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搞笑的民间谚语俗语【200】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好老子不管三十岁儿】(谚)老子:父亲的俗称。三十岁的儿子,已到而立之年,老子再严也管不着了。指儿子到了完全自立的年岁,不会再接受父亲的管教。

【第2句】:【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谚)溺爱:无原则、无节制地偏爱。指对人溺爱,就不能明察;贪婪财色,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第3句】:【关公放屁——不知脸红】(歇)关公: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面如重枣,是一个红脸汉子。脸红:本指脸面发红,转指害臊、羞耻。 指人不知羞耻。常含责骂意。 也作“关老爷放屁——不知道脸红”。

【第4句】:一到星期天,李奶奶的儿子就带着孙子孙女们回来团聚。别人都说李奶奶真有福气,李奶奶却皱着眉头说:“有啥福气?他们回来就像鬼子进村一样大吃大喝,真是忙死老爹累死娘。”(河南·鲁山)

【第5句】:老鼠跟猫——背地里恨得要死,见面又怕得要死

【第6句】:【探花】“探花”指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三名。它为何叫探花?与“花”有关系吗? “探花”这一称呼,发端于唐代,定名于南宋末年。“探花”最初和名次无关,仅与科举考试的活动有关。当时,科举得中的新进士在喜庆之余,往往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因为科举发榜时间在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时,人们便称杏花为“及第花”,把进士们组织的宴游叫“杏园探花宴”。宴游时间确定之后,两名最年轻的新科进士便被挑选出来,担当“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负责采摘都城中的各种早春鲜花,并和其他进士比赛,最先摘得牡丹、芍药等名花的进士胜出,如果“探花郎”不胜便要受罚。此时的“探花郎”只是戏称。到了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成为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名单和名次。北宋年间的殿试规则是,进士一甲只钦点三人,并规定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都称榜眼。之所以称榜眼,原因是在榜上,状元姓名居中,第二、三名靠下居左、右两边,像人体的两只眼睛;参见皇帝时,状元在前,第二、三名分列两边,也像两只眼睛的位置。到北宋后期,为对殿试中的第二、三名进士有所区别,人们便只以第二名为榜眼,并开始借用唐代“探花郎”一词指代第三名。但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上,第三名的称呼是进士一甲第三名。一直到南宋末年,“探花”方才正式成为殿试第三名进士的专名。

【第7句】:【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谚)指亲戚邻里之间,彼此都有一种良好的愿望,希望对方幸福美满。

【第8句】:小鬼叫门——要命

【第9句】:【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谚)漫天:喻极高。就地:喻极低。交易场中,卖方可以把物价要得很高,买方可以把价钱还得极低。指买卖当中的讨价还价,有着极大的幅度。 也作漫天开价,就地还钱。 满天讨价,落地还钱。

【第10句】:【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坚】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11句】:哥哥刚从警校毕业,练就一身好本领。有一天,他带我上街买东西,两个流里流气的小伙子故意找哥哥的碴儿。哥哥说:“你们别没事找事,我也是东山跑过驴,西山找过虎,见过点阵势的。”他们不听,伸手打了哥哥一拳,哥哥说:“你们真是疯狗咬太阳,不知道天高地厚。”说着,三脚两拳,打得他们抱头鼠窜。(河南·许昌)

【第12句】:【屎不知道在哪里,屁就放下一大堆】(惯)比喻事情还没动手就造出许多舆论。

【第13句】:对着镜子谈心——左右无人

【第14句】:【冤家】“冤家”一词,原意为怨家,指仇人。现在指爱的亲昵之称,是反语,如同情人之间女子说情郎“你真坏”一样。“冤家”一词源自唐代,唐张薷《朝野佥载》有“此子与冤家同生”之句。到了宋代,“冤家”这个词,通过“不饶人”这一语义成分,从所仇转为所爱,表示似恨而实爱的感情。如黄庭坚《昼夜乐》词:“其奈冤家无定据,约云朝又还雨暮。”《董解元西厢记》一日:“正是咫尺是冤家,浑如天样远。” “冤家”的这种含义,在“冤家”一词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宋蒋津在《苇航纪谈》中对“冤家”的这种丰富含义作了总结:后阅《烟花记》有云:“冤家之说有六:情深意浓,彼此牵系,宁有死耳,不怀异心,所谓冤家者一;两情相系,阻隔万端,心想魂飞,寝食俱废,所谓冤家者二;长亭短亭,临岐分袂,黯然销魂,悲泣良苦,所谓冤家者三;山遥水远,鱼雁无凭,梦寐相思,柔肠寸断,所谓冤家者四;怜新弃旧,忘恩负义,恨切惆怅,怨深刻苦,所谓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触景悲伤,抱恨成疾,迨与俱逝,所谓冤家者六。”“冤家”的这六重含义,无不传达了男女之间那种又爱又恨,又疼又怨,缠绵悱恻的复杂感情,难怪古往今来的恋人都爱以“冤家”相称了。 “冤家”一词,除了指心爱的人外,还指心爱的东西。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日:“婆子袖里扯出个小帕儿来。道:‘就是这个冤家,虽不值钱,是一个北京人送我的,却不道礼轻人意重。…

【第15句】:【带箭野猪猛于虎】(谚)指带箭受伤的野猪,比老虎还要凶猛。比喻受到打击或被逼到走投无路的人,会表现得非常凶狠顽强。

【第16句】:【亲者割之不断,疏者续之不坚】(谚)关系亲密的,用刀也割不断;关系疏远的,强连到一起也不坚牢。指人际关系是亲是疏不可强求。 也作“亲了割不断,假了续不上”。

【第17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惯)旧时迷信认为人死后还可以投胎转世。指死并不可怕,没什么大不了的。 也作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 再过二十年,又是好汉一条。

【第18句】:【快刀不磨是块铁】(谚)指快刀也要常磨砺。比喻天资聪明的人也必须奋力学习,积极进取。

【第19句】:针当棍子一针(真)棒

【第20句】:邻居婆媳两人为点小事又在吵嘴,奶奶忙赶过去劝解道:“你俩都想开点,天天生活在一起,勺子和碗还磕碰呢。该伸的伸点,该蜷的蜷点,不就好了?”(山西·应县)

【第21句】:【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好处大家得到,出了事一个人 负责。类似的:为别人的豆子,炒烂自己的锅。王朔《轮 回》:“我的责任?当初谁死皮白赖缠着我要在这批货上过 道手?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我这个月闲着没有?”

【第22句】:【君不正,臣投外国】(谚)君王无道,做臣子的就可以离开他,投奔别的国家。指上级不正,手下人员采取叛离的行动是合理的。

【第23句】:【是亲必顾】(谚)指只要沾亲带故、关系亲近,总不免要徇情顾面。 也作“是亲都有一顾”。

【第24句】:【看戏问名角,吃饭问名厨】(谚)名角演戏,会吸引众多的观众;名厨掌勺,会招徕众多的食客。指无论哪个行业,要想繁荣昌盛,必须提高知名度。

【第25句】:【费唇舌】(惯)指费了许多话去解释、劝说或表白。 也作费口舌。 费唾沫。

【第26句】:木头眼镜——看不透

【第27句】:针对这几年村上刮起的赌博歪风,我和村里的伙伴成立了“少年禁赌队”。一位大叔阴阳怪气地说:“嘿嘿,榔头扔在河里,细头朝上啊!几个小不点,也不撒泡尿照照有多大能耐,管起我们来了!”“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我不客气地回敬道,“这事我们管定了!”(江苏·盐城)

【第28句】:我和妈妈这几天花钱如流水,爸爸提醒道:“我在东沟摸鱼,你们在西沟扔。咱们还得节俭点啊!”(江苏·通州)

【第29句】:隔墙扔蒲包儿——飞(非)礼

【第30句】:张飞扮姑娘——咋搞昨不像

【第31句】:【癞蛤蟆剥皮眼不闭,黑甲鱼剖腹心不死】释义:比喻不甘心失败。例句:“敌人是‘癞蛤蟆剥皮眼不闭,黑甲鱼剖腹心不死’,我们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

【第32句】:【周身是刀没一把利】(惯)比喻满脑子的主意、点子,却没有一个能顶用。也比喻所学的知识多而杂,没有一门是精通的。

【第33句】:【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谚)全家上下一条心,积累起来的财富可以买得起黄金;一家人各怀二心,就会穷得连根针也买不起。指家人的同心协力是致富的康庄大道。 也作“家有一心,堆积黄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第34句】:【水流万转,终归大海】释义:比喻迟早归到某处去或要走某一条路。例句:这条江,水流万转,终归大海。你看,这条江浩浩荡荡,但它是由上百条河,上千条溪涧,上万孔山泉汇流成的!

【第35句】:劳劳碌碌的蜜蜂——甜头给了别人

【第36句】:【呷醋咬生姜】(惯)呷:喝。形容又酸又辣。

【第37句】:【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歇)夜猫子:即猫头鹰,益鸟,头部有角状羽毛,眼睛大而圆,昼伏夜出,常在夜间发出凄厉叫声,民间以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指来人准不会有好事,凶多吉少。 也作夜猫子进宅——不会有好事。 夜猫子进门——不是好兆头。

【第38句】:【交易不成仁义在】(谚)指纵然生意没有成交,但彼此一定保持良好的关系,不要伤害感情。商场中买卖双方常用的交际语。 也作“买卖不成仁义在”。

【第39句】:【倚酒三分醉】(惯)倚仗喝了点酒就装出醉态来。指人借酒生事。

【第40句】:【瞎子背瘸子】(惯)比喻各有不足的双方分别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配合做成事情。

【第41句】:一天放学,我在家里写作业时,听见外面有人吵架。我和奶奶出去一看,李阿姨家没水了,去王阿姨家担水,王阿姨不让担,她们就吵起来。奶奶就唠叨起来了:“磨是千家问,用水不用问。这事不值得吵。”(河南·沁阳)

【第42句】:【挨一拳,得一着;挨十拳,变诸葛】(谚)诸葛: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足智多谋著称。指人受到挫折不要紧,只要善于总结教训,挫折越多,越能增添智慧,增长才干。

【第43句】:【 话传三遍假变真】传话会走样,一再传播,容易使人信以 为真。类似的:话经三张嘴,长虫也长腿。成语:以讹传讹 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话传三遍假变真,药方子抄三 遍吃死人!你们纯粹是胡说八道!你们说人家,先撒泡尿 照照自己!”

【第44句】:跳芭蕾舞的——转得快

【第45句】:【马死落地行没有马就步行】指失去凭借,退一步想办 法。黄谷柳《虾球传》:“如果还有谷种吃,就吃谷种,没有就 再打算,马死落地行,一张叶,一条虫,一个人总有一条生路 的吧?”

【第46句】:猫被老虎撵上树——多亏留了一手

【第47句】:【打猎的不说鱼网,卖骡马的不说猪羊】(谚)指各行各业的人不会谈论与本行业无关的话。

【第48句】:【把好心眼挂在鼻子上——专为别人看】(歇)指假装出一副好心肠,在人前显示。

【第49句】:【成大事不记小仇】释义: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在小事上计较。例句:“他的左右人都巴不得一下子攻破城市,替他报仇。……他说,成大事不记小仇。”

【第50句】:哥哥一阵子学木工,一阵子又学裁缝,还没过多久,他又要学烹饪。尽管样样都学会了,但一样也不精。妈妈说:“时常移栽的花,哪有长得茂盛的。”(湖北·钟祥)

【第51句】:玉米秸里的虫儿——钻(专)心

【第52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释义:佛:佛教修行圆满的人。放下手里的屠刀,马上就能成佛。原为佛教语,劝人改恶从善,后用来比喻坏人停止作恶,也会变成好人。例句:佛家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你好好改造,政府会对你进行宽大处理的。

【第53句】:八只缸七只盖——盖来盖去盖不满

【第54句】:小明想出风头,到朋友家借了辆摩托,刚骑到马路上就摔倒了,结果伤了腿。邻居大妈说:“看来风头、霉头两隔壁啊!”(浙江·温州)

【第55句】:【恶龙不斗地头蛇】(谚)地头蛇:盘踞在地方上的恶势力。比喻外来的势力再凶恶,也惹不起当地成气候的恶势力。 也作恶龙不斗当方蛇。当方蛇:当地蛇。 恶龙不敌地头蛇。

【第56句】:爸爸一回到家,就给我们派活干。他一会儿指使妈妈去做饭,一会儿又让我去扫地。奶奶说他:“你真是嘴勤屁股懒,看见活让人家干,自己却在这里享清闲。”(河南·邓州)

【第57句】:【圣诞树】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教徒,过圣诞节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添节日气氛。西风东渐,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圣诞树也开始流行起来。据说是阿尔萨斯地区最先把冷杉树枝或冷杉树做成的圣诞树竖在屋内,树上点缀着许多糕果和苹果。到了十八世纪,圣诞树已经很流行,而且圣诞树上已经有了插蜡烛的习俗。而人们在圣诞树上饰以花卉,则是因为在民间传说或《圣经》故事里面都描述过天堂乐园里果树开花的盛况,因而从一开始人们就喜欢用苹果来装饰圣诞树。现在,圣诞树上的饰物更多了,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还挂上各种圣诞礼物,电源一通,五光十色,十分好看。

【第58句】:【唱空城计】(惯)空城计: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亭,魏将司马懿率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战,故意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镇定自若地弹琴;司马懿怀疑有诈,怕中埋伏,遂引兵退去。后用来指掩饰自己一方力量空虚以骗过对方的计策。1指用“空城计”。2指全部或大部分人不在。3形容没有实力。 也作“演空城计”。

【第59句】:敲着空碗唱大戏——穷开心;穷快活

【第60句】:属啄木乌的——嘴强身子弱;嘴硬身子软

【第61句】:凳子上抹石灰——白挨

【第62句】:【现钟不打打铸钟】释义:比喻现有的不要,却寻求没有把握的。例句:众人道:“说甚么乱话!‘现钟不打打铸钟’?你现揭了榜文,教我们寻谁!”

【第63句】:【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链基,不如待时】(谚)磁(zT)基:古时农具名,大锄。纵然智慧高超,也不如趁个有利的形势;纵然使用着先进农具,也不如遵从农时效果好。 指善于待时和乘势,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也作虽有兹基,不如逢时。兹基:即磁基。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第64句】:【船头坐得稳,不怕浪来颠】(谚)指只要稳坐船头,就不怕风浪颠簸。比喻只要自身为人正派稳重,就不怕任何闲言碎语。

【第65句】:【 有天理有国法还有人情】讲道理,执法,也要照顾人情。 意即不能不考虑人际关系。李准《李双双》:“这算贪污工 分?有天理有国法还有人情呢!你以后少跟他后面跑!少 家失教的样子。”

【第66句】:【敢怒而不敢言】心中不满,不敢表示出来。台湾林语堂 《京华烟云》:“走私的人有治外法权保护,路警也不敢碰他 们,只是袖手旁观,敢怒而不敢言。”

【第67句】:【 矮子里拔将军/矮子里挑大个】原本不够格,不得已而求其 次,在差的里面挑选稍微好一点的。成语:降格以求。谌容 《减去十岁》:“班子问题需要重新考虑。现在不得已,矮子 里拔将军。”

【第68句】:【春冻骨头秋冻肉】春寒比秋冻更伤身体。杨朔《三千里 江山》:“唉!这个天气,凉森森的。春冻骨头秋冻肉,离了 棉絮还真不行。”

【第69句】:【货到地头死】货物运到市场,就得设法卖掉。沈从文《长 河》:“俗话说,货到地头死,所以出桔子的地方,反买不到桔 子。

【第70句】:【床上叠床,屋上架屋】(惯)比喻机构重叠。

【第71句】:【清水煮挂面——有盐在先】(歇)挂面里搀有少量食盐。盐:谐“言”。指事先把该说的话说清楚。

【第72句】:【大人不责小人过】(谚)指有修养有地位的大人物,不和下人计较。 也指宽宏大量的人,能宽恕下人的粗鄙行为。 也作大人不记小人过。 大人不见小人怪。 君子不记小人过。

【第73句】:伸出墙头的腊梅——墙内开花墙外香

【第74句】:【有钱买马,没钱置鞍】见“买起马备不起鞍”。

【第75句】:【老太婆缝补丁——纫针】(歇)纫:引线穿过针鼻儿,谐“认”。针:谐“真”。指做事严肃对待,毫不马虎。

【第76句】:【锅不热,饼不靠】对人不热情,团结不了人。陈登科《移 山记》:“锅不热,饼不靠,父不疼,子不孝。”

【第77句】:【钉是钉,铆是铆】(惯)“丁是丁,卯是卯”。

【第78句】:刘大妈和儿媳妇又吵架了。邻居大嫂来劝解:“吵吵嘴没啥相干,谁家不是碗大碟小磕着碰着哩?”(山东·金乡)

【第79句】:吃了鸟枪药——火气冲天

【第80句】:【千招要会,一招要值】(谚)指武术方面的一般招数不但要会,其中还必须有一招是绝招,能使对方无法招架。也泛指一般技艺都应掌握,但必须有一门特长。 也作“千招要会,一招要好”。

【第81句】:英雄永远和自己的人民在一起,富饶的宝藏永远同大地在一起。

【第82句】:【骑驴不知赶脚的苦】释义:比喻体会不到别人的苦处。例句:“坐车的都是有钱的,他们哪儿知道拉车的苦!一个钱也不肯多给,你跑慢了他还不乐意,哎,真是骑驴不知赶脚的苦哇!”

【第83句】: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第84句】:【鸡一嘴,鸭一嘴】(惯)1斥责人在别人谈话时乱插嘴。2比喻人多嘴杂,意见不统一。3比喻议论纷纷。

【第85句】:【千口吃饭,主事一人】(谚)主事:主管事务。指一个群体里入员再多,出面主事的头领只能是一个。

【第86句】:【登鼻子上脸】(惯)比喻越来越放肆。 也作踩着鼻子上脸。 踏着鼻子上脸。

【第87句】:吃着黄连长大的——苦人儿

【第88句】:在诊所,妈妈问医生:“我整天在屋加工服装,连门也没有出过,咋还会感冒呢?”医生听了笑着说:“海风,风行一大片;室风,风走一条线。所以,你不出屋门有时也会感冒啊!”(河南·许昌)

【第89句】:梦里娶媳妇——高兴一时是一时;快活一时算一时

【第90句】:【入圈套】见“落在圈套里”。

【第91句】:【一花不是春,独木不成林】(谚)一枝花扮不成春天,一株树形不成树林。比喻个体的作用毕竟有限。

【第92句】:见了骆驼说马肿背——少见多怪

【第93句】:【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人的思想、心事,不容易得知。 明代《封神演义》:“自古人心难测,面从背违,知外而不知 内,知内而不知心,正所谓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第94句】:头当斗笠,背当蓑衣——自欺欺人;自骗自;自己哄自己

【第95句】:【冻豆腐——难拌】(歇)拌:搅拌,谐“办”。指事情很难办,或问题不好处理。 也作“冻豆腐——拌不成”。

【第96句】:【笑掉了大牙没人补】对讥笑者表示不满。意即没有什么 可笑的,当心别笑出毛病来。没人补,也说:没人拾。类似 的:笑掉了下巴,砸坏了脚面子。冯德英《苦菜花》:“笑什 么,笑?笑掉了大牙我可不给你们拾!”

【第97句】:【他有关门计,我有跳墙法】总有办法对付。韩志君等《古 船·女人和网》:“二嫂抠门儿,又瞧不起我,我知道。可她有 关门计,我有跳墙法儿。”

【第98句】:【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惯)比喻同甘共苦。

【第99句】:【错公穿了错婆鞋——错上加错】(歇)指原有的错误尚未改正,又犯了新错误。

17302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