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关于朱家雄教授讲座的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这本书由林琳、朱家雄两位教授编著,书中详细的讲述了美术与儿童美术的概念及儿童美术的发展,再深入到儿童美术的教学目的、活动、方案等教学理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

文字叙述清晰,内容生动,在作为幼儿园在职教师进修成人高等师范专科教材之外,也可作为幼儿教育管理干部和幼儿园教师参考理论读物。

全书一共有九个章节,分别是:美术和儿童教育、儿童美术的发展、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与发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

书中力求反映当前幼儿美术改革的进展情况,从总体上把握学前儿童美术领域的发展,力图充分阐明儿童美术发展的多元性和时代性,同时注重理论的概括,并与实际相结合。

本书在介绍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更强调理论的实际价值,如对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与特征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结合我们的研究提出儿童绘图、手工制作、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的阶段及特征,为第一线教师根据儿童美术发展的水平进行各种类型美术活动的指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通过来自一线教师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并结合案例的分析,帮助学习者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内容,掌握实施美术教育的操作技巧,从而有利于学习者日后将实践技能迁移至实际教学之中。

本书还提供了适量的图片,形象、直观地再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美术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书中讲到对美术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内容太陈旧、一点没有美感,学生对教材也是毫无兴趣。

而且也是重在培养技能,对孩子的感受及表现能力考虑得较少。

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的作品内容单一、缺乏个性。

   所以我在一年级的美术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选择的美术内容的选择要跟上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研究表明,10岁以前幼儿的美术能力是随着认识水平和思维发展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的,孩子们一般能表现他认识过的事物,读后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

智障学生的这点特点更加明显,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选择一些接近学生实际的题材,如画圆形的练习单一的练习肯定很枯燥,让学生画太阳吃糖葫芦、画西瓜等练习,学生的印象就很深刻。

   如果按以往的经验,我们会认为智障学生处于涂鸦期,还不具备创造形象符号的能力。

这一年龄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内容多为练习涂色或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如小草、栏杆、小松树、线团团、糖豆豆、蝌蚪人等。

在认真分析孩子的兴趣爱好后认识到只要孩子喜欢感兴趣的内容他是表现的很棒的。

智障学校美术内容选择一定要突破以涂色、简单的线条画为主的模式,为孩子提供多种材料,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允许孩子们用材料大胆地表现他们感受强烈的事物,如“妈妈给我洗澡”、“下雨了”、“彩虹”、“柳树”、“蝴蝶”。

  二、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在智障儿童美术教育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的新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把握不准,往往出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融为一体。

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学生则坐着听老师讲,看老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

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智障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培养比正常的孩子更重要,对他们今后人格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有时教师为了突出所谓的“主体性”,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供给孩子活动材料、一幅范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智障儿童美术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跟其他领域一样,确是一对比较难以处理好的矛盾。

要解决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坚持在支持中引导,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

具体地说,在智障儿童美术教育中,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

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三、过程评价的重要性  在智障儿童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比普通学校的老师更重视作品的效果,因为作品本身少得可怜,很自然就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实,学生美术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的过程,至于结果,无论成功与否,在学生看来都是“最好”的。

教师只用一个预设目标去评价学生,有悖于学生美术教育的目标。

首先,要重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智障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其次,评价中要重视智障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精神。

教师应允许学生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

再次,要重视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勇气。

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

这样,我们的评价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

  以上这几点感受是我看了本书之后最大的感想,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我们美术老师阅读的书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8593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