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龙树菩萨传记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带出来的,这是谁说的

历史渊源 关于本经之梵文版本,自古以来即有各种传说,据法藏之《华严经传记》卷一载,龙树菩萨在学完当时所有已知的佛经之后,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并不圆满,这时龙王邀请他到龙宫阅读海龙所收藏的佛经,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到《华严经》,由此认识到释迦牟尼佛确实具有无比圆满的智慧。

因为上本与中本数量巨大、涵义深奥,非一般世间人所能理解,于是他只把下本《华严经》从龙宫带出,并使之在世间流通,此即是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之《华严经》,而实际上流传的经本只是下本的略本,唐译八十华严也只有四万五千偈。

什么是传承

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奠基者。

关于他的生平,有各种不同的传说。

据传他出生在南印度毗达婆国,属婆罗门种姓。

幼年曾学“五明”,其后皈依佛教。

初习小乘教规,后在雪山一带得大乘经典,系统地阐述并确立了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深受南印度安达罗王朝的引正王的推崇,晚年住在黑峰山(今哥斯坦河上游)。

一说晚年住在阿摩罗缚底大塔西北50公里的吉祥山,并传其为王子所杀。

  龙树进一步发挥了大乘佛教般若经的空性思想。

所谓“空”既不是“零”也不是“空无”,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实在。

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包括感觉、概念、意识和地、水、火、风等元素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是假借的概念(假名),是不真实的,它们本身没有独立的实体性或自性(无自性)。

宇宙万物的真实相是“空”,亦是“中道”。

所谓“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语分别,不能用概念亲证的一种最高存在,也就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又认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

我空,无我亦空。

生死空,涅盘亦空。

既然一切皆空,那么,森林罗布的世间万物又作何解释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龙树提出了二谛(真谛和俗谛)说。

他说,佛陀为那些被无明覆盖的凡夫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为那些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

他认为只有从俗谛入手,才能达到真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龙树在论述世界的非真实性中,为了破除名相,排除因缘关系,还提出了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八不”概念。

认为这四对对立的范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依据,在每一个范畴的前面加上否定的“不”字,说明了事物存在和认识的相对性,不真实性。

可见龙树的范畴论是为他的本体论服务的。

他的“八不”说,不生不灭是指实体而言,不常不断是从时间方面考察,不一不异是从空间方面说,不来不出是从运动方面来说明的,这四对范畴包含了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因素。

  从“空”的根本立场出发,龙树不但认为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且认为涅盘也是假象,他说:“涅盘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盘,亦无少分别。

”又“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只要消除无明,就可以达到涅盘。

“涅盘”在他看来是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排除了生死干扰的寂灭境地。

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佛教很多宗派都有很大影响。

  著作甚多,据西藏所传为122种,汉译为22种。

有“千部论主”之称。

其主要著作有:《中论颂》、《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藏译)、《迥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因缘心论颂》、《菩提资粮论颂》、《宝行王正论》、《龙树菩萨劝诫王颂》等。

(黄心川 宫静)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龙树传云:龙树已出家,入灵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大乘经典授之。

诵持爱乐,虽通实义,然未得通利。

周游诸国,更求余经,不得。

自念言:佛经虽妙,犹有所未尽。

我欲推未尽而演之,以悟后学。

于此欲更造衣服,立教戒,附于佛法而小异。

独在静处水精房中,思惟此事。

大龙菩萨见而怜之。

即接之入海。

于宫殿中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之经典,无量之妙法授之。

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龙问曰:看经遍否。

答言:汝诸函中经典无量,我所读已十倍阎浮提。

龙送出南天竺。

大弘佛法,摧伏外道(付法藏传五亦同)。

贤首华严传一曰:‘如真谛三藏云:西域传记说,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

  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关于密宗的修行

地藏经 阿弥陀经 功德回向 或佛号 或多多放生功德回向念经、佛号、咒语都可以用这个回向文回向文是: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名字)愿你早日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三遍

为什么叫龙树菩萨叫菩萨,他证菩提了吗,或者罗汉果

圣者龙树菩萨,是于过去无边无量劫中发心,并于众多无量大劫中精勤不断地积累二资,又于不可言说的世间界中利益无量众生,为了此间刹土佛法的兴盛而应世化现的。

佛陀也曾亲口授记过有关圣者龙树菩萨降临于此娑婆世界,并广弘佛法的内容。

有关佛陀授记龙树菩萨为此间刹土佛法之兴旺而出世,并依照发心在佛陀示现涅盘,佛法趋于衰落的生死存亡之际,及时应化出世,并广弘佛法的经过,(在众多经续中都有所记载。

)关于发心的具体情形,在《大云经》中描述道:“于无量无边大劫之前,转身为一号称‘大精进龙’之圣主大国王,并面谒龙灯如来。

尔时,于龙灯如来座前以无量供品广作供养,且抛洒一撮无价之宝并厉立宏愿:于未来世释迦如来教法没落之时,吾将出家,三次发大法音,为正法而舍己之身寿。

”经中的文字,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圣者当初)发心立誓于此刹振兴佛法的经过。

遵照当初的发心,在本师大能仁释迦佛住世期间,一位被誉为“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又译离遮毗族,古代印度一氏族名)童子”也诞生于世,释迦佛在如海般众多的眷属当中,极力称叹这位童子的广大功德,并预言道:在我涅盘后四百年之时,(他)将转世为圣者龙树且广弘佛法。

《楞伽经》中云:“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宏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

”《文殊根本续》云:“于吾灭度后,四百年之时,比丘龙出世,于教信且利,证得欢喜地,住世六百年。

彼圣者修成,孔雀佛母(五部陀罗尼之一)咒,且通诸经论,无实甚深义。

弃身离世后,往生极乐刹。

最终决定得,正等觉果位。

”《金光明经》中也对“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予以了高度赞叹,并进一步指出,该童子也即后来的大圣者龙树菩萨。

《入中论注疏》中引用《圣大云经一万二千颂》中的内容说道:“阿难,吾灭度后,满四百年,此‘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转身为比丘,其名曰龙,广弘我教法。

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源光。

”《大法鼓经》云:“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于大师灭度后,人寿八十岁,教法衰微时,转生为名含大师德号之比丘,广弘圣教,,满百岁后往生极乐世界。

”《时轮金刚后续》中,也对该大圣者利益正法及众生的丰功伟绩作过授记。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众多授记中的代表而已。

圣地印度的智者们一致公认:有关授记大圣者龙树的经续多达百种。

佛教的《华严经》讲的什么

普贤行愿品浅释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相信这一部经,是在美国第一次讲,各位也是第一次听。

这一部华严经在佛经里是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

妙法莲华经也是经中之王,可是不能称为王中之王;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却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说大乘经典之中最长,但说的时间并不太长,释迦牟尼佛只仅仅用了二十一天来说这部华严大经。

这部经的品数和卷数,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

这八十一卷也不全,从原本中十万偈颂,只译出四万五千偈,不过已具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华严经,而这部经并没有存在世上,就是印度也没有,而是被龙王请到龙宫供养。

在释迦牟尼佛入涅盘六百年后,有一位龙树菩萨,聪明绝顶,将世间所有的文章、论议和经典统统读完,便发心到龙宫看藏经,在龙宫里他看见有华严经。

华严经有三本——上本、中本,和下本。

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

一个世界微尘已经无量无边,何况大千世界里的微尘,其数目更大了。

何谓大千世界

即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便是一个世界。

积聚成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月,就是一个小千世界。

再积聚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

再积聚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

一个大千世界里的微尘你想想有多少

已经数不过来了,何况现在是十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微尘数偈颂,更是不可悉知其数。

华严经上本有多少品呢

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

一四天下是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个洲合起来加上一个须弥山。

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

龙树菩萨把下本牢记在心里,回到印度后,才把它写出来。

由印度传入中国有八十卷三十九品,还有十一品没有传入中国。

华严经有七处九会,即是在七个地方讲说,共有九次法会。

在佛教里,如果能明了华严经,就是得到佛的全身。

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

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

但这还不算完全,若能融会贯通华严经的道理,便将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

华严经譬如大海,而其他经如河流,小小的河流如何与大海可比呢

现在世界上能讲华严经的少之又少,有人学佛法学了一辈子,连华严经的名字也没有听过,是何等可怜

这部华严经不要说讲,就是能念一遍的也很少,念一遍最快也要二十一天。

华严经七处九会有一首偈颂:‘菩提场出九逝多,三四忉利及夜摩,普光明殿二七八,他化兜率五六过。

’佛最初在菩提场成道,就是坐在菩提树下宣说华严经六品十一卷;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经六品四卷;第三会在忉利天,说经六品三卷;第四会在夜摩天,说经四品三卷;第五会在兜率天,说经三品十二卷;第六会在他化天,说经一品六卷;第七会重在普光明殿,说经十一品十三卷;第八会也是在普光明殿,说经一品七卷;第九会在逝多林,说经一品二十一卷。

何谓‘逝多林’

‘逝多林’是坟场。

下本四万五千偈传到中国,还有五万五千偈九品尚在印度,而没有传到中国来。

虽然不足,但是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均已全备。

所以中国唐朝清凉国师弘扬华严时,认为这部经可作为全经。

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他专讲华严经。

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大休,会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开元戊寅年。

身长九尺四寸,两手过膝,有四十颗牙齿,夜间眼中放光。

建中四年时,写华严疏钞。

该书是华严经注中最有名的。

未写前,他先求华严海会菩萨加被,帮助他完成使命。

当夜梦见一巨山岳,万丈金霞,光逾皎白,连大接地,才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

此后注华严疏钞便振笔疾书,不加思索,四年完成。

后夜梦自己变成一条金龙,又化成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龙,飞到其他世界各处。

这是华严境界,一般人说这是表示流通之意。

清凉国师一生身历九朝,为七帝之师。

圆寂后,有位梵僧从印度来中国,在半路上遇到两位青衣童子。

便问他们:‘往何处去

作甚么呢

’童子说:‘到中国去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供养。

’这位和尚到达中国后,向皇帝禀明这段经过,开龛验查,发现国师口里果然缺少一颗大牙。

这个境界是妙不可言,华严菩萨也到中国来,所以他有奇特的相貌。

依据清凉国师的判法,这部华严经前五卷是序分,中间五十五卷半是正宗分,后十九卷半是流通分。

这部经虽没有全译成中文,但已具有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

在中国弘扬华严经的都是大菩萨。

若不是有菩萨的境界,是不能讲说华严的境界,而华严境界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不可思议

在讲经听经前,先要认识清楚这部经是大乘或是小乘。

有一个公案,是关于大小乘之事。

印度有位世亲菩萨和无著菩萨,他俩是兄弟。

世亲菩萨学习小乘教义,而无著菩萨却是学习大乘教义。

世亲菩萨非常聪明,他哥哥总想度他信大乘法,乃想出一个方便法门,故意装病,请他弟弟来探病。

弟弟来后,哥哥说:‘弟弟,我现在快死了,你能否诵一遍大乘经典

’弟弟本不愿意,但为满足哥哥最后之要求,便翻看大乘经典,读到华严经时,他越读越感到不可思议,才知道华严境界是妙不可言的,犹如太阳在空中遍照万物一样。

他知道自己错了,乃叫人取宝剑来,要割去自己的舌头。

他觉得以前用这个舌头来赞叹小乘法而毁谤大乘经,故欲割舌来赔罪。

他哥哥便说:‘何用割舌呢

你现在可用你的舌头来赞叹大乘。

’世亲菩萨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乃入山修行学习大乘华严经,而造了一部十地论。

论成那天,大地震动,口中放光。

国王便来问他:‘是否证得阿罗汉果

’世亲菩萨说:‘因年轻时,学习小乘而毁谤大乘,现在改过学习华严经。

造了一部十地论因而感大地震动,口中放光,并非证果。

’国王说:‘原来华严经是如此微妙

’本经前八十卷翻译者是实叉难陀。

实叉难陀意谓‘喜学’。

他将华严经译成中文后,由贤首法师讲解,当讲到华藏世界刹海震动之时,讲堂及大地也都震动起来。

最初翻译经典时,唐朝皇帝武则天作梦,梦见天降甘露。

第二天果然降雨而且是甘霖,象征翻译这部华严经是非常重要。

所以译完后,贤首法师讲这部经时,大地六变震动,于是武则天下诏书赞叹实叉难陀。

所以华严经不可思议的境界有很多。

节选自宣化上人的《普贤行愿品浅释》

7002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