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心灵禅语文案2005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为什么每当人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逃避都是第一选择?为什么不试 着换一个角度,以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待、去解决问题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太 拘泥于各种各样的形式当中。

【第2句】:人的心灵世界,既是波涛汹涌,因着七情六欲在推波助澜,又是纷扰不 安,因为它不断攀援和执着。于是,要让心灵安定下来,开展自在、充实和 喜悦的生活,并不容易,除非能在种种情境中把事理看清楚。“看清楚”便 是开悟。

【第3句】: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自性。……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谓~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涅槃不坏不死。……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楞伽经》卷二

【第4句】:【天天禅语】今天是白闭症日,透过电视等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神智自闭的小孩,感到他们非常可怜。不过在佛菩萨的眼里我们凡夫都像得了自闭症的小孩一样,善恶不明,取舍颠倒。现在真的不知道谁更应该被可怜。

【第5句】: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是以莫造爱,爱憎恶所由,已除爱缚者,无忧无所憎。《法句经》卷下,好喜品

【第6句】: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如是法相,名大涅槃。

【第7句】: 虚心倾听批评,坦然接受批评,真心悦纳批评,并能从批评中获益, 是一种大智慧。

【第8句】:面对不能把握的时间,我们只能安住在当下的每一刻,不给自己制造多余的烦扰与牵挂。

【第9句】:轻弄毁蔑余人故,当知是罪,重于比丘四禁。《摩诃般若经》卷二十,梦中不证品

【第10句】:禅的真谛,如果认为知,是妄觉;认为不知,是无记空亡。禅是无限的,如宇宙星空,无量无边。决不能用习惯,概念,推理,联想,分别,执着,妄念等,已知的知识,认识禅,了解禅,解释禅,反而束缚了无限禅机,心智。只有在进入,真空无想,无念之后,当假我消失之后,真我才能现前,显现无限般若智慧。

【第11句】: 世界上如果有一种念想值得你为它活,你就没有白活。活着的 意义就是为自己的一缕念想而活,如果连这缕你值得为它活的念想都没 有,那么活也是白活,而且会活得纠结,活得支离破碎。

【第12句】:净尘问禅师:师父,虽善恶有报,但为何恶人总迟报?禅师答:未迟,当下已报。净尘言:请师父开示禅师说:为恶之人,殃虽未至,心性已损;为行善积德,身心泰然如处天堂,为非作歹,衣影抱愧当下犹在地狱。净尘说:失心果报甚重。禅师叹: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又曾绕过谁?。

【第13句】:贪欲、瞋恚,及以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若灭我想及贪瞋痴,诸苦亦皆从此永断。《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

【第14句】:那些慈悲、善恶不是佛教最后的追求,这些品质却与对觉悟的追求密切相 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必备,也就是说我们生活 在社会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其关键是知道错了,要记得改正,切莫一错 再错。

【第15句】:烦恼如同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疾病,淡定从容的生活态度,则是免于烦恼的健康生活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并非每个人都有,即使是得道的高僧也会偶尔心生妄念,自寻烦恼。

【第16句】:【禅语悟道】想得开,想不开,最终还得想得开,何不提前想得开,找那么多憋屈干什么。放得下,放不下,最终都是被放下,何不快乐的放下,受那么多累心做什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第17句】:如果没有放大镜聚集太阳的光芒,燃料是无法自行燃烧的。我们想要得到佛陀的加持,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的指导,三宝的加持之光就不可能聚集到我们的身上,我们就无法燃烧掉相续中的我执、烦恼、习气等罪业的燃料。

【第18句】:生活的禅法,它必须是温暖与善良,宽阔与承担,走在每一个时代,找找与时代的契合,它更是对命运的一种体醒,消极时振作,悲观时期望,冷落时温暖,能照亮人生理念的方法,就是禅道。

【第19句】:【消业与成佛】 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方能消业除魔,方可获得幸福, 方可修身成佛。

【第20句】:【最有禅意的文案】时间用过以后有成果,即“够用”;用很多时间却无所得,即“不够用”。

【第21句】:一个人只要选对了路,下定了成功的决心,“精进不止”,终能成功。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始终保持至诚之心,永不动摇,才能心想事成。

【第22句】:【八大经典佛语】1一切皆为虚幻。2不可说。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4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6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第23句】:一个人若能回归单纯的天性,就能清除心中多余的烦扰,让心灵恢复最初的本真和快乐。

【第24句】: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师而解脱,身躯之病因良药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觉醒。

【第25句】:【禅语悟道】对无缘的人,不起排斥、恼恨心;对有缘的人,不起贪著、执爱心。

【第26句】:深观察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乾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大日经》卷一,住心品

【第27句】:古来不惜身命弘扬佛法的人,是因为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佛法能带给一切人类、一切人生最根本、究竟的利益,那便是涅槃。这是一切物质、经济、文化、艺术、科学、宗教、哲学无法取代的利益。

【第28句】:老木匠想退休,向禅师请辞。禅师让他盖最后一栋房,他答应,但明显不用心。墙歪歪斜斜,屋顶粗制滥造。他辞行时虽愧疚,但一想到自己以往就就业业,也就坦然了。禅师并没有指责他,只是告诉他:那栋房子是送给你的,谢谢你。老木匠愣住了,他一生盖了多少好房子,却以这样的羞愧结尾。

【第29句】:一个人无论多么威严,多么排场,如果没有爱心相伴,也只是空好看而已;一个人无论多么富足,多有地位,如果没有智慧相随,也只会是名利的仆人:

【第30句】: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佛陀的格言》

【第31句】:当我们遇到外境时,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愉快还是烦恼,都取决于自己内在的心态。分别念少,执著轻的人,即使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很从容、善巧地化解,并从中体现出他的宽容和智慧;分别念大,执著强的人,哪怕是遇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使他烦闷忧郁,并导致发生害人害己的事。

【第32句】:学佛只是学做人。有的人学佛,想学成一个头上金光闪闪、走路脚不沾地的神佛,这就离佛越来越远了。学佛是要双脚落在地上,做好该做的事情,带着爱心生活,懂得人际关怀,能学到这些,不是活佛,也离佛不远了!

【第33句】:心不迷不坠生死,业不系不受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果。……爱憎之情作,则死生之迹动转迁流。心心不住,念念相续,……岂待百年气泯然后为生死者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第34句】:比如瘤子它作为一种“物态”是有形有相的,而它受制于无形无相的“场态”所操纵。那么这“场态”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对事物的起心动念形成的黑子场!此场不消除,割瘤无用。

【第35句】:母亲给孩子煮饭,却不能替孩子吃饭;老师教学生知识,却不能替学生学习;医生为病人冶疗,却不能替病人服药。同样的,佛陀引导我们如何踏上解脱之路,却不能替众生成佛;法教帮助我们如何解决烦恼,却不能替众生证悟;僧侣陪伴我们一路修行,却不能替众生成就。

【第36句】:【天天禅语】即使世间的科技再高明,创造力再惊人,物质世界改变再大,到面临死亡时,仍然无法改变无常的事实,也无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乔布斯先生的离世,就是对大家的一个提醒,也是一个呼唤,使我们从轮印回的沉迷中觉醒。

【第37句】: 健康是通往艺术圣殿的门票,健康是攀登学问之山的云梯,朋友,请 珍惜这张门票,请守护这架云梯。

【第38句】:若应了禅意,自来处来,往去处去,虚空中无处是起始与归途,活着越久,周遭人与物皆化为尘土,人海茫茫,说穿亦是孑然一身。

【第39句】:佛经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设作恶者能翻然醒悟,从此改邪归正,“后必得道”,成为一个真正的善人。

【第40句】: 不坐享其成,不贪恋享受 智者学时即困苦,贪乐安住不成名,贪图微小逸乐者,彼将不会得大乐。

【第41句】:学佛必须培养正信,对自己要有充分的信心,并拿出勇气降伏忧愁、欲念,才能获得轻安和解脱。

【第42句】:只要有心,淡泊无处不在:高朋满座时,不会忘乎所以;曲终人散时,不会郁结于心;成功之时,不得意忘形;失败之时,不心灰意冷。

【第43句】:《菜根谭》中这样说:“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身常放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宁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禄和是是非非也就不能再欺骗蒙蔽自己。

【第44句】:苦依于业,业依于结,而苦、业、结都无所依,以必性常净故。如是当知,一切诸法无有根本,都无所住。《大集经》卷十五

【第45句】:病亦不生,药亦不存,方为健康人。疑问也没有,答案也不需,方是无惑人。 诸位,若欲身之健康心之无惑,各自努力!

【第46句】:【禅语感悟】 真正的无价之宝,不是价值连城的古董、钻石之类的东西,而是爱心 与慈善。当我们给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及时的帮助时,我们就 得到了无价之宝。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爱他人,不要只为自己 着想。

【第47句】:行善是一种爱心的表现,同时在禅学上来说,也是为自己培植福报的基 础。只要能牢牢地坚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你必定能获得他人的青睐, 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第48句】:男人喜欢扮演保护人的角色,这是他的阳性属性决定的;女人喜欢扮演被保护者的角色,这也是她的阴性属性决定的。一个聪明到无须男人照顾,有时还要处处照顾男人的女人,注定无法得到真正圆满的幸福。

【第49句】: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方与佛合。《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书》

【第50句】:既已走上修行路,不可做增上慢人,谤般若人,大妄语人,要做续佛慧 命之人。真参实证,荷担如来家业。

【第51句】:细细想来,人生苦难几多,失败寻常,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伟人,多数人注定是芸芸众生里的一棵凡草。然而,即使是一棵草也可以向往天空,只要它明了自己的根扎于厚实的大地,并对此心怀诚恳的感激。

【第52句】:问日:“此身从何而来?百年之后复归何处?”师日:“如人梦时,从何而来?睡觉时,从何而去?日:“梦时不可言无,既觉不可言有。虽有有无,来往无所。”师日:“贫道此身,亦如其梦。”一《司空本净禅师》

【第53句】:我每天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最不忘念诵的四句非常重要的佛法,就是顶果法王写的:“不要忘记上师,时刻至诚祈祷;不要忘记自心,时刻观照本性;不要忘记死亡,时刻观修无常;不要忘记众生,时刻回向祈愿。”

【第54句】: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得到幸福,遇到逆境,才能放得下,且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第55句】:唯一的幸福之路,不在天堂,不在寺庙,不在桃花源。唯一可以让你幸福,让你得道的,只有一条路,就是“爱上你自己”。

【第56句】:佛家禅语: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第57句】: 年轻时,脚是用来走路的,很少有锁得住它的风景;岁数大了, 脚则是用来立根的,没有足够理由它不会轻易移动。要闯荡,趁年轻, 天下任你的脚去丈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人世久了,需沉静,否则一 生就成了无根浮萍。曾经阅尽人间,才有可能在立根后细品天下。

【第58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能够和人沟通就是和宇宙沟通。人尽管只是宇宙的一滴,但这一滴具备了宇宙所有的属性和特征。人体随着四季变化,四季随着宇宙变化,宇宙又是随着人的心态在变化。宇宙的成、住、坏、空都是由人类来决定。

【第59句】:水很谦卑,它总是向下流动,可它却流成了江河湖海;山很谦卑,它总是沉默寂静,可它却在无言中耸立成一道风景;春很谦卑,它总是在凌厉的冬后悄然而至,可它却温暖了生命;秋很谦卑,它总是在喧闹的夏后静静到来,可它却带来了收获。总之,保持一颗谦卑的心,生命就有了一种无法言传的尊严和价值。

【第60句】:【禅修小故事】曾有人向往寺院的禅者生活,想到寺院享受一段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生活。禅师告诉他:【你的呼吸便是梵唱,你的脉动就是钟鼓,身体就是庄严庙宇,两耳便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自身就是道场,只要熄灭妄缘、放下杂念,哪里不是清净呢。

【第61句】:浮躁源自急于求成的心态和希望立刻拥有一切的贪婪。一个人若是贪求太多,心中的念头就会一个接着一个,不得平息。念头一多,情绪波动就大,而情绪越是起伏不定,做事就越急躁,越不得要领,因此也就难以达到目标。

【第62句】:一步一个脚印,做好今天的每一件事,明日才会有收获。好高骜远,总想着一步登天;是无法有所成就的。

【第63句】:【一日一禅:智慧】智与慧,其实是两个词:急中生智,定静生慧。智是一种能力,慧是一种境界;智是在做加法,慧是在做减法;智是知道如何进,慧是懂得怎么退;智者拿得起,慧者放得下。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才是自在。

【第64句】:谁的路,谁明白;谁的事,谁清楚。苦乐,都是自己的:好坏,都是个人的。别去对人抱怨;不要向人炫耀。苦,自己悄悄释放;乐,自己慢慢品味。学会忍受,懂得承受,你的生命,也许会渐渐精彩……

【第65句】:佛家讲一切唯心造,我们的生命历程完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的一思一念,都在创造我们的未来。生活的沉淀,心灵的反省,固然是人生改变的主要法则,而迷茫君子在人生关键路口是否还应该有些我们能去主动把握、主动调整的有形方法和规律呢?

【第66句】:用平静与深刻的洞察力来滋养自己,你将能够在今生与来世享受宁静的滋味。你将远离无明的饥荒,并且自然而然地想要从事禅修。

【第67句】:是法身者,纯一无二,无漏无为,应当修证。诸有为法从无为生。如是真实,无净无染,无念无依。《佛说法身经》

【第68句】:佛家禅语:修行不仅仅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是,平时不好讲那么多话,舌尖顶上颚,有口小时咽下,那是甘露水。

【第69句】: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第70句】: 无心之过是可以谅解的 面对无心犯错的人,要知道,他正陷在深深的内疚中,这时哪怕只是 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轻轻的安慰,都足以融化他心里的冰雪。

【第71句】: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就能祥和。

【第72句】:倘若我们让心灵得到净化,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放下一切琐事,以真心去发现真我,我们就会发现,佛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佛就在我们身边,在一切蕴含着真善美的事物中。

【第73句】:越有名的风水师越好看风水,也越灵验。因为他所服务的对象均为高端客户群。他们的福报运势都决定了他们所对应的环境差不到哪里去。什么样的人会住什么样的房。这也是古人所说的“福人居福地”的道理。

【第74句】:五戒是佛戒的根本,包括杀、盗、淫、妄、酒。持戒的目的是改过迁善。遵守戒律不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恪守戒律。

【第75句】:作为在家佛门弟子,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76句】: 一个早晨就是一段传奇,生命传奇的链条上,每个早晨都不 可或缺。今天的晨风,今天的朝霞日出,是你人生中的唯一,错过了 就会永远错过。不知几万几千年的修炼,我们才有幸获得生命的这次 偶然,才拥有这个抒写传奇的机缘。朋友,当你完成了必要的能量补 给,不要再贪恋夜晚的港口,赶快起航吧!

【第77句】: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生,云何名为定?(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

【第78句】: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必须抱持:“绝对要任劳”、“绝对要忍怨”、“绝对有要爱”、“绝对心存快乐”,这是佛教精神的“绝对论”,也是与世间法“相对论”所不同之地方,更是利生事业臻至完美境界之关键。

【第79句】:人们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常常犹豫不决,不知道怎样作出最好的选择,不知道此时是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知道此时的选择给自己带来的是惊喜还是失望。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按自己能看到的最好的方式去做,并且相信它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80句】: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皆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知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洁手净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读,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矣。《印光法师文钞》

【第81句】:【佛心禅语】 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自伞自度,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除 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第82句】:佛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颗禅心。

【第83句】:生活的禅法,在于努力去肯定,不断去否定,突破固执去创新的一个过程。浮云从来不纠结,明月何曾落谁家,找合适的心态去做合适的事情,用自己的努力走过自己的存在。

【第84句】:生活中,当我们有些东西拿不准,分不清时,最客观的办法就是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心,不管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要不了多长时间,事物都会由阴转阳,呈现本来面目,花开见佛!这是事物的本质规律。

【第85句】:佛说:有“七善法”可让人具备梵行。哪“七善法”呢?一是知方法,二是知教义,三是知时机,四是知满足,五是了解自己,六是了解大众,七是懂得尊卑。

【第86句】:问:“闻一切舛动咸宁皆有佛性,譬我人身中虫类,若皆有佛性,岂非一身全佛?不解请指教!”答:“只可云一身全是佛子,因尚欠修,现不是佛,如金在矿,须待冶提。”——李炳南居士

【第87句】:修定有如此因缘:谓比丘爱护解脱戒,成就威仪行,已行处,爱护微戒,惧如金刚;受持于戒,断邪命,行正命;善知识、善亲厚、善众;摄诸根门;饮食知足;勤行精进,初不睡眠;离障碍法。《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四,禅定品

【第88句】:这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所出生的大时代,生于动荡的时代,注定个人的荣辱富贵都显得微不足道。

【第89句】:【天天禅语】修身,不但能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与不邪淫,还要做到爱护生命、布施财物与持守净戒;修口,不但能做到不妄语、不恶口、不挑拨离间与不绮语,还要做到言谈忠实、谈吐文雅、劝人与睦与言必及义;修意,不但能做到不嗔恚、不贪欲与不邪见,还要做到修持慈悲、保持少欲知足与树立正知正见。

【第90句】:转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世界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来待人处事,人事无不轻安。

【第91句】:命欲日夜尽,及时可勤力,世间谛非常,莫惑堕冥中。当学燃意灯,自炼求智慧,离垢勿染污,执烛观道地。《法句经》卷上,老耆品

【第92句】: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无我的真理,就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生命,不再盲目 地执着于身内或身外之物,对每种想法的产生,都能清清楚楚;对每种情绪 的出现,都能明明白白,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做它们的奴隶。

【第93句】: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混乱,如畜生趣。《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43经

【第94句】:人常不满足,即使拥有了一分,还会想要更多一点。爱欲心若无法满足,就会一直处于欠缺中;如果能自我满足,就会处于安稳、快乐的环境。

【第95句】:愿意帮助别人,并在需要的时候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帮助,可以说是人之常情。而真正豁达睿智的人,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不要时时觉得自己在行善,觉得自己在物质和道德上都优越于他人,应该想自己只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穷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

【第96句】:三伏天禅院草枯,小与尚央师撒草籽。师:天凉再说,随时。仲秋撒种,风卷不少。小与尚急,师:没事,吹走的多空壳,随性。撒完种,鸟来啄。小与尚打鸟。师:钻得深鸟吃不到,随遇。夜半秋雨,小与尚惦种子难睡。师从容说:冲到哪就哪发芽,随缘。一周后满园青嫩,小与尚高兴,师:该有的跑不掉,随喜。

【第97句】:一个人的言谈,是人格的表现,关系人一生的信誉。要立足社会,首先要能取信于人;若能笃信、诚实、慎守口业,则能树立自己的品格。

【第98句】:若有菩萨行于爱染,为化爱染诸众生故,而亦不共是爱染住,名菩萨久行。《大宝积经》卷二十六,法界体性无分别会

【第99句】:用事宁失于宽,勿失于急;宁失于略,勿失于详。急则不可救,详则无所容,当持之于中道,待之以含缓。(宋)佛眼禅师(《禅林宝训》卷三)

11358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