的毛病:一是贪图钱财,二是担心死去,三是睡眠很少。

【第85句】:【二人转】“二人转”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流行于东北各地,是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发展而成的,已有二百年历史。过去它有蹦蹦戏、大口落子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才定名为“二人转”。原有三种演唱形式:一是二人对口演唱的二人转;二是一人演唱的单出头;三是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近来又有发展,增添坐唱、群唱等形式。俗语所谓的二人转主要指第一种,即二人对口演唱的形式。

【第86句】:【只吹冷风,不添热火】(惯)比喻只说某人的坏话,不说好话。

【第87句】:【腊月生的孩子——冻手冻脚】(歇)冻:谐“动”。指动作不规矩(多指性骚扰)。

【第88句】:【人家偷驴他拔橛儿】(惯)橛儿:拴驴的桩子。别人偷走了驴,他去拔桩,结果被抓住。比喻别人得了好处,他去代人受过或承担责任。 也作人家偷牛,叫他拔桩。 人家偷牛,你拔橛子。 人家偷驴,你拔橛儿。

【第89句】:【夜长梦多】(谚)夜眠的时间过长,往往做的梦就多。指问题不及早解决,时间拖长,事态容易发生不利的变化。 也作夜长梦多,日久生变。 夜长梦多,好事多磨。

【第90句】:【宁要一艺精,不要百艺通】见“百样通,不如一样精”。

【第91句】:【飞到高枝上】见“爬高枝”。

【第92句】:【正月里弟剃头死舅舅】“正月里剃头”是外甥的一大禁忌,这一风俗遍布全国。它源于明清之际,与朝代更替有关。在《掖县志》卷二《风俗》中提到“闻诸老乡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日‘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这就把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谜底揭开了。它的变化过程为“正月——思旧----死舅”。 顺治二年,清兵入主中原后不久,摄政王多尔衮代七岁的顺治帝颁发了《剃头诏书》,要求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处,会被处以极刑,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汉人自古把头发看做是身体的一部分,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清政府下达的剃头令,马上激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甚至“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江南地区反抗“剃头令”的斗争最为激烈,并最终引发了清初的“嘉定三屠”。这场斗争最终以清政府获得胜利而告终。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在“满与汉、共天下”的局面下,民族矛盾逐渐缓和,汉人剃头也渐成习惯。但剃头毕竟不是汉人的传统,民间又不敢与官方公然对抗,就想了一个表示不满的法子,皇上下诏正月开始剃头,偏偏在每年的正月里,人人都不剃头,以怀念祖先和传统。后来,由于谐音的缘故,“思旧”转化成了“死舅”,成为一种风俗习惯。

【第93句】: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第94句】:【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谚)比喻机会难得,不能随便错过。

【第95句】:【冤家碰着对头】(惯)比喻仇人碰到一起。

【第96句】:【干姜有枣——越老越好】(歇)干、有:没有实际意义,为增加音节的助词。本指姜越老越辣,枣越老越甜;转指人越老越有经验,办事越老到。

【第97句】:【老虎一个能拦路,老鼠一窝得喂猫】 释义:比喻人有本事,一人就担得起重任;人无能,再多也无用。 例句:老虎一个能拦路,老鼠一窝得喂猫,少说我们还有六七十个兄弟,满可抵挡百十号民兵,怕哪样?

【第98句】:【死了王屠,连毛吃猪】见“没了王屠,连毛吃猪”。

【第99句】:【洞房三天没大小】(谚)洞房:新婚夫妇的房间。新婚三天内,不论年长年幼、辈分高低,都可和新婚夫妇逗乐。指民间习俗,新婚三日,人人都可闹洞房。 也作“新婚三天没大小”。

17230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