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降半旗致哀的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降半旗致哀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

这种致哀方式最初起源于英国,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1612年,英国船只“哈兹·伊斯”号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航道时,船长不幸逝世。

船员们为了表示对逝世船长的敬意,将桅杆旗帜下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

当该船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注意到它桅杆上降下的半旗,不知何意。

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去世的船长。

到17世纪下半叶,这种庄严而又简洁的致哀方式流传开来,并为各国所效仿。

久而久之,下半旗,并约定俗成地把旗帜降到离杆顶1\\\/3处来表示哀悼便成为一种国际惯例,且沿袭至今。

联合国什么样的情况下降半旗致哀

举点例子

联合国《旗典》:\\ra.对于联合国会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逝世的情况,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在日内瓦的办事机构以及联合国驻该会员国的办事机构将以联合国旗将下半旗的仪式致哀。

\\rb.在这种情况下,在总部和日内瓦,联合国旗下半旗的仪式应该在得知逝世消息的当天马上进行;但如果那天旗帜已经升起,则通常不会再降下,而应将下半旗仪式推迟到得知逝世消息的次日进行。

\\rc.如果由于天气状况或其他原因导致上述程序(b款)无法进行,联合国旗应在举行葬礼的当天下半旗。

在特殊情况下,在逝世和举行葬礼的两天,联合国旗都下半旗。

\\rd.在一个会员国的国家象征人物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逝世的情况下,除了a款所涉及的外,其他联合国机构,可在与该国外交部的礼仪机构和(或)当地的该国外交公使团负责人接洽后,根据实地的不同情况行使自由决断权。

\\re.在联合国秘书长授权下,联合国专门机构的负责人可以在希望遵从该机构所在国的官方悼念而下指令该部门降半旗。

他也能授权在专门机构进行官方悼念的任何时候对联合国旗实行下半旗。

\\rf.联合国旗也可以根据联合国秘书长的特别建议,为与联合国有重大联系的世界级领导人的逝世下半旗。

\\rg.联合国秘书长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决定在任何地方的联合国旗在联合国的官方悼念期内下半旗。

\\rh.联合国旗在实行下半旗仪式时,应先将旗升至旗杆顶间歇,然后再降至半旗位置。

而在当天降(收)旗的之前,也要先将旗升至杆顶再降旗。

\\ri.联合国旗下半旗时,会员国国旗一律不升。

\\rj.只有在联合国秘书长命令之下,方可对葬礼队列中升有联合国旗的旗杆装饰褶皱彩带。

\\rk.当用联合国旗覆盖棺木的时候,旗帜不允许低于墓穴或接触地面。

降半旗致哀,陪伴的彩旗是否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陪伴的彩旗也是需要下降的。

周恩来总理去世后,联合国降半旗致哀,是否真有其事

在中文网站上广为流传的“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的真正原因!”的故事让人看了不禁摇头。

该故事说: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

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

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

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 这故事首先告诉读者,联合国为悼念周恩来总理而下半旗是没有先例的。

有一个“破例下半旗”的前提,才可能有后面那精彩的演讲。

说故事的人大概想以此证明周恩来享有很高的国际的荣誉,破格悼念显得人格非凡。

可惜这是不真实的。

联合国为悼念周恩来下半旗并不是破例之举。

联合国于1947年制定了一部旗典(Flag Code)。

其中有关致哀的规定是:凡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去世,必须在纽约总部和日内瓦的办事处降半旗致哀一天。

因此1976年1月为周恩来降半旗只是例行公事。

没有破例这个前提,后面的故事就显得荒谬了。

没有听说有哪个国家驻联合国的使节会为了例行公事而“言辞激愤”。

真有这样的不懂联合国的基本规章的外交官的话,他们应当感到“羞愧”而不是“激愤”。

当然,秘书长也就不需要做特别的说明了。

杜撰出来的那段秘书长的“极短的演讲”以及它产生的戏剧般效果,本身很有问题。

硬要把中国特色的感情推销给洋人,杜撰一个“老支书”式的联合国秘书长。

周恩来生活俭朴,这已经有很多人证明。

但并没有哪一份文件告诉我们说周恩来逝世时的银行存款余额具体是多少。

中国没有公布国家领导人个人财产的制度。

联合国也从不要求成员国报告其国家领导人的收入情况。

秘书长无从知道周恩来个人的财务状况,怎能信口说他存款是多少

“没有存款没有子女”的确是那时中国人民爱戴、悼念自己的总理的一个理由。

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当时中国处在热烈的革命状态。

革命革到一贫如洗、革到家庭遭受损失的人被认为是坚定的。

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它在中国以外的、人性不曾灭绝的地方,就未必同样令人赞赏。

特别是没有子女,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人生的缺憾,绝没有任何“革命美德”的含义。

真正尊敬爱护周恩来的外国友人是不愿意去议论这一点的。

特别是在悼念的场合下更不应该提起。

而该故事却让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大张旗鼓地推崇这种状况,似乎还鼓励别的国家领导学习:“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云云。

试问这个“秘书长”:做到“身后无子女”这一条是什么好事吗

你打算让那些已经有了子女的各国领导人怎样去“做到”这一条以便赢得尊敬

讲出这种话,哪里是什么“秘书长”,分明是个中国民间老冒。

这种故事如果在“广大工农兵群众”里流传,倒不奇怪。

对国外的情况不了解,难免把自己的思维习惯套在外国人头上。

奇怪是一位名叫吴妙发前驻联合国的官员也这样讲。

而他“回忆”起这故事的过程也很奇特。

他在90年代曾单独或者与人合作出过多部关于乔冠华和联合国的书。

在至少两本书中他记载了在联合国悼念周恩来的情况。

均无一字提到上述故事。

只提到了“中国代表团驻地”降半旗、布置灵堂、以及各国外交官的前来悼念等事情。

没有一丝联合国总部降旗以及广场上响起“雷鸣般掌声”这些情节。

而到2002年1月,他却突然杜撰出了这个故事。

文章登在1月8日的人民网上。

他声称“这是联合国建立50多年以来罕见的事情”。

还有鼻子有眼地说:“当年我站在联合国广场聆听了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对此作出的既感人又意味深长的讲话。

”这实在是令人称奇。

在联合国工作多年的吴先生怎么会不晓得“联合国旗典与规则”

1976年时中国所有报刊,包括毛主席他老人家,都讲中国有八亿人口。

吴先生怎么会“聆听”到秘书长讲出“中国有10亿人口”这样超前的统计数字

中国出使联合国的人很多,何以别人没有见到,独吴先生见到了如此“罕见的事情”

又何以他要把这“罕见的事情”压了那么多年才肯说出来

看了同为驻联合国的中国外交官宗道一批评吴妙发的一篇文章后,才对这位吴外交官的轻率妄言习惯有所认识。

宗道一指出吴妙发所著的三部关于乔冠华与联合国的书里存在着多处错误、抄袭、和编造现象。

例如把周恩来会见瓦尔德海姆的照片说成“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历史一刻”,他大段抄袭熊向晖等人的书作,添油加醋地编造领袖言论,竟还能把林彪宣读520声明的情形描写成“毛主席那洪亮的声音,坚定的语调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等等。

宗道一不得不规劝吴妙发:“须知创作不应抄袭,史作不该杜撰。

这是常规,并非苛求。

” 原来是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作者。

其故事的可信度可想而知了。

杜撰情节,用假故事去“缅怀伟人”。

这样的做法不能为周恩来增光,反给周添尴尬。

顺便说,为了证明谁谁伟大,就编造洋人怎样敬仰他的故事。

这种事在中国并不少见。

在一个声称很讨厌“挟洋自重”的国度里,这做法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

降半旗致哀完后,国旗是当时升起来吗

不是,要保持这个状态一天。

全世界降半旗致哀的第一个人是那国的

周恩来,新中国首任总理。

他于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周总理去世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里德海姆决定联合国总部下半旗,以纪念周恩来。

当时许多国家的外交官纷纷表示抗议。

瓦里德海姆在联合国总部门口的阶梯上发表一番极短的演讲:中国是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但是她的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中国有10人口(当时的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她的总理没有一个孩子。

如果你们的国家元首能够做到其中任何一点,联合国总部一样下半旗。

所以,中国有周恩来这样的总理,是中华民族之大幸,中国之大幸。

7744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