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登上善行功德榜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农村老党员善行功德榜范文,这个老党员在我们村美丽乡村打造上献出的爱心不怕苦不怕累义务帮忙

-----选于 寿康宝鉴◎唐皋,年轻时读书灯下,有女子将他书房的纸窗掏破,偷窥调戏他,唐把纸窗补好,并写上两句话‘掏破纸窗容易补,损人阴骘最难修。

’唐如此修德戒se。

后来,考中状元,大魁天下。

  ◎明朝江阴人张畏岩,梦见进入一间高房,取阅一本考试录取名册,名册中有很多空白缺行,问旁边的人,答说:‘这是今年的科第录取名册,凡是经上天考核三年,积有阴德而没有犯过失的人,才能列入名册中。

册内的空白缺行,是原本列入可以考中的人,最近犯了新的损德罪行,因而名字被上天削去。

’旁人指著后面一行空缺,告诉张说:‘你平生从来都没有犯任何邪yin 的罪业,或许可补这行的空缺,必须珍重自爱。

’果然,张畏岩在该年的朝廷科考中,考取第一百零五名。

  ◎明朝宁波人孙某,贫穷度日,曾寄身在塘西张氏家族的教馆当抄写,张家一名婢女,深夜来奔,被孙某拒绝。

结果该婢女又找塾馆的教师,两人犯下了yin 过。

到了端午节,教师疽疮发作,无法痊愈。

孙某便代任教师。

后来孙某在江口遇到他叔叔,他叔叔说:‘夜来见城隍爷命令鬼吏,将饿死名册更改十余人,其中鬼吏说:孙某应在四十六岁时,在外乡饿死。

但因今年曾拒绝某婢yin 奔,所以延寿二纪(廿四年),除去他的饿死籍,改列入福禄籍。

’后来,孙某到了四十六岁时,果然闹饥荒,米价昂贵,很多人都饿死,而孙某却家中裕足,到了年老,更加富有,活到七十岁无病而终。

由此可见,拒yin 可以延寿增福,读者如欲求寿,实应自勉德行,拒绝邪yin 。

  ◎陶文僖公,年轻时仪容俊美,十七岁时考乡试,借住民宅,隔邻又女奔陶,接连三次,都被陶拒绝,并因此借住别家,该家主人在前一夜,梦见神说:‘明天有位姓陶的秀才士,会来借住你家,上帝因见他立志端方,补受奔女乱了节操,故将让他考取殿前三名。

第二天,陶往借宿,家主人将梦境告诉陶,陶听了,更加自勉德业和学业。

后来,果真考中朝廷的榜眼(第二名),官位做到大宗伯。

  ◎时邦美的父亲,是郑州牙将,原本六十岁都没半个儿子,因此太太叫他买妾,时某便卖了一妾,见该女发绑白布。

问女,女答说:‘父亲过世,扶棺到本地,盘缠用尽,不得已才卖身来办理父亲的丧事。

’时某听了,觉得可怜,就将买来的这个女子还给她母亲,而且又出钱帮她母女返乡及生活的经费。

时某料理完后,回家向太太说明经过,太太说:‘你救人危急,又不趁人之危难,贪得人女,阴德很大。

我会再想办法让你生子。

’没多久,时某的太太竟然怀孕。

有天晚上,梦见一个全身紫金se人端坐在中堂,第二天清晨,便生下了时邦美,长大后,考中状元,官位做到吏部尚书。

  ◎明神宗时赵某作邑椽,有一指挥使被冤枉下狱,赵尽力为他平冤出狱,指挥使想把自己的女儿送给赵作妾,以报答赵某救他之恩。

赵摇手说:‘使不得

’指挥使想勉强赵接受,赵又摇手,连说使不得,始终拒绝指挥使的请求。

后来赵某的儿子赵秉忠,坐轿去参加考试,途中有拊轿的说:‘使不得的中状元。

’连说好几遍,果然赵秉忠考取了戊戌年的状元。

回家后告诉他父亲,赵父感慨的说:‘这是我二十年前的事情,从来都不曾告诉别人,不知是哪位神明告诉你啊。

’  ◎家住杭州城的北新关吏顾某,奉令出差江南,途中,命小船靠苏州河边,准备船上过夜,见一少 妇想投河自杀,顾某上前阻止,问她何故,该少 妇说:‘丈夫因欠粮被押入牢狱,命在旦夕,因不忍见丈夫先死,所以想投河自尽。

’顾某听了,拿出身上的五十金,赠送该 妇,解救她家危难,少 妇拜谢离去。

顾某出差江南回程时,船又经过该地,上岸到饮食店,端坐用食。

刚好所救的少 妇家,就在对面。

少 妇见到顾某,立刻告诉丈夫,邀顾某到家中,款待酒食。

丈夫对 妇说:‘他对我们有救命之恩,开始家里穷,无法报答,你今夜陪他睡觉,以酬谢报恩。

’因此,两夫妻挽留顾某在家中过夜。

到半夜时,少 妇进入顾某的寝室,顾某断然拒绝,并且披上衣服逃回船中过夜。

就在这一夜里,顾某的家乡杭州城失火,大火凶猛,烧毁几十家,其中一家竟然没有被烧,围观火灾的许多众人,都见到火在烈光中,有一披著金甲的天神,手拿红旗,围绕著这一家的房子,火逼近时,立刻被金甲神拨回,结果,左右邻的房子全被烧毁,唯独这一家完好无损,火熄灭后,大家仔细一看,受天神保护,没有被烧的房子,就是顾某家。

每个人都说,顾家一定有作大阴德的善事,才会出现了令人惊讶的奇迹。

——顾某救了两夫妻的命,功德极大,又拒绝了邪yin ,守住名节,阴德更深,品节仁慈崇高,感天动地,因此上天也解救了他一家火灾之难,并且众人得见,彰显善报。

  ◎明朝罗文毅公伦,去参加会试,船经苏州时,梦见宋朝范文正公(范仲淹)告诉他,来年将是状元,伦谦虚地说不敢当。

范公说:罗曾于某年拒绝奔女,德行高远,感动太清,所以来此相报。

后来罗参加殿试,果然考中状元。

  ◎明朝云间人莫文通,世代务农,但乐善好施。

有一天,莫拿二十金,乡下买稻种,船经靠黄浦江岸时,见到两个人,绑著一个少女,准备将该女沉落江中。

莫问其缘故,对方答说:‘这是我家主人的女儿,主人察觉到她和男人有私情,所以命我们把她投入江中急流。

’莫某说:‘她是个还不明白道理女孩,而且事情并没有亲眼看到,说不定私情之事,并不真确。

如果你们愿放过她,我送你们二十金。

’这名少女因此得免大难,向莫某叩头,愿做婢女报答救命之恩。

莫某说:‘我并非贪你的姿se,只是怜悯你年纪轻轻就死于暧昧,现已昏夜,你可以到有灯火的人家去投靠。

’莫某当天晚上回家,梦见天神告诉他说:‘救了人命,阴德深重,上天将赐给你贤贵的子孙。

’后来,莫的儿子,登上官籍,,孙子莫昊乡试第二名,曾孙莫愚考中举人,愚的儿子莫如忠考取进士,做了方伯官,接连数代,都是做官。

至于被莫文通所解救的那名少女,当天晚上逃去,被一教书的文学收留,后来生了六个儿子。

何三畏编著善人传,详细记载这件事情。

  ◎杭州学府的一名柳生,曾因避雨,投宿荒原废宅,见到一少 妇已先在废屋内躲雨。

柳生不敢心生妄念,自己端坐在屋檐外,直到天亮离去。

少 妇回家,向丈夫王某禀告,丈夫起疑心而将 妇逐出家门,。

后来乡试时,柳生的文卷,原本已被废弃不予录取,但忽然又出现在考官的桌上,考官觉得奇怪,细看文章,实在写得不好,又弃于旁。

到了考官准备将所有要录取的文卷呈上级堂官时,发现柳生的文章,竟然又在其中,考官心想此生必有阴德,故一并呈上第七十一名,另外,怀疑妻子的王某也同时考取,在集体晋见官师时,官师说起柳生考中的原由,并问柳生积了哪些阴德。

柳生只好将避雨的事,举出答复。

在座的王某听了,感叹别人的节德清高,后悔怀疑自己的妻子不贞。

因此,立刻将逐出的妻子迎接回家团聚。

并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柳生,以报其德。

  ◎明朝太仓周士顾佐,知道被押的卖饼江氏是冤枉的,替她向审判官申诉平冤,因此江氏家,愿以女儿给顾做妾,顾佐坚拒不受。

后来顾佐调任到侍郎衙门中办事,有一天,顾到侍郎德家中等候侍郎,忽然被侍郎的夫人见到,这位侍郎夫人竟然是以前顾佐所救的卖饼女江氏。

原来,卖饼江氏在出狱后,卖身给商人,商人将她视为女儿看待,并将她嫁给侍郎当副室,后来继任为正室夫人。

夫日告诉顾佐,自己时常想报恩,却苦无机会,如今她做了侍郎夫人,会请侍郎报答。

侍郎官将顾佐为平民平冤的善事,上疏皇帝明孝宗,孝宗赞叹嘉许,提拔顾佐任部主事官。

  ◎清朝顺治年间,徐殿元刚考取时,曾有人为了向城隍庙祷祝祈福,夜宿庙中,到半夜时,亲眼见到城隍爷生座,并告诉他说:‘你知道许氏考中殿元的原因吗

因为徐家累代都不犯邪yin ,且长久以来都有积阴德的善行。

今天徐氏考中鼎甲,只是他家发达昌盛的开始,功名虽是一般人秘而难知,但因果报应却是昭昭显著的,希望你传给世间人知道,但愿罪犯邪yin 却不知yin 是万恶之首的世人要及早觉悟啊

’城隍爷说完便起驾离去。

祈福的这位元人士就将此事记录下来,并且广为流传。

后来果真应了城隍爷说的情形,徐殿元的子孙们也大多考取进士科第,一门昌隆显贵,世代不断。

  ◎明朝冒起宗,从小就虔诵《太上感应篇》,参加乡试时似有神助,下笔成篇,因而考取。

及至产假朝廷会试返归,发愿增注《太上感应篇》,因考虑到yin 邪好se十分损害阴德,故在感应篇中‘见他se美,起心私之’这两句下,加注列举了邪yin 恶报的事证,以劝勉别人不可犯邪yin 。

帮助冒起宗写注文的,还有南昌罗宪岳。

有一日,罗梦见三位神仙,一个颜貌苍老,穿黄se服,两旁各有一位穿紫se衣的仙童。

老仙翁取出一册文简,叫左边的仙童朗诵,所诵的正是冒起宗注解感应篇‘见他se美’两句的全部注文。

诵毕后,老仙翁随即请右边的仙童念首诗:‘贪将折桂广寒宫,须信三千se是空;看破世间迷眼相,榜花一到满城红。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冒起宗能不受美se所迷惑,并增注劝人戒se,令世人能看破se相本是空,不应执迷。

有这劝化的功德,冒可名登榜籍,受众人的祝贺。

结果到了放榜,冒起宗果然高中进士,名列红榜。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宰相,年轻时长的丰神俊美。

有一年到京城参加考试,住在客栈,客栈的主人是一个年轻寡 妇,见狄仁杰长得俊美,夜间便去挑逗。

狄仁杰楞了一下,马上转为心静气和,告诉寡 妇说:‘我原本也有点心动,但立刻想起一位高僧教我戒se息yin 的方法,心就恢复理智和清醒了。

那位高僧教我,当遇到美se时,只要马上观想对方生重病时,容貌枯干憔悴,眼睛深陷的样子,并且想像对方病死,尸体溃烂流脓,满布脓血蛆虫的可怕样子,内心就可以平静下来。

你现在对我动了yin 心,是因见到我的美貌,你不妨依照高僧说的观想一遍。

’寡 妇便依法观想,片刻后,寡 妇向狄仁戒杰下拜,流著眼泪说:‘感谢拒绝我的挑 逗,保住了我的名节,又教我这么好的方法戒yin ,我自丧夫后,虽然力求守住 妇节,但内心仍然难熄yin 欲,如今我照你教的方法观想,果然内心就清净了,从此,我可以彻底为亡夫守节了。

’这位年轻寡 妇此后一身坚守 妇节,并得到了朝廷的表扬。

至于狄仁杰,则因能拒美se,又保人 妇节,终于考取状元,位至宰相,安邦定国,而且销毁yin 词,大力提倡戒yin ,以道德教化百姓,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臣。

  ◎云间人谢汉云,自幼多病。

因念及所有恶业中,yin se的恶业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所以他重新编订《不可录》,准备广为流传,劝人戒se。

当书刊刚印成时,他多年的病症竟然完全消除了。

而且后来子孙都很有成就。

  ◎宋朝进士王行庵与表弟沈某是邻居。

沈一向好se,王公常劝表弟不可好yin ,但沉都不听。

沈曾暗中指使仆 妇去引诱王公,遭王严拒,随即又选择一位美婢,令她去诱惑王公,但仍遭王拒斥。

这是沉意图破坏王的戒se,以便取笑他的计谋。

有一天,王与沉结伴外出,中途遇到盗匪,沉因坐得船小,得以脱免。

王坐的船则被盗拦截,但霎时雷电交加,盗匪受惊,害怕得赶紧离去。

王公因此安全回家,毫无损失。

后来,某日沉某外出回家,正巧碰见自己的妻子与男人苟合,沉想拿器具将二人击杀,但双手忽然无法举动,竟怒目顿足,长叹一声而死。

至于王公,在五十岁时生病,请道士社醮向上天祈康,道士伏地叩拜许久,向王公说:‘你本来寿命只能活五十岁,但上天见你两次拒yin ,又能诚心劝人戒yin ,特让你延寿三纪。

’后来王公果然病体转健,活到八十六岁,并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子孙富贵发达。

——王公能戒yin 拒yin ,又有劝人戒se,故得上天增福添寿子贵的善报。

沉某不但自己好se,还企图破坏别人的戒行,虽然计谋未成,但恶心已甚。

终于遭到亲见妻子与人邪yin ,自己愤死的恶报。

足见,能戒se者必得福,好邪yin 者必遭祸,读者不可不慎啊

  ◎嘉兴有一生,参加科考,总是落榜。

但为人隐恶扬善,遇见子弟亲友谈论闺房yin 事,他便严正地加以训戒,因而作了《口孽戒文》来训勉后学戒yin 及谈yin se。

有一年,又去参加考试,放榜前一夜,梦见他的先父告诉他说:‘你前世时,年少就考取进士,时恃才傲物。

故上帝罚你今生屡试不中。

但因你作口孽戒文,文昌帝君认为你劝人戒谈yin se,阴德很大,故特奏上帝,补列你的功名,盼你更加修德,报答天神。

’放榜果然考取,作官后更加谨慎言行,宽厚待人。

后来作到御史大人。

  ◎宋朝末年端宗时,,元军攻台,近海有一民妻貌美,被元兵掳到军中,千夫长想将她占为己有,杀了她的舅姑和丈夫。

民妻王氏誓死不从,假装说:‘必须她为夫舅等服丧满月,才能伺奉千夫长,千夫长见她个性节烈,求死不难,便答应了。

但依然逼她随军而行,在元军行经清风岭时,王氏仰天叹说:‘我现在可以死得其所了。

’乃咬破自己的手指,用指血在大石上写出她为夫守节的诗,写好后,马上跳崖自杀而死。

到今天,年代虽相隔已久,但大石上的血迹凸起,依然清晰可见,不受风雨的剥蚀。

曾有元朝杨廉夫,因不相信王氏守节自杀的事,写了一首诗加以谤辱,结果始终无法生子,有一夜梦见一 妇人说:‘你还记得所写毁谤王节 妇的诗吗

虽然你这么做,无损于节 妇的名节,但你毁谤节义,罪恶很重,上天因此罚你绝子绝孙。

’杨醒后,深感后悔,将自己从前所写毁谤的诗完全改掉,并另外写了一首赞叹王节 妇的诗:‘天随地老妾随兵,天地无情妾有情。

指血啮开霞峤赤,苔痕化作雪江清。

愿随湘瑟声中死,不逐胡笳拍里生。

三月子规啼断血,秋风无泪写哀铭。

’后来杨又梦见该 妇人来道谢。

不久,杨便生了一子。

  ◎宋朝包宏斋,八十八岁依然体健神旺,受封作枢密使的官。

有一次朝廷官吏宴会,贾似道猜想包必有特殊的养生术,在席间问包,包说:‘我有一服丸药,但这是不传秘方。

’贾似道欢喜请教,包缓缓的说:‘因为我吃了五十年独睡丸。

’满座宾客听了大笑,但也都敬佩包宏斋能戒yin 五十年,因而到老依然精神强健。

  ◎明朝邝子元,有心神昏滞、精神衰弱恍惚的病症。

向一老僧请求治病药方,老僧说:‘人之所以心神得病,大多起因于妄想杂念,,必须要学习念起即觉,斩断妄念,才能祛除病源。

有你现今的病,乃因yin 欲过度所致。

身体沉溺于yin se而耗损元气,这是外感之欲,深夜睡眠前后,思念美se,乃至于犯yin 梦中,这是内生之欲。

这两种yin 欲纠缠并作,必然会耗竭元精,增重疾病,伤害性命。

要想治病,必须身体戒除yin 行,内心断除yin 念,如此则能肾水不败,心神清明,久而久之,病症自然消失。

’邝子元听了老僧的教示,回去后远离yin se,清静自心,扫除欲念。

如此,经过一段时间持续不断,终于心病不药而愈,身心康健,实在归功于戒yin se、除妄念的良好功效啊

  ◎杭州有一老翁,已经百岁,依然面貌光泽,晋见知府大人蒲得政,蒲大人问他养生之术,他说:‘很简单,因为早年就已断绝yin 欲,所以长寿体健。

’又太苍州张翠,九十多岁还能作画,耳聪目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只是早日对yin 欲房事淡薄节制罢了。

法华经是不是全经之首

经常念诵有多大功德

【经中之王写读诵妙法莲华浩瀚博大功德法华经是经中之王, 其他经为眷属, 所写、读诵法华经不可思议. 妙法莲华经,是一定要念完一遍的,出声念,认真念,一个字都不要漏掉。

这本佛经非常特殊,只要读过一遍,就生生世世不会忘记。

读过哪一段,就生生世世不会忘记这一段。

所以这是具备金刚性的一本佛经,非常罕见。

大家遇到妙法莲华经,今生一定要记住抄写一遍,把讲解读一遍,因为此经功德浩瀚博大,不可思议,是一本成佛的经典,也是东山法门念佛禅最后阶段修学成佛的经典。

妙法莲华经,分为二十八品。

每天念一品,一个月就可以念完一遍。

每天念一品,只要十分钟不到。

只要有笔,有纸,不吃葱蒜,抄经前刷牙,洗手,口气清新(可以吃个口香糖或者水果清新口气), 就可以开始抄经。

法华经、楞严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

法华经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

许多高僧大德都因为持诵《法华经》而进入禅定境界,因为持诵《法华经》而开悟的更是不乏其人。

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更是《法华经》的倡导者。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

最为第一。

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用具、饮食、资生之物。

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受持读诵《法华经》疾至一切种智,何况小小人天福报。

遂普劝各位同修都能抄写或者读诵《法华经》 ------------------抄写或者读诵妙法莲华经的功德---------------------

【第1句】: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是法华经。

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

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

千二百舌功德。

八百身功德。

千二百意功德。

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是善男子善女人。

父母所生清净肉眼。

见于三千大千世界。

内外所有山林河海。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

亦见其中一切众生。

及业因缘果报生处。

悉见悉知。

【第2句】: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此经。

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得千二百耳功德。

以是清净耳。

闻三千大千世界。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

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象声马声牛声车声。

啼哭声愁叹声。

螺声鼓声钟声铃声。

笑声语声。

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

法声非法声。

苦声乐声。

凡夫声圣人声。

喜声不喜声。

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

火声。

水声风声。

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

比丘声比丘尼声。

声闻声辟支佛声。

菩萨声佛声。

以要言之。

三千大千世界中。

一切内外所有诸声。

虽未得天耳。

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

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

而不坏耳根。

【第3句】:受持是经。

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成就八百鼻功德。

以是清净鼻根。

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

须曼那华香。

阇提华香。

末利华香。

瞻卜华香。

波罗罗华香。

赤莲华香。

青莲华香。

白莲华香。

华树香果树香。

栴檀香沉水香。

多摩罗跋香。

多伽罗香。

及千万种和香。

若末若丸若涂香。

持是经者。

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

象香马香牛羊等香。

男香女香。

童子香童女香。

及草木丛林香。

若近若远所有诸香。

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持是经者。

虽住于此。

亦闻天上诸天之香。

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

及曼陀罗华香。

摩诃曼陀罗华香。

曼殊沙华香。

摩诃曼殊沙华香。

栴檀沉水。

种种末香。

诸杂华香。

如是等天香。

和合所出之香。

无不闻知。

又闻诸天身香。

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

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

若于诸园游戏时香。

及余天等男女身香。

皆悉遥闻。

如是展转乃至梵世。

上至有顶诸天身香。

亦皆闻之。

并闻诸天所烧之香。

及声闻香。

辟支佛香。

菩萨香。

诸佛身香。

亦皆遥闻知其所在。

虽闻此香。

然于鼻根不坏不错。

若欲分别为他人说。

忆念不谬。

【第4句】: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是经。

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得千二百舌功德。

若好若丑。

若美不美。

及诸苦涩物。

在其舌根。

皆变成上味。

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若以舌根。

于大众中有所演说。

出深妙声能入其心。

皆令欢喜快乐。

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

闻是深妙音声。

有所演说言论次第。

皆悉来听。

及诸龙龙女。

夜叉夜叉女。

乾闼婆乾闼婆女。

阿修罗阿修罗女。

迦楼罗迦楼罗女。

紧那罗紧那罗女。

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

为听法故。

皆来亲近恭敬供养。

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国王王子群臣眷属。

小转轮王大转轮王。

七宝千子内外眷属。

乘其宫殿俱来听法。

以是菩萨善说法故。

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

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

常乐见之。

是人所在方面。

诸佛皆向其处说法。

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第5句】: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是经。

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得八百身功德。

得清净身如净琉璃。

众生喜见。

其身净故。

三千大千世界众生。

生时死时上下好丑。

生善处恶处。

悉于中现。

及铁围山。

大铁围山。

弥楼山。

摩诃弥楼山等诸山。

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

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

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第6句】:若善男子善女人。

如来灭后受持是经。

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得千二百意功德。

以是清净意根。

乃至闻一偈一句。

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解是义已。

能演说一句一偈。

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

诸所说法随其义趣。

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若说俗间经书。

治世语言资生业等。

皆顺正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

心之所行。

心所动作。

心所戏论。

皆悉知之。

虽未得无漏智慧。

而其意根清净如此。

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

皆是佛法无不真实。

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

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是故我说如来灭后。

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

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

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其德最胜无量无边。

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

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

疾至一切种智。

《法华经.法师品》云∶药王

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法华经.法师品》云∶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记载:

【第7句】:佛告药王。

又如来灭度之后。

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

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第8句】:若复有人。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

于此经卷敬视如佛。

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

乃至合掌恭敬。

药王当知。

是诸人等。

已曾供养十万亿佛。

于诸佛所成就大愿。

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第9句】: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法华经乃至一句。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

种种供养经卷。

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

合掌恭敬。

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

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

当知此人是大菩萨。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哀愍众生愿生此间。

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

药王当知。

是人自舍清净业报。

于我灭度后。

愍众生故。

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第10句】:若是善男子善女人。

我灭度后。

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

当知是人。

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第11句】:其有读诵法华经者。

当知是人。

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则为如来肩所荷担。

其所至方应随向礼。

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

作诸伎乐。

人中上供而供养之。

应持天宝而以散之。

天上宝聚应以奉献。

所以者何。

是人欢喜说法。

须臾闻之。

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第12句】:如来灭后。

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

如来则为以衣覆之。

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

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

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

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第13句】:在在处处。

若说若读若诵若书。

若经卷所住处。

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

不须复安舍利。

所以者何。

此中已有如来全身。

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

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记载:

【第14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

不堕地狱饿鬼畜生。

生十方佛前。

所生之处常闻此经。

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

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记载:

【第15句】:其有众生。

闻佛寿命长远如是。

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

行五波罗蜜。

檀波罗蜜。

尸罗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

毗梨耶波罗蜜。

禅波罗蜜。

除般若波罗蜜。

以是功德比前功德。

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若善男子善女人。

有如是功德。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

无有是处。

【第16句】: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

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何况广闻是经。

若教人闻。

若自持若教人持。

若自书若教人书。

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

是人功德无量无边。

能生一切种智。

【第17句】:若善男子善女人。

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

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

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

又见此娑婆世界。

其地琉璃坦然平正。

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

诸台楼观皆悉宝成。

其菩萨众咸处其中。

若有能如是观者。

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第18句】:何况读诵受持之者。

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阿逸多。

是善男子善女人。

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

所以者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读诵是经典者。

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

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

悬诸幡盖及众宝铃。

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

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

以妙音声歌呗赞颂。

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第19句】:是故我说如来灭后。

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

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

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其德最胜无量无边。

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

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

疾至一切种智。

【第20句】:若自书若教人书。

复能起塔及造僧坊。

供养赞叹声闻众僧。

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

赞叹菩萨功德。

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

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

忍辱无嗔志念坚固。

常贵坐禅得诸深定。

精进勇猛摄诸善法。

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随喜功德品记载:

【第21句】:若人为是经故。

往诣僧坊若坐若立。

须臾听受。

缘是功德转身所生。

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第22句】:若复有人。

于讲法处坐。

更有人来。

劝令坐听。

若分座令坐。

是人功德转身。

得帝释坐处。

若梵王坐处。

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第23句】:阿逸多。

若复有人语余人言。

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

即受其教。

乃至须臾间闻。

是人功德转身。

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

利根智慧。

百千万世终不喑哑。

口气不臭。

舌常无病。

口亦无病。

齿不垢黑。

不黄不疏。

亦不缺落。

不差不曲。

唇不下垂。

亦不褰缩。

不粗涩。

不疮胗。

亦不缺坏。

亦不喎斜。

不厚不大。

亦不黧黑。

无诸可恶。

鼻不匾[匚@虒]。

亦不曲戾。

面色不黑。

亦不狭长。

亦不窊曲。

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唇舌牙齿悉皆严好。

鼻修高直面貌圆满。

眉高而长额广平正。

人相具足世世所生。

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第24句】:阿逸多。

如来灭后。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及余智者若长若幼。

闻是经随喜已。

从法会出至于余处、、、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

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

如是展转至第五十,阿逸多。

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

佛告弥勒。

我今分明语汝。

是人以一切乐具。

施于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众生。

又令得阿罗汉果。

所得功德。

不如是第五十人。

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

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阿逸多。

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

尚无量无边阿僧只。

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

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只。

不可得比。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记载:

【第25句】:若人得闻此法华经。

若自书。

若使人书。

所得功德。

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

若书是经卷。

华香璎珞。

烧香末香涂香。

幡盖衣服。

种种之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

瞻卜油灯。

须曼那油灯。

波罗罗油灯。

婆利师迦油灯。

那婆摩利油灯供养。

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第26句】:宿王华。

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者。

亦得无量无边功德。

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

能受持者。

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第27句】: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

若有女人。

闻是经典如说修行。

于此命终。

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

生莲华中宝座之上。

不复为贪欲所恼。

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

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

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得是忍已。

眼根清净。

以是清净眼根。

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是时诸佛遥共赞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

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

所得福德无量无边。

火不能烧。

水不能漂。

汝之功德千佛共说不能令尽。

汝今已能破诸魔贼坏生死军。

诸余怨敌皆悉摧灭。

善男子。

百千诸佛以神通力共守护汝。

于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无如汝者。

唯除如来。

其诸声闻辟支佛乃至菩萨智慧禅定。

无有与汝等者。

【第28句】: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

能随喜赞善者。

是人现世口中常出青莲华香。

身毛孔中。

常出牛头栴檀之香。

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第29句】:此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

若人有病。

得闻是经病即消灭。

不老不死。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记载:

【第30句】: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

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

其有受持是经典者。

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

使无伺求得其便者。

若魔若魔子。

若魔女若魔民。

若为魔所著者。

若夜叉若罗刹。

若鸠盘茶。

若毗舍阇。

若吉遮若富单那。

若韦陀罗等。

诸恼人者。

皆不得便。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

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

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

而自现身。

供养守护安慰其心。

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

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

其人若于法华经。

有所忘失一句一偈。

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

得见我身甚大欢喜。

转复精进。

以见我故。

即得三昧及陀罗尼。

名为旋陀罗尼。

百千万亿旋陀罗尼。

法音方便陀罗尼。

得如是等陀罗尼。

世尊。

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求索者。

受持者。

读诵者。

书写者。

欲修习是法华经。

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

满三七日已。

我当乘六牙白象。

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

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

现其人前。

而为说法示教利喜。

亦复与其陀罗尼咒。

得是陀罗尼故。

无有非人能破坏者。

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

我身亦自常护是人。

电子功德箱排行榜

佛教是古老的,互联网是现代,一个是当下的,一个是传统的。

当两者结合起来,吉客电子功德箱就应运而生。

在线捐赠功德,用互联网去推广佛教文化,为寺庙提供电子功德箱定制服务,开发智慧公益系统。

当佛教遇上互联网,当曾经来到现代,当智慧走进寺庙,让宏图众创科技用“吉客电子功德箱”,为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为寺庙捐赠一份功德,这一切,只为将佛教文化让更多人知道,让功德布满社会,广结善缘,佛在心中,善行天下。

建设五美乡村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出什么要求

你好,我是旅游包车姜师傅,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

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

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

下面略述十大特色。

(一)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 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

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

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

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

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

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

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

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二)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空,世称飞仙;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云彩的飞天,也有双翼天使。

敦煌飞天来自印度。

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

进入敦煌后,遂渐与羽人相结合,五世纪末转化为飞仙,条丰脸型、长眉细眼、头顶圆髻、上身半裸、肩披大巾、头无圆光、风姿潇洒、云气流动,这就是敦煌式中国飞天。

隋代帝王宠爱飞天,暗造机关令木制飞天上下飞舞为帝王卷帘启户,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间。

①因而隋代飞天发展到了顶峰,千姿百态,成群结队,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

特别是天宫,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

唐代飞天,不长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便轻盈飘渺地翱翔太空。

正象我国诗人李白咏飞仙诗所说:“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②这就是中国飞仙(即飞天)典型的艺术形象。

(三)菩萨的女性化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在印度石窟中人体比例、姿态动作、面部表情都比较写实而又合于理想;在男女性别上,特征分明,圣众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显。

男者面相丰圆、唇有胡须、肩宽腰壮、强健有力;女者脸圆、眼尖、眉长、唇厚、丰乳、细腰、大臀、跣足,有的男根女阴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龟兹石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裸体像已大为减少。

进入高昌地区,菩萨圣众性别大多不明,佛陀身后的天龙八部也多为同一形象,没有男女长幼之分,裸体形象已不存在。

敦煌早期洞窟多半如此。

一方面符合佛经的说法:佛国世界的圣众“非男非女”,同时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赤身裸体有伤风化,不文明不道德,故有意不表现男女生理特征。

隋代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女性菩萨,面相丰润而妩媚,唇上虽然有绿须,胸前亦无乳房,但温静娴雅、姿态婀娜。

故唐初高僧道宣说,造菩萨象:“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

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伎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

”③画家赵公佑形容菩萨像“妍柔姣好,奇衣宝眼,一如妇人”④,感叹失掉了造菩萨像的目的。

敦煌画师与中原一样,为了“取悦于众目”,菩萨像也女性化,世俗化了。

(四)供养人画像是中国特有的肖像画 在印度佛教石窟艺术中,还没有发现有纪年题记的供养人画像。

在西域的龟兹石窟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但少有题铭。

敦煌则不然,在最早的一组十六国晚期洞窟里便出现有供养人画像群或通壁画像行列,并有榜题,这与儒家的祖先崇拜有关。

汉代已有为祖先画像之风,佛教功德主画像便与此结合成为最初的施主列像。

西魏已形成一家一族的画像,唐代则发展为家庙,如贞观十六年的220窟,题名“翟家窟”,从道公翟思远到九世孙五代翟奉达“检家谱”⑤共连续了280多年,翟奉达又画了他一家三代之像,十几代人一脉相承,岂非家庙

五代98窟为曹议金功德窟,共画供养人169身,从曹氏家族内亲张议潮、索勋、外戚女婿于阗国王李圣天、回鹘公主等,还有节度使衙门大小官员及曹氏姻亲、曹氏家族祖宗三代、儿女、子婿等,按辈份依次排列,而且有一批等身大像,超身巨像,比佛、菩萨画更为显赫,而且依次排列绕窟一周,画像场面宏伟,似乎不是在供佛,而是供人,供奉曹氏家族,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中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点。

(五)大乘经变的王国 大乘教在中国普遍流行,并形成了许多宗派。

因而如《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弥勒经》等大乘主要经典都有经变。

这里的经变是指一部经绘一幅画,本生故事,则一个故事一幅画,也可叫经变,但一幅大型经变却包含许多故事。

这种经变,在佛教国家隋唐以前的佛教遗址中尚未发现过,中亚也没有,这是中国画师以佛经为依据独创的。

据现存的画迹来看,北魏晚期在麦积山石窟里已出现巨型中国式西方净土变和维摩变。

从敦煌说,一般晚于中原,始于隋,盛于唐,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变》、《维摩变》、《报恩经变》、《密严经变》……等二十几种,计1102幅,如加上本生故事,约有1350幅,堪称当今世界大乘经变之王国。

特别是吐蕃时期以后,集各宗各派经变系于一窟,同时并存,各展风彩。

这些经变是抽象佛经的具像化,在具像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中国式楼台亭阁、金碧辉煌的皇家宫苑和色调幽远的自然景色,在经变的艺术境界中,还蕴含着多层次的意境:宗教境界、政治境界、伦理道德境界等,充分体现了释、道、儒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特色。

(六)敦煌壁画是一座音乐舞蹈宝库 敦煌壁画中反映的舞与乐是联在一起的整体,舞是乐之形,乐是舞之声,它融合了各民族和各国舞乐的因素,它的多元性是很明显的。

主要可分为三类:中原汉民族的舞乐,如清商乐、燕乐等;西域兄弟民族的舞乐,如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外国舞乐,如天竺乐及中亚波斯等国的舞乐。

在河西走廊主要流行以龟兹乐与中原舞乐结合的《西凉乐》,其中包括敦煌乐。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佛教艺术在敦煌的发展,天竺乐在西域和敦煌舞乐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中的舞乐,分为两大类:即仙乐与俗乐。

所谓仙乐即以佛国世界天人形象出现的舞乐,如早期洞窟里绕窟一周的天宫伎乐;唐代金碧辉煌的极乐世界里的大型舞乐场面,如220窟的胡旋舞、胡腾舞,217窟的柘技舞等。

俗舞是现实生活中的乐舞,如张议潮出行图中的营伎;宋国夫人图中的清商伎和百戏;嫁娶图中的六公舞等。

仙乐中天人、菩萨的手式和姿态,都蕴含着印度舞蹈的流风余韵。

但这一切都纳入唐代吸收融合、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中,形成了中国舞乐的庞大体系和优秀传统。

(七)敦煌石窟艺术与信仰思想 敦煌石窟艺术直接接受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内容、技法和风格,主要颂扬佛陀生平事迹和前生善行,宣传累世修行积累功德,因而萨王子饲虎、尸毗王割肉喂鹰、月光王施头千遍、须堵提割肉奉亲等悲剧性题材大为流行,宣扬舍己为众生的牺牲精神,最后才能成佛。

隋唐时代,全国统一,政治经济大发展,大乘经变一时蔚然兴起,《弥勒净土变》、《东方药师净土变》、《阿弥陀净土变》、《法华经变》等一反早期悲惨气氛,而呈现出楼台亭阁、金碧辉煌、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当世死后即能成佛、念佛七日即可往生净土的思想代潜了漫长的累世修行才能成佛的旧观念,善男信女对佛的信仰思想发生了变化。

大体有三种:一、超度亡灵。

希望先亡父母、三世父母、七世父母神游净土永离三途;二、为活着的人祝愿。

如“现在居誊位太安吉”、“见在老母合家子孙,无诸灾降”、“府主大王曹公保安”等。

三、愿成佛者多笼统祝愿。

“愿亡者神生净土”、“法界众生,同登正觉”、“一切众生,一时成佛”,特别是对现存者的祝愿。

法华经普门品,观音经变及千手千眼观音变中,大量表现了口念观音名号,立刻解脱现实苦难的画面,而不是死后成佛。

因而极乐世界图往往是人们作为对佛陀的供养,以求得解脱现实苦难的目的,进入极乐世界,成佛的希望是有的,但三等九级的等级制是很严格的,得之不易。

千年佛教信仰思想的变化,是受到儒家入世思想和现实思想影响的,是儒、佛思想结合的产物。

(八)中印壁画技法上的交流 敦煌壁画表现技法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传统的壁画技法,敦煌汉晋墓画便是基础;一是西域传来的表现技法。

壁画制作方法大体相同,造型、线描、构图、赋彩、传神等表现技法,各具民族特色,这里不多谈,主要谈谈完全不同的两种立体感表现法。

从西域传来的天竺凹凸法,即以明暗晕染表现主体感。

这种方法从阿旃陀传到敦煌,已经有许多变化,但以肉红色涂肉体,以赭红晕染眼眶、鼻翼和面部四周,使明暗分明,最后以白粉涂鼻梁和眼球,表现高明部分。

年久色变,肌肉变为灰黑,而白鼻梁,小字脸更为突出,这种晕染法在敦煌石窟流行了250多年。

中国传统的色晕法,方法简单,与印度凹凸相反,只在面部两颊及上眼睑渲染一团红色,既表现红润色泽,又有一定的立体感。

这种方法起自战国,西汉已很成熟。

五世纪末进入敦煌壁画,与西域明暗法并存近百年,至六世纪末的隋代,才融合中西为一体,以色晕为主,又有明暗渲染,至七世纪初的唐代才形成崭新的中国立体感表现法。

(九)释道儒三家思想大融合 敦煌艺术的开始时期,主要表现佛陀说法、释迦生平事迹——佛传故事、佛陀前生舍己救众生的善行——本生故事、佛陀渡化众生的事迹——因缘故事、还有静坐参禅的千佛。

主要表现修持六度以成佛道的悲剧性静穆境界。

北魏晚期,壁画中出现了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方士、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羽人、乌获等道家神仙的形象,出现了云气天花流动旋转,出现了动的境界,还出现了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的菩萨以及身着大袍、脚登高头履的士大夫形象,这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家神仙思想相结合的反映。

隋唐以后,出现了许多伪经,实际上是中国人自撰的佛经,《报父母恩重经》是根据《孝经》杜撰的。

唐代洞窟里有此经变,中部为佛陀与圣众,四周描写十月怀胎、分娩成长、长大成人、忤逆、不孝等情节。

这不是宣传佛教,而是宣扬儒家孝道思想。

在许多净土变的深层境界中,多蕴含着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政治境界。

南北朝时一位学者说得好:“释迦生中国,立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立教如释迦。

”一语揭示了文化交流中的规律。

(十)中西石窟艺术交流的交汇点 公元前三世纪中,阿育王弘宣佛教,佛教艺术自印度兴起。

公元一世纪时,希腊式佛教艺术出现于犍陀罗,并向各国传播。

二世纪时从阿富汗传入新疆于阗,在南路的民丰汉墓中发现有汉代希腊式菩萨像和中国的龙图案,诺羌的寺院遗址中发现有须大本生故事画,与此同时在以龟兹为中心的北路,克孜尔石窟里出现了巴米扬石窟一派艺术,当它与龟兹风土人情相结合后,就形成了龟兹特有的菱格故事画。

但龟兹艺术中仍然包含着印度艺术成分、阿富汗特色和波斯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汉画因素,因而形成了多元型的西域风格。

高昌自晋以来一直是汉人政权,汉文化根深蒂固,西方传来的裸体艺术受到儒家思想的抵制,裸体人物、菩萨的性别特征被冲淡了,佛陀和圣众多变成了无性天人。

绘画形式与中原汉画有更多关系,因而真正中西艺术交流的第一站是在这里。

传入敦煌后,一开始就赋予了更多的汉文化因素,如阙形龛、人字形窟顶、组画形式、笔意豪放等,但基本上仍然保持西域风格。

北魏时期,人物形象汉化,连环画形式发展,虽然在风格上仍然保持着印度、波斯成分,但由于中原佛教艺术,特别是南朝艺术的西传,从题材内容、人物造型、线描、赋彩、立体晕染到意境创造,都出现了明显的中原风格,把敦煌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进程推向高潮。

同时形成了西域风格、中原风格交汇敦煌、同时并存的新局面。

太和以后,中原风格的画幅还随着宋云、惠生传入西域,反馈于中亚和印度。

事实证明敦煌石窟是中印、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还有不明白的可以随时联系我。

9557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